中年人,疯狂冲进国企
作者 l Mr.K 编辑 l Emma、易小飒
来源 l 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这界年轻人都想扎堆进国企?肤浅了,难道中年人就不想?
我有一位前同事老M,最近踩着34的尾巴,卡着点进了国企。周末联系的时候,说正在风景如画、烈日炎炎的某江南小城的大酒店内,开封闭式年中会议。
我问他有没有感受到国企的香,他回答得比较含糊,只说自己这次进国企,是顺应了这波“择业复古主义”大潮。
01
风水轮流转,择业也复古
择业复古主义,这词儿用得太妙了。
N年前,国企、事业单位,是我们父母那代人眼中的铁饭碗,是为数不多能让他们看得上眼的“正经”工作。
这类工作的稳定性、安全感,兼顾了那个时代人们想要的里子和面子,不仅是他们认为的最佳职业选择,还极度鼓励自己的孩子也能进体制,成为国有单位、事业单位中的一员。
但在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国企恰逢式微,不仅国企员工有下岗潮,而且他们赚的那点工资,和那个时代的外企,甚至逐渐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相比,确实有点拿不出手。
随着后来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华为、腾讯、阿里为代表的大厂,更是把国企们的那点待遇秒到渣都不剩。
当初那些鲜衣怒马的少年们,把进大厂当成自己改命的机会和最大荣光,而把国企理解为缺乏竞争力、混吃等死的养老所在。
时光荏苒,当初鲜衣怒马的少年们,已成油腻秃头的大叔,在赚够了首付或N套房的同时,也经历了“工作996,生病ICU”的社会毒打。
加上近两年疫情环境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各种大厂小厂裁员潮的冲击,他们才摸着隆起的肚子,赫然发现人生至爱是清欢,为谁辛苦为谁卷。
蓦然回首,当初老父亲老母亲们极力推崇的国有单位,才更符合“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间真相。所以,不管是主动跳船的,还是被动毕业的,都不约而同、奋不顾身地涌向国企、事业单位,掀起择业复古潮。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抛开其他不谈,单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也觉得能入编、进国企,对某一阶段的职场人来说,绝对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然而毕竟僧多粥少,那些没有机会进国企、进编制的少年人、中年人,在当前的环境下,又该如何自处呢?
这篇文章就这一话题,和大家聊一聊。
02
当今职场必须具备的几点认知
01 年轻人要增强换领导的能力
所谓换领导,也就是换环境、换体系。换领导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适应新环境、新体系的能力。
先和大家分享一个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词,VUCA。
这是四个单词的缩写,代表着四种状态,分别是:Volatile 不稳定、Uncertain 不确定、Complex 复杂、和 Ambiguous 模糊。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军方提出,用以描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呈现的不稳定、不确定、复杂且形式模糊的状态。
后来被商界借鉴,用来指导企业的战略方向制定,以便能跟上且适应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模糊的未来商业环境。
如今用来形容当前职场人面临的环境,也是恰如其分,刚刚好。
VUCA时代,职场人需具备的重要能力,一是适应力;一是韧性。
一个人的适应力,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一是行为层面。
要想适应环境、和新环境妥协,首先要对自己有深度认识,包括清楚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的短板,明白如何快速在新的环境中扬长避短,持续发挥自己的价值,并掌握一定的主动权。
有了对自己的清晰内在认知,还要能在应对环境变化时,转化为外在行为,真正把认知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真正实现适应能力的完整“蜕变”,重现找到自己的定位,体现自己的价值。
韧性,主要是具备耐压和抗击打性,要有基本的反脆弱的能力和品质。
在VUCA时代,很多事情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除了适应力外,还要有摸索前行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错或掉坑里,无论称之为试错成本也好、付出的代价也罢,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才是衡量一个人在VUCA状态下,能走多远、走多久的关键。
开头说的前同事老M,其实就是在前段时间裁员中被优化掉的大厂员工,失业后也经历过好一阵子的迷茫,面试被pass,一直拿不到offer,但他并没有摆烂沉沦,而是想尽办法、动用所有资源为自己谋下一份工作。
他目前这份国企工作,就是他厚着脸皮,通过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帮忙引荐的。
VUCA时代,不管换什么,努力活下去才是王道。适应变化、充满韧性,你所有的努力都不丢人。
02 非要“躺平”,也请积极躺平
孔子云: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大环境不允许折腾的时候,先“隐”起来,未尝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这里说的隐,并不是指完全无作为的躺平,不是客户不好开发就完全不开发了;也不是用心打磨产品无人问津,就不再关注产品的改进了。
而是说,即使躺平,也要积极地“躺平”。
客户不好开发,就认真分析是用户画像不精准,还是自家产品适销不对路,可以不盲目增加产品营销的投入,但绝不会停止研究、精进新的拓客思路和获客途径;同样,用心打磨的产品少人问津,并不代表要放弃匠心,可以不急着大张旗鼓、大笔投资地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但不能停止研究产品的功能特点,是不是真能确切满足用户的需求,解决用户的痛点和问题。
这些,都是在不费力折腾、不盲目投资前提下的积极躺平。
03 人才都是剩下的
越是不确定时期,大家越缺乏安全感,越想为自己做好更全面的规划。近一个月内,我已经听到好几位朋友聊起要重新规划战场和赛道的事。
新的机遇和风口,的确需要有心人的慧眼判断,占领先机。有些职场人到了一定阶段,也确实需要一次全面的重新梳理和审慎地重新出发。
但并不是说,因为客观环境不乐观,大家都应该一窝蜂丢掉手里拥有的,为了某一个想象中的风口,拼死奔赴。
对很多人来说,坚守也许是最该有的选择。吹尽黄沙始到金,每个行业的中流砥柱,大都是经历多次洗礼,带着一身伤痕迎来转接和希望的,彼时,身上的伤痕,也变成了闪耀勋章。
我有个朋友,一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发工作,但他所在的企业,在前段时间倒下了。
这位朋友还没反映过来,猎头已经找上门来,某智能家居企业愿开高薪加期权的模式挖他过去,但这哥们最终没有接受这个offer,而是选择了另一家薪水待遇并不如家居公司的车企。
他说,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价值在哪里,也知道未来最有价值的行业在哪里,而他的选择,则是他该有的坚持和坚守。
04 物质低配,精神高配
“每块木头都可以成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这是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名言。我觉得这句话的精神和哲理,完全可以应用在当前环境下。
我们当中不少人早已习惯了买买买,习惯了各种物质过剩的生活。需不需要不重要,有没有更重要,这成了很多人的基本消费观和生活认知。
与此同时,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担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我们各种患得患失的情绪和压力,就越严重。
为什么很多职场人听到裁员的风声,就惶惶不可终日?为什么都知道大厂爆肝,还是抢破头往里挤?
