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几遍《灌篮高手》我就能成流川枫么?也许吧……
《灌篮高手》新电影又唤起了“年富力不强”的中年人们一波波的青春“回忆杀”。想当年在中学和大学宿舍里,新学打球的上铺舍友白天看NBA,晚上刷《灌篮高手》,夜里梦呓自己要成为下一个流川枫……
图源:giphy
球场上每一次失误都会嘟囔:老子都看过那么多场比赛了,《灌篮高手》的慢动作都倒背如流了,我就不信成不了流川枫!
然后,他的教练就不想让他打篮球了……
理论上,看别人打球确实可以提高蓝球技巧。但和专业人士比,普通人看球的效果其实不大行(更别提看动画片了) —— 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叫做动作观察(action observation)的能力有关。
图源:giphy
当我看别人做动作时,
我在看些什么?
顾名思义,动作观察是指个体观察和理解他人动作的能力。
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的,人们每天要看数不清的人做数不清的动作。但实际上,“观察”背后有着丰富的学习和社交过程。
让我康康!| giphy
一方面,通过动作观察,人们可以完成对他人动作的学习和模仿。
例如,在小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观察并模仿父母或者老师的一举一动,学会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之类的必备技能。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动作观察进一步预测动作的意图和结果,进而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不断来回快速踱步,双手不安交叉,就会结合经验常识,推测出这个人处在焦虑不安的精神状态之下。
因此,研究者们将动作观察能力作为考察社交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动作观察,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从寻常不过的一举一动捕捉线索,来感受别人心中的大千世界。
猫猫也会观察 | giphy
既然动作观察如此重要,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观察他人动作的呢?
有研究者认为,我们观察他人动作时,会“彩排”他人的动作 –— 即完全模拟了准备动作的过程,而仅仅是没有执行相应的动作。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想像(mental imagery)。
这种复杂性直接体现在了我们的大脑中。为了让一次看似简单的观察行为成功,从感受器到神经再到脑区,我们的身体经历了许多。其中,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就是动作观察能力最为直接可靠的神经基础。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来源于一次意外之喜。在研究手部动作的神经基础时,研究人员无意中发现,当自己伸手抓握食物时,在一旁观看的猴子居然也有对应的神经元发生了激活。
这似乎说明了在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元会对他人的动作发生特异反应,因为这些神经元似乎如同镜子一般,镜像了他人的动作,故而得名镜像神经元。
看到这张图的时候,你的镜像神经元也被激活了 | giphy
这些镜像神经元广泛分布在前运动区和运动皮层之中,和个体的运动控制以及动作理解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镜像神经元的帮助下,神经系统在观察他人动作时,会引起类似于真正做这个动作时的神经激活,观察他人动作的核心是自我对他人动作的想像和模仿。
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在观察过程中,运动皮层会练习相应的动作,因而尽管没有上场实战,人们的打球表现还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
运动员、球迷和普通人眼中的球赛,
大有不同
虽然看人打球确实会让人的打球能力发生变化,但遗憾的是,拥有的专业知识不同,能观察到的东西会相当不同。
比如,在一项关于专家和普通人之间动作观察区别的研究中,研究者邀请了芭蕾舞者,巴西战舞者以及普通人观察芭蕾舞表演和巴西战舞表演,并通过脑成像记录了他们脑区的激活。
研究者邀请被试观察芭蕾舞(a)和巴西战舞(b)的动作
并记录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的脑活动
结果发现,当芭蕾舞者观察芭蕾舞,或者是巴西柔战舞者观察巴西战舞时,他们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会体现出更强的激活。
横轴的三组是芭蕾舞者、巴西战舞者和普通人,
黑条与白条分别是观看芭蕾舞与巴西战舞时的激活强度
因此,研究者认为,当人们掌握了足够的专业技能后,他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和模拟这些动作。
这就好比普通人在观看芭蕾舞时只会感慨动作好难或者跳得好优美,而专业演员则能够观察到脚尖绷得直不直,大跳有没有做到位。
这里“专业”的划分非常精细,比如同样是芭蕾舞演员,男性芭蕾舞演员虽然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芭蕾舞技能,是名副其实的芭蕾舞专家,但是当他们观察女性芭蕾舞演员所特有的动作时,他们的表现依旧会比女性芭蕾舞演员要差。
那如果看的动作数量够多呢?看1000场比赛能比肩专家吗?
针对这个问题,有研究者邀请了精英篮球运动员,体育记者/教练这些对篮球有了解但是并不亲自上场打球的人,以及对篮球不甚了解的普通人,共同观察他人的投篮动作。
实验结果发现,和一般人相比,体育记者/教练这些相关行业从业者确实会对篮球投篮动作体现出更强的神经激活。
然而,相较于这些非专业人士,职业运动员还会更进一步,在别人刚刚做出投篮动作的时候,就能知道这个球能不能投进。换言之,这些职业运动员更能够通过动作观察的过程,发现其中的门道。
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神经激活,发现只有精英篮球运动员会在投球出手的瞬间,对投进和没投进的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激活
以上的实验结果似乎说明,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动作观察对于技能的提升,往往更像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专业的运动员通过不断地总结录像可以获得长足进步,而普通人则往往只能不明就里,看个热闹。
对于球迷而言,若想真正的看球提高自己的打球水平,恐怕先得亲身到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积累足够的实战经验才行。
动作观察,让人重拾运动能力
动作观察对于动作能力本身的重要影响,不仅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中(运动员:这就是让我们熬夜看录像的理由吗?) ,在临床上也开辟出了新天地。
怪不得某游戏里角色升级要看录像带……
其中一个近年来人们格外关注的领域,是对中风患者术后康复的帮助。
中风之后,个体的运动能力往往会受到毁灭式的影响,想要恢复运动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反复练习,但中风者本身的生理基础使得他们很难真正执行动作。
这时,动作观察过程中运动皮层与实际动作执行类似的激活,就成为了患者的救命稻草。
复健师可以让病人观察他人完成一些基础的动作,诸如行走,抓取,投掷,让中风患者可以在大脑内模拟这些动作,从而达到恢复运动皮层功能的目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辅以动作辅助装备的动作观察疗法,已经成为了中风患者复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所以,虽然通过看球成为球星的美梦恐怕难以实现,但动作观察能力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学习,更好地交流。
看一千场球赛或许不能帮我学会篮球,但能帮那些行动不便的人,实现他们再次行走的梦想,这也挺好的不是吗。
参考文献
作者:Picrolf
编辑:Emeria、游识猷
题图来源:pixabay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