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外长的话,印度没听进去,中企550亿资金,印方说没收就没收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温史局】,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印度一向鼓励中国公司进入本国市场,近几年却屡屡打压中国企业,还一度没收了小米公司550亿资金。
印度政府前后反差为何如此之大?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上,秦刚外长苦口婆心劝说,印方却死不回头,又是为了哪般?
中方企业在印度的寒冬
莫迪政府希望将印度建设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地区强国,所以在外交政策上他们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与美国、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
而对于接壤的中国,态度逐渐冷淡了下来。对于曾经一家的巴基斯坦,更是不遗余力地打压。
同时,印度还维持好斯里兰卡等几个南亚小国家的关系,俨然以老大哥自居,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老莫迪的胃口恐怕不小。
但是又如何解释莫迪政府初期的开放经济政策呢,毕竟这一时期,中印经济合作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
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印度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值一提,与中国比还差一大截。
这种情况下,老莫迪敢掀桌子吗?掀了桌子恐怕连饭都没得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莫迪是明白这个理儿的。
结果自他当政的第六年,也就是2020年,印度政府开始频繁制裁中国企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一次针对中国企业的“突袭”。
刚开始是以安全借口为由,大面积封禁中国APP在印度的使用,再后来就扩大到了多个产业。
2020年,印度政府封禁了火爆全球的TIKTOK、微信等三百多款APP。
2021年印度政府又开始对畅销当地的小米手机展开调查,以偷税漏税的借口,开出了5.6亿人民币的天价罚款。
之后2022年以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为由,扣押了小米公司550亿卢布的资金。
其他大中小企业也普遍遭受了印度有关部门的无理审查,据当地中国某公司负责人表示,即使查不出任何问题,仍然要给印度官员缴纳费用。
这已然是对中国企业赤裸裸的敲诈,那么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
在我看来,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加勒万河谷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中印两国关系。
2020年,印军主动与我边防士兵发生冲突,造成我方数名指战员牺牲,随后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印军狼狈逃窜。事后,印度宣称有20名印军死亡。
莫迪政府早就把中国当成了最大敌人,通过印度国内媒体的不断宣传,使得印度反华浪潮高涨,终于酿出了加勒万事件。
所以莫迪政府看到既然已经摊牌了,不如把事情做绝,趁机打压中国企业。
第二个原因是,印度可能高估了自身的发展水平。印度这几年发展速度很快,所以莫迪政府觉得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惧任何国家了。
而且要建立民族主义国家,就要扶持民族产业,国内外资充斥不是好事。因此,莫迪决定先拿中国开刀。
第三个原因是,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很快,很多产业都走在了国际最前沿。
而我国的先进产业如果进入国际市场必将抢占西方国家的生态位置,这是他们绝不能容忍的。
因此,西方国家勾结印度政府,对我国的APP,手机等科技产品进行无理制裁,以维护西方产业在印度的利益。
对于印度的霸道行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克制,一直在与印方进行谈判,并且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小米公司的550亿卢布(约6.8亿美金)被印度扣押后,小米公司随即向当地高等法院提出申诉。
2023年3月,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召开,我国秦刚外长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会面。
秦刚外长向苏杰生开诚布公地谈论了中印关系,他表示,中印之间可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印度外长满口称是,表示印度政府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没想到,到了4月份就传出了小米公司在印度败诉的消息,看来印度领导人跟印度的牛一样倔。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莫迪政府初期的政策,就会发现他们在经济上与我国翻脸是迟早的事。
莫迪政府的政策变化
老莫迪是印度右翼政党领袖,大肆宣扬民族主义、宗教主义,试图以此来凝聚印度的人心。他成为总统后,在内政外交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现在来看,颇见成效。
莫迪政府不仅一改印度之前的路线,在他执政的几年间,前后政策也有不小的变化。
应该说,莫迪政府不是随意更改国家政策的,而是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相机行事。