因为有房贷车贷没还完,给老婆孩子买包买玩具的支出不能少,每月打卡网红店的消费习惯也不想丢。
谁都想让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不受干扰的继续下去,但当环境不允许、工作不允许、收入不允许时,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些落差?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脱这些,再次升维,需求理论的中的顶配,即自我实现的层次所包含的价值观、创造性和审美能力,其实都不是一定要花大钱才能实获得,也许持续的阅读、思考,等内化的自我提升,就能帮你实现这些目标。
在充满不确定的时期,保持物质低配,精神高配,也许是最智慧的人间清醒。
03
35岁+“职场老人”的出路
01 提前做好“人生设计”
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35岁绝对是职场上的一个坎,精力下降,可选择范围变窄,这都是客观现实。但谁都会有35岁这一天,面临这道坎,应该提前做好自己的人生设计。
作为过来人,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第一,做好自我定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35岁刚好卡在中间,理论上应该是“半立半不惑”的状态,事业上、物质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思维和认知上慢慢趋向通透,这个时候,确实很有必要做一次人生的关键梳理和复盘,做好了,后面一马平川;做不好,则可能一地鸡毛。
第二,善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下半场的“盈利模式”。
这里所谓的核心竞争力不一定是多了不起的能力,而是相对自己其他方面,最能拿得出手,也最能靠它吃饭的手艺和能力。
今后人生路径的设计,要围绕这个核心竞争力设计,可以适当延伸,但最好不要完全偏离。35岁以后,最可悲的场景,就是还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自己的下半场将以何为生。
第三、控制节奏,有自己的定力。
北野武在《虚伪的真心话》里这么说的:“人生道路并并不像四季那般明晰,40岁的相扑已经老了,但50岁的政治家会被称作菜鸟,别人难以准确区别到底多少才算得上老年人,大家需要自已决策年纪大了沒有。”
人不同,做的事不同,自然取得结果的时点和时机也会不同。
对此,每个人应有清醒的认知,要有自己的定力和节奏,不能做无原则的墙头草,轻易随波逐流。
02 培养“可迁移能力”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态度和应对能力,而可迁移能力就是这种能力的“基本盘”。
可迁移能力,简单理解就是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用得上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跟专业技能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无论在任何行业和领域都可以复用。
相同或类似的底层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也可以帮你快速上手。
可迁移能力,是时间和历练给予一个人性价比最高的礼物,一定要及时拥有,毕竟人生没那么多时间,让一切从头再来。
03 具备“成长型思维”,终身学习
一般来说,人有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式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固定的,只习惯于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事,而对该范围之外的事缺乏兴趣,和体验尝试的勇气。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敢于接触、学习新鲜事物,有勇气对自己的能力发出更高级别的挑战。
不难看出,相较于固定式思维,成长型思维是一种打破自己舒适圈的进取型思维,更适合这个充满变化和变数的时代。
未雨绸缪,拥抱变化,没什么比让自己不断成长更有效,这是35+职场人应该具备的起码认知。
04 建立你的“财富系统”
35+,很难再单纯依靠拼时间、拼体力,为自己赢得足够的收入和安全感,而是应该利用职场上半场累积沉淀的财富、资源、影响力,为自己搭建稳定、可控、看持续的“财富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为自己赢得孳息收入、被动收入等睡后收入。
个人财富系统的搭建,可以通过自己资产的合理配置(如个人版权版税、影响力的多渠道变现等方式),丰富、完善自己的收入结构,不断提高以财生财、以智生财、以名生财的比重。
虽未必容易,但对35+的人来说,绝对值得尝试。
林间有两条路,你只能选择一条,怀念另一条。踩着尾巴进国企是一条路,35+继续在体制外打拼也是一条路。
风水一直轮流转,应该选择谁、怀念谁,很难说得清,不如认定自己的选择,踏实前行,将来怀念自己曾挥洒过的汗水、奋斗的日子,也是人生美事,共勉!
对于此事,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区理性发布高见。
感谢耐心阅读,欢迎顺手点个“在看”
投行君最近拉了一个资管圈交流群,仅面向保险、银行、信托、券商等业内资管同仁,实名免费入群,有兴趣的朋友可在文末扫码投行君的微信。
知识星球《投行圈子》已正式上线,将打造金融圈最靠谱的实名人脉拓展平台。加入后还可以获取海量实用专业干货、进入业内人士云集的私域交流群。目前超过3000位同仁加入,各位老铁速来扫码集合。
↓点击关注投行精英,对话窗口回复“干货”,获得投行干货大礼包↓
要想每天都看到我们的经典文章,只需点亮“星标”
商务合作以及金融同仁资源对接、入群请添加投行君。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们讨论有趣的话题,你⼀起来吧?点击阅读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识星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