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激光雷达“进阶战”:谁在引领新风向?

激光雷达“进阶战”:谁在引领新风向?

汽车

激光雷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伴随激光雷达在2022年第一波小规模前装导入,市场正尝试向中端车型渗透,以逐步迈向快速增长期。在这一阶段,谁能解决成本可控、性能提升的难题,同时帮车企用好激光雷达,谁便能抢得市场先机。
平台化无疑为路径之一,其在整车开发上已被充分验证,正渐被认为是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4月19日上海车展期间,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醒”)发布“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被称“全球首个车载512激光雷达平台”,模块化设计让每个子系统可分别迭代升级甚至替换,独立进化。
事实上,2022年12月,北醒已发布512线产品AD2(作为对比,当下市场玩家的主流前视激光雷达仍停留在128线,即512线领先市场2代),此次进一步发布激光雷达平台,并推出基于该平台的256线产品AD2-s,“让更多车企提前享受512时代红利”。
一直以来,提高性能同时控制成本,是激光雷达赛道内的难题,北醒如何解决?据北醒介绍,其平台硬件架构采用2D高精扫描、阵列收发系统,最终达到的效果为:发射器数量仅需1D扫描的三十二分之一,接收器仅需八分之一。根据释放的信息,AD2、AD2-s均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
“基于这套架构,我们已经衍生出了AD2,我希望不远的未来推出AD3、AD4,也希望到时候产品线束能够到1000线,超越我们所谓的图像级清晰度。”北醒CEO李远在发布会上称。

如何解产业难题?


“我们接触了很多智能汽车的客户,逐个总结了他们的想法”,发布会伊始,李远详细阐述北醒的产品逻辑。

据介绍,主机厂对激光雷达的核心诉求包括:其一,伴随智驾能力不断提升,车端感知能力必然快速拉升;其二,主机厂车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对激光雷达的架构提出归一化诉求,规避车型升级带来的激光雷达需重新适配的问题;其三,提升性能、保证车规的前提下,成本能不能持续下降。
市场确如李远所述。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12.99万台(作为对比,2021年搭载量不足万台),迎规模量产元年,但受成本制约,2022年激光雷达搭载车型均价高达约44万元。
另,据高工智能汽车日前获取的信息,MPI(自动驾驶每接管两次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自动驾驶能力的关键指标,目前高速NOA的MPI指标在100-200公里,城市NOA在10-30公里,远未达到让驾驶人满意的状态。借用高性能激光雷达填补感知能力,逐步达到“全目标、全覆盖、全工况、全天候”高安全感知要求,无疑会为城市NOA乃至全场景NOA的真正落地提供关键性助力。
但,成本和性能如何兼得?
北醒尝试给出方案。据李远介绍,此次发布的“北醒应龙”平台,围绕“感知可持续增强、模块化、成本可控”设计,平台底层硬件架构由三个模块组成:高精2D扫描系统、905nm阵列收发、自定义SoC。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势,为每个子系统可分别迭代升级甚至替换,后续此平台可不断推出感知能力更高阶的激光雷达产品,不断向1000线迈进。

高精2D扫描系统,为成本可控的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根据介绍,区别于市场上的1D扫描、纵向堆叠收发器方案,北醒采用2D扫描,通过双电机三环同步控制技术,将扫描角度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即要求电机每秒钟转动百圈,同时每圈的偏差小于钟表秒针转动的一百二十分之一以内),大幅缩减收发器件数量。
“不管是128线、256线还是512线,它的激光器、接收器数量基本上是不变的”,李远介绍“北醒应龙”平台为多个发射器和多个接收器的组合。对比来看,其发射器为128线1D扫描激光雷达的三十二分之一,接收器仅为八分之一。
软件方面,北醒将其软件控制系统与2D扫描搭配,实现软件定义激光雷达,在感知过程中可实现局部高清、视场角聚焦高清、全局高清等不同模式。另据李远此前介绍,市场上的激光雷达收发系统中,一般需多片镜片,北醒多年努力下完成4代技术迭代,最终将多个镜片减少近原来的一半,即相关成本、重量直接压缩近2倍。
“借此我们也推出一个概念,叫做单线成本,就是总成本除以线数”,李远称,“北醒应龙”平台可以使未来激光雷达性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单线成本逐代快速下降。

正是基于该平台,北醒此次发布AD2-s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具体关键性能参数上,AD2-s在10%反射率下探测距离为200米,角分辨率0.1°×0.1°(非ROI区0.2°×0.1°),对应256线激光雷达感知能力,视场角为120°x25.6°,走905nm路线。根据介绍,AD2-S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

