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访友,为什么要携琴?
最近,小编在收集与古琴相关的文物信息时发现,“携琴访友”这一题材的古画和器物特别多,且以明清两代尤甚,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上次聊过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携琴访友”则是这个故事的传承和延续。后世文人皆以伯牙子期为模范,携琴访友,寻求知音。但凡能携琴去见的人,必是彼此真正的朋友。
明代 青花携琴访友图罐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个典故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中,后来常被用来当作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当然,它不仅仅用来表达真挚的友谊,更多的还是表现文人墨客们的高雅情怀——远离俗世尘嚣,回归自然的怀抱。
交代完背景,我们再说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明清文人会钟爱“携琴访友”这个题材呢?这不得不展开聊聊这个时期的“古琴热”。
明代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两朝是文学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大文豪们,同样也都是大琴家。元代虽经历了战火硝烟,但却并没有阻挠古琴的发展。在短暂的停滞养息后,明代又经历了一次文艺复兴,诸多皇室藩王对琴的热爱也带动了古琴热。
清兵入关,取代了朱明王朝,全国各地兴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清斗争,许多琴人也以各种形式参加了这一斗争。可古琴在这等战乱之下非但没有衰弱下来,反而有大量琴谱被编纂诞生。大名鼎鼎的《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天闻阁琴谱》等琴谱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明永乐 剔红携琴访友图圆盒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出版行业也十分繁荣,这大大推动了琴谱的编印。此时的琴谱曲集已超明代一倍。有些流行的版本多次再版,同时还有不少抄本、稿本传世。
这些情况都说明,琴曲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不仅仅在贵族和文人阶级流行。
清康熙 青花携琴访友人物纹盘
观复博物馆藏
清代的琴人数量很多,仅见于记载的就超过千人,其中以经济文化发达的吴越地区最为集中。他们继承了明代琴人的传统,传授门徒、寻师访友、定期聚会、互相切磋、共同研讨、著书立说、创立新的门派、遍访各地吸收各家之所长,有的还与文人合作谱写琴歌……
清代琴家还对很多传统琴曲进行加工,我们现在常听到的《流水》版本就是从这个时代改编整理定型的。同时,他们开始对美学、律学进行深入研究,理论的建树比明代有显著的进展。
清雍正 墨彩加红携琴访友图梅瓶
观复博物馆藏
除了琴家和文人共同的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统治阶级的重视。清代对皇子的教育十分严苛,宫中的藏琴更是众多,习琴必不可少。因此,古琴在清代的地位依旧居高不下。
皇室的推崇、经济的繁荣、理论研究的展开、文学艺术在民间的普及、社会各个阶级的包容和认可……以上种种在古琴发展的道路上缺一不可。
清代 黑漆彩绘携琴访友图插屏
观复博物馆藏
再加上明清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风气,使得高压工作下的文人更加向往闲云野鹤的山野生活。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上,他们很难结交到没有利益牵扯的好朋友,于是寄希望于“携琴访友”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知音的渴望。
明清雅士对琴的喜爱溢于言表,只得大量反映在了其他艺术形式上。我想,也许这些就是为什么明清流行这个题材的原因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