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日本首个商业月球着陆器着陆失败
Hakuto-R尝试降落在月球表面。图片来源:ispace
4月26日,日本ispace公司的Hakuto-R月球着陆器计划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这是第一个日本制造的商业着陆器。但这似乎并没有发生:当Hakuto-R按照计划即将落在月球上时,与ispace失去了联系,尽管ispace仍在继续尝试联系它。2022年12月,Hakuto-R搭乘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开始执行ispace的第一次登月任务(M1)。经过漫长的旅途,Hakuto-R最终于2023年3月20日抵达月球轨道,然后计划在4月26日降落到月球表面。着陆点是87千米宽的阿特拉斯陨石坑(Atlas Crater)的底部,该陨石坑位于月球北极附近的冷海(Mare Frigoris)区域。遥测数据显示,Hakuto-R似乎选择了合适的着陆位置,但却在原定时间来临时无法着陆,并失去了联系。ispace推测这次任务很有可能失败了。
ispace的目标是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执行第二次(M2)和第三次(M3)登月任务。其中的M3任务属于NASA创建的“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Commercial Lunar Payload
Services,简称CLPS)项目。在CLPS项目中,NASA向私人公司支付费用来制造着陆器、月球车和其他仪器,并用这些仪器开展科学实验。其他一些CLPS任务也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和几年内发射升空。
新证据表明,女性科学家富兰克林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共同贡献者
1953年4月25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3篇关键性论文标志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其中,DNA双螺旋结构论文的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与莫里斯·威尔金斯(第2篇论文的关键作者)共同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3篇论文的关键作者、女性科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在1958年因为卵巢癌去世。如今科学界正在探究富兰克林在DNA双螺旋的发现中应获得多少荣誉,以及当时她的贡献被否认的程度。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由于在3篇关键性论文中没有体现出富兰克林的观点。美国动物学家Matthew Cobb和医学史学家Nathaniel Comfort(分别为克里克和沃森撰写传记)利用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保存的富兰克林的论文,重构了她研究思想的发展。研究揭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解开DNA双螺旋结构是一个团队的努力,是理论和实验的融合。
克里克和沃森是DNA结构的理论学者和模型构建者。但没有富兰克林、威尔金斯以及Raymond Gosling(富兰克林的学生)提供的X射线衍射数据,他们无法获得正确的DNA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的论文中没有承认这一点。不过,富兰克林最终与克里克和沃森和解。在1954年的一篇论文中,克里克和沃森承认如果没有富兰克林的数据,他们的结构很大程度上无法发现正确的DNA结构。但由于富兰克林是犹太人,当时其所处的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充斥着反犹太主义,她的同事以及所处的科学环境拒绝承认她做出的贡献。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祝融号火星车自2022年5月18日进入冬季休眠模式后,尚未苏醒,可能是因为太阳能电池板上落覆过多的沙尘。祝融号火星车采用的是太阳能发电,它在火星表面的行驶依赖于太阳光照。当时陆区处于冬季,光照时长缩短,外加沙尘天气,光照强度进一步减弱,因此祝融号火星车开始休眠。但随着陆区气候逐渐转暖,“沉睡”的火星车还没有“苏醒”。对此,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解释,这是由于不可预测的灰尘沉积导致电力不足,并指出唤醒祝融号火星车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火星车舱内温度高于-15℃,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发电量达到140瓦。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沙尘沉积超过原先预想的30%,那么火星车要到太阳光照最强的时候(11月),才具备足够的发电能力。如果沉积程度超出火星车承受能力的40%,火星车或将永远无法唤醒。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
在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本次发布的影像图为彩色,包括按照制图标准分别制作的火星东西半球正射投影图、鲁宾逊投影图和墨卡托投影加方位投影图,空间分辨率为76米,将为开展火星探测工程和火星科学研究提供质量更好的基础底图。这些由天问一号任务获取的科学探测数据(包括影像图),将为人类深入认知火星作出中国贡献。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经历202天的“奔火”飞行,成功进入环火轨道。2021年5月15日,着陆巡视器降落在目标着陆点,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至2021年8月15日,火星车完成90个火星日的既定探测任务后,继续实施拓展任务,已累计巡视探测358个火星日,行驶1921米,目前仍处于休眠期;至2022年6月29日,环绕器实现了全球遥感探测,目前已运行超过1000天,状态良好,继续在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积累原始数据。
地面应用系统对它所获取的14757幅影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了火星全球彩色影像图。科学研究团队通过火星高分影像,识别了着陆点附近大量的地理实体。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中的22个地理实体,以中国人口数小于10万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加以命名。(国家航天局)
· 生物学 ·
全新技术能将小鼠身体变透明,利用数千种抗体绘制三维解剖图谱
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近期,在一篇发表于预印本的研究中,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名为wildDISCO的技术。这项技术是他们此前开发的、利用化学方法让小鼠身体变透明的技术的升级版本,能通过β-环糊精对小鼠进行长达2周的处理,去除小鼠细胞膜上的胆固醇。这一过程可以促使了多个靶向不同细胞的抗体可以深入渗透到小鼠体内,并与细胞结合。基于这项技术,科学家能在细胞层面上绘制小鼠的三维解剖图谱,并能揭开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神经联系。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可以对已经死去的小鼠尸体进行处理,并通过将小鼠暴露在不同的荧光抗体下,来标记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而实现了对小鼠的组织、神经和血管进行显色。不过,后续研究人员将继续尝试在这种技术中,应用更多的抗体来更清晰地揭示一些关键组织之间的联系,这项技术或将能极大地促进药物开发、癌症扩散等更多方向的研究。
撰文:clefable、王怡博
编辑:王怡博
封面来源:左图为wikipedia, CC BY-SA 4.0;右图为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