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进阶战”:谁在引领新风向?汽车2023-04-24 10:04激光雷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伴随激光雷达在2022年第一波小规模前装导入,市场正尝试向中端车型渗透,以逐步迈向快速增长期。在这一阶段,谁能解决成本可控、性能提升的难题,同时帮车企用好激光雷达,谁便能抢得市场先机。平台化无疑为路径之一,其在整车开发上已被充分验证,正渐被认为是激光雷达赛道的新风向。4月19日上海车展期间,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醒”)发布“北醒应龙”激光雷达平台,被称“全球首个车载512激光雷达平台”,模块化设计让每个子系统可分别迭代升级甚至替换,独立进化。事实上,2022年12月,北醒已发布512线产品AD2(作为对比,当下市场玩家的主流前视激光雷达仍停留在128线,即512线领先市场2代),此次进一步发布激光雷达平台,并推出基于该平台的256线产品AD2-s,“让更多车企提前享受512时代红利”。一直以来,提高性能同时控制成本,是激光雷达赛道内的难题,北醒如何解决?据北醒介绍,其平台硬件架构采用2D高精扫描、阵列收发系统,最终达到的效果为:发射器数量仅需1D扫描的三十二分之一,接收器仅需八分之一。根据释放的信息,AD2、AD2-s均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基于这套架构,我们已经衍生出了AD2,我希望不远的未来推出AD3、AD4,也希望到时候产品线束能够到1000线,超越我们所谓的图像级清晰度。”北醒CEO李远在发布会上称。如何解产业难题?“我们接触了很多智能汽车的客户,逐个总结了他们的想法”,发布会伊始,李远详细阐述北醒的产品逻辑。据介绍,主机厂对激光雷达的核心诉求包括:其一,伴随智驾能力不断提升,车端感知能力必然快速拉升;其二,主机厂车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对激光雷达的架构提出归一化诉求,规避车型升级带来的激光雷达需重新适配的问题;其三,提升性能、保证车规的前提下,成本能不能持续下降。市场确如李远所述。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激光雷达12.99万台(作为对比,2021年搭载量不足万台),迎规模量产元年,但受成本制约,2022年激光雷达搭载车型均价高达约44万元。另,据高工智能汽车日前获取的信息,MPI(自动驾驶每接管两次之间的距离)作为衡量自动驾驶能力的关键指标,目前高速NOA的MPI指标在100-200公里,城市NOA在10-30公里,远未达到让驾驶人满意的状态。借用高性能激光雷达填补感知能力,逐步达到“全目标、全覆盖、全工况、全天候”高安全感知要求,无疑会为城市NOA乃至全场景NOA的真正落地提供关键性助力。但,成本和性能如何兼得?北醒尝试给出方案。据李远介绍,此次发布的“北醒应龙”平台,围绕“感知可持续增强、模块化、成本可控”设计,平台底层硬件架构由三个模块组成:高精2D扫描系统、905nm阵列收发、自定义SoC。模块化设计的最大优势,为每个子系统可分别迭代升级甚至替换,后续此平台可不断推出感知能力更高阶的激光雷达产品,不断向1000线迈进。高精2D扫描系统,为成本可控的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根据介绍,区别于市场上的1D扫描、纵向堆叠收发器方案,北醒采用2D扫描,通过双电机三环同步控制技术,将扫描角度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即要求电机每秒钟转动百圈,同时每圈的偏差小于钟表秒针转动的一百二十分之一以内),大幅缩减收发器件数量。“不管是128线、256线还是512线,它的激光器、接收器数量基本上是不变的”,李远介绍“北醒应龙”平台为多个发射器和多个接收器的组合。对比来看,其发射器为128线1D扫描激光雷达的三十二分之一,接收器仅为八分之一。软件方面,北醒将其软件控制系统与2D扫描搭配,实现软件定义激光雷达,在感知过程中可实现局部高清、视场角聚焦高清、全局高清等不同模式。另据李远此前介绍,市场上的激光雷达收发系统中,一般需多片镜片,北醒多年努力下完成4代技术迭代,最终将多个镜片减少近原来的一半,即相关成本、重量直接压缩近2倍。“借此我们也推出一个概念,叫做单线成本,就是总成本除以线数”,李远称,“北醒应龙”平台可以使未来激光雷达性能大幅提升的情况下,单线成本逐代快速下降。正是基于该平台,北醒此次发布AD2-s。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具体关键性能参数上,AD2-s在10%反射率下探测距离为200米,角分辨率0.1°×0.1°(非ROI区0.2°×0.1°),对应256线激光雷达感知能力,视场角为120°x25.6°,走905nm路线。根据介绍,AD2-S将于2023年量产交付。攻入“20-40万”车型2023-2024年,北醒欲瞄准攻入20-40万元车型市场。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2022年激光雷达迎来第一波上车潮,该部分车型基本是在2021年年中至年底定点,当时车企掀起智能驾驶硬件的军备竞赛,激光雷达上车是竞争的焦点。李远表示,截至目前激光雷达厂商主要攻占的是40万元以上车型的定点,但40万元以下尚属“蓝海”。在他看来,4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是各车企的品牌高地,是北醒“一定要打下来的”;同时,2023-2024年激光雷达搭载车型的价格,将从40万元向30万元、20万元渗透,北醒将围绕对应价格区间市场重点突破。在合作模式上,北醒聚焦于提供激光雷达硬件,以及控制软件、雷达算法等生成点云数据之前的软件能力。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北醒一直颇为低调。根据介绍,此前出于合作伙伴等因素的考量,北醒在车载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布局和定点进展,未对外做更多信息释放,近期相关合作已官宣,未来一段时间新的定点将陆续发布,“其实我们的业务情况,远好于大家所知道的”。北醒所处的境遇,确实与2022年以来高阶智驾遇冷的大环境不同。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2022年,北醒连续完成C1轮、C2轮、C2+轮融资,一汽富晟、国内某造车新势力、顺为资本、建信、中电科等均参与。其中,根据第三方工商信息平台显示,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在北醒的A+、B+轮融资中均参与,国内某造车新势力、一汽富晟则有车企相关背景。资本往往最为敏感,斩获青睐的原因,或为北醒取得的成绩。具体来看,北醒成立于2015年,与国内第一批造车新势力、激光雷达创业公司基本同期,截至目前已深耕8年。整体布局上,除在汽车领域的低调深耕,在工业传感领域,其各型号激光雷达产品累计出货量100万台,在2020年起具备盈利能力;在大交通领域,其产品应用于冬奥会专线地铁、三峡大坝等诸多项目,获细分领域的市占率第一。专利积累,往往为衡量一个公司在细分赛道技术积淀的重要指标。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23年4月,北醒专利申请公开425项,专利授权215项,技术专利数量在细分赛道内“位居全球前列”,且其发力布局固态和混合固态技术,避开上一代机械雷达的专利纠葛,实现长期知识产品竞争。另外,在产能布局上,李远介绍,北醒采取“自建研发工程试制及试验中心+顶级电子制造服务商代工”双线布局;在商业进展上,4月19日,北醒与滴滴自动驾驶正式宣布达成生态战略合作。高工智能汽车注意到,4月13日备受瞩目的滴滴自动驾驶开放日上,被称国内首款2K图像级高精度激光雷达的“北曜Beta”亮相,北醒辅助设计并负责生产制造。“我们其实是(用激光雷达)做真实世界的数字化,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李远在介绍公司愿景时坦陈,北醒期待真正助力智能汽车的发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服务社会同时真正降低事故率。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