在他执政初期,政策特点体现为,在政治上特立独行,在经济上加强合作。可以说,政治和经济政策是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背道而驰。
在政治上特立独行,就是要塑造大印度主义,以民族叙事来缓解国内阶级矛盾,转移人民群众的注意力。
把印度包装成一个正义的无辜的强大国家,并宣称周围邻国都在嫉妒印度,都想欺负印度,混淆是非,打乱民众的判断力。
在这方面,莫迪政府所做的典型事例就是篡改1962年中印局部战争的历史。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印度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版了大量扭曲事实、抹黑中国的书籍、影视,但后来随着两国关系正常化,印度对这段历史的叙述趋向多元化。
多元化叙述相较而言比较客观一些,但仍然不承认藏南地区是我国固有领土。既然两国关系正常化了,所以我国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可是到了老莫迪这里,他又走上了当初的老路,开始大肆美化印度的侵略行为,抹黑解放军的形象。
而莫迪政府初期在经济政策方面则显得非常开放与包容,相比于之前的经济环境,莫迪政府更加鼓励外国投资。
世界上有名的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纷纷来到印度投资建厂、生产销售。
而且莫迪政府还大力打击贪腐,大搞城市清洁工程,提出“印度制造”计划,改革税务制度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莫迪政府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印度经济得以飞快发展。而我国的很多知名企业也纷纷来到印度投资,实现双赢。
比如知名的手机企业小米、OPPO、VIVO等纷纷在印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他电子企业,汽车企业也纷至沓来。
随着硬件市场被打开,我国的软件公司也纷纷进军印度市场,比如百度、微博等开始与谷歌、脸书等美国app争夺用户。
但是大政方针持续向“右”转,经济政策又怎么能“左”得了呢?莫迪政府既然要用民族叙事来治理国家,他们就绝不会容忍外界资本在印度的过度扩张。
所以,一旦他们认为时机成熟,就会翻脸不认人。而几十年来,他们也没少做这种事。
中印关系扑朔迷离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领导人对中印关系的良好发展,抱有很大期望。
因为印度与中国都长期受外国欺压,如今都独立建国了,作为第三世界的大国,难道不应该和平共处吗?应该说,起初的印度领导人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初,双方关系是比较好的。但是很快双方就发现了一个影响外交关系的重大不利因素——藏南地区。
中国认为这是中国领土,印度认为这是印度领土。平心而论,印方的主张没有什么法理支撑,但它离得近啊。
藏南地区就是印方嘴边的肉,虽然不是它的,但它总忍不住要尝一口。
偏偏那时候,我们刚刚建国,面临内忧外患,还没有能力完全控制藏南地区。所以,我们就想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周总理为了这事,跑到印度跟尼赫鲁商量了好几回,但都没有谈妥。这时双方都发现,在这件事上,分歧有点大。
既然都不让步,那两国关系只好降温了,这一降,就降到了谷底。中印关系迅速恶化,终于在1962年,爆发了一场局部战争。
刚开始是不再进行外交往来,后来直接断绝了经贸交易,到了1962年,印度政府在藏南地区制造大规模流血事件。
我方忍无可忍,决定反击,于是就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最后以我方的胜利载入史册,但藏南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不过中印关系在60年代末期开始恢复正常,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权衡利弊之下,觉得合作利益更大而已。
所以,中印双方决定搁置争议,建立外交关系。后来慢慢地,恢复了部长级交流,直到90年代,双方最高领导人恢复对话。
从此一直到莫迪当政的前几年,中印关系都挺不错的。到了如今,他们又开始敌视中国,认为中国妨碍了他们的崛起。
其实,有一个大国在身边,即使它什么都不做,也能让人感到害怕,所以印度的恐华情绪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了,即使中印双方关系急转直下,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比如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和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都保持着中立立场,没有跟着西方国家摇旗呐喊。
因为中国和印度现在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而西方国家的做法只会火上浇油,扩大事态,这是中印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西方不允许中国强大,同样也不会允许印度强大,印度迟早会遭受到与中国同样的待遇。
想要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网,中国与印度合作是最有效便捷的方法。中印两国人民加起来有三十多亿,无往而不利。
当然了,考虑到中印两国不好调节的矛盾,让双方联合估计也是做不到的事,但最起码不能相互拆台。
结语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印两国的外交历程实在再合适不过了。但不管印度出于什么目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打压我国企业,都是不应该的。既对中企造成很大损失,也破坏了自身形象。
印度想要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就必须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否则,贪一时之利,恐遗万世之羞,孰轻孰重,能不思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