攻入“20-40万”车型


2023-2024年,北醒欲瞄准攻入20-40万元车型市场。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2022年激光雷达迎来第一波上车潮,该部分车型基本是在2021年年中至年底定点,当时车企掀起智能驾驶硬件的军备竞赛,激光雷达上车是竞争的焦点。李远表示,截至目前激光雷达厂商主要攻占的是40万元以上车型的定点,但40万元以下尚属“蓝海”。
在他看来,4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是各车企的品牌高地,是北醒“一定要打下来的”;同时,2023-2024年激光雷达搭载车型的价格,将从40万元向30万元、20万元渗透,北醒将围绕对应价格区间市场重点突破。在合作模式上,北醒聚焦于提供激光雷达硬件,以及控制软件、雷达算法等生成点云数据之前的软件能力。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北醒一直颇为低调。根据介绍,此前出于合作伙伴等因素的考量,北醒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定点进展,未对外做更多信息释放,近期相关合作已官宣,未来一段时间新的定点将陆续发布,“其实我们的业务情况,远好于大家所知道的”。
北醒所处的境遇,确实与2022年以来高阶智驾遇冷的大环境不同。
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2022年,北醒连续完成C1轮、C2轮、C2+轮融资,一汽富晟、国内某造车新势力、顺为资本、建信、中电科等均参与。其中,根据第三方工商信息平台显示,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在北醒的A+、B+轮融资中均参与,国内某造车新势力、一汽富晟则有车企相关背景。
资本往往最为敏感,斩获青睐的原因,或为北醒取得的成绩。
具体来看,北醒成立于2015年,与国内第一批造车新势力、激光雷达创业公司基本同期,截至目前已深耕8年。整体布局上,除在汽车领域的低调深耕,在工业传感领域,其各型号激光雷达产品累计出货量100万台,在2020年起具备盈利能力;在大交通领域,其产品应用于冬奥会专线地铁、三峡大坝等诸多项目,获细分领域的市占率第一。
专利积累,往往为衡量一个公司在细分赛道技术积淀的重要指标。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3年4月,北醒专利申请公开425项,专利授权215项,技术专利数量在细分赛道内“位居全球前列”,且其发力布局固态和混合固态技术,避开上一代机械雷达的专利纠葛,实现长期知识产品竞争。

另外,在产能布局上,李远介绍,北醒采取“自建研发工程试制及试验中心+顶级电子制造服务商代工”双线布局;在商业进展上,4月19日,北醒与滴滴自动驾驶正式宣布达成生态战略合作。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4月13日备受瞩目的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上,被称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的“北曜Beta”亮相,北醒辅助设计并负责生产制造。
“我们其实是(用激光雷达)做真实世界的数字化,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李远在介绍公司愿景时坦陈,北醒期待真正助力智能汽车的发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服务社会同时真正降低事故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激光雷达还会上更多车,与马斯克的想法背道而驰905nm激光雷达是「过渡产品」?这家头部公司不服气总统提名:前MasterCard CEO Ajay Banga,head World Bank陈丹青:我们与鲁迅成为彼此的异类激光雷达迈向规模量产期:如何看待3类玩家的竞争格局?国内激光雷达产业链公司梳理激光雷达「逆势而上」,70%理想新车主的选择就是最佳答案激光雷达的饭碗要被端了?照坏了手机的激光雷达,会照瞎你吗?绿米高级副总裁孔丽:全屋智能新风向——毫米波雷达驱动空间主动智能「宇称电子」获长城资本战略融资,希望以集成芯片方式降低激光雷达成本|36氪首发盘点最具前景的抗衰老物质「微报告」激光雷达前装“成色”CVPR 2023 | 多车协作让纯视觉3D目标探测媲美激光雷达研究框架:激光雷达一张图激光雷达市场内热外冷,哪个才是“真相”?从斯坦福到投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人生是旷野央视「大裤衩」举办的这场科技大会,正在引领两轮电动行业风向标2022年报业绩预告:谁在“狂飙”谁在“失速”硬件还不够!激光雷达「开卷」感知算法+数据闭环2022年母婴投融资报告:谁在抄底,谁在离场?激光雷达价格战,没有赢家探寻生机 | 第七届风向大会闪耀三亚,研判新风向 洞察新趋势FMCW激光雷达,未来已来激光雷达,不该因降本而减配美国辛辛那提,街头所见激光雷达的前装「烦恼」同比增长超8倍!1-4月搭载量赶超去年全年,激光雷达赛道持续升温厉害了!中国引领新西兰电动汽车进口市场,占比高达58%!“蔚小理”年报:谁在天上,谁在坑里?不再比拼激光雷达数量,华为、理想等回归「冷静」CVPR 2023 | 南大王利民团队提出LinK:用线性核实现3D激光雷达感知任务中的large kernel净亏3亿/毛利率骤降,激光雷达上市新贵的首份年度成绩单ChatGPT联网和插件来了,许家印首次成被执行人,激光雷达制造商收购福布斯,B站无法在网页编辑视频投稿,这就是今天的其他大新闻Careers at the FTC(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