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只能给孩子一次教育的机会,那这次机会一定要留给“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
孩子的安全是强调多少遍都还怕嘱咐不周的要紧事。爸爸妈妈都是宁愿受伤的是自己,也不想孩子有丁点的伤害。
这两年社会呼吁“保护儿童”的声音越来越多,可是坏人并不会因此有所收敛,孩子被欺凌事件还是会时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有太多孩子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所以父母能做的一定不只是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还要教会孩子自己穿上自我保护的铠甲!
安全教育不是让一切都草木皆兵,而是让孩子自己建立自己的安全感系统。
今天为大家介绍两本绘本,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孩子如何辨别侵犯行为,识别可疑人物,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
大家对陌生人都充满防备心,可是身边的坏人总是防不胜防。
相关调查问卷发现,72%的性侵是由熟人实施。“表哥”、“叔叔/伯伯”、“姑父/姨夫”、“姐夫”、“舅舅”、“邻居”、受害者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上司、或者亲人,等皆是高频词。它们不断地提醒父母,应对危险的方式刻不容缓。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危险,给孩子一些保护自己的武器,让罪恶没有可乘之机。这本绘本的作者安藤由纪,2005年曾被瑞士女性团体评为“促进世界和平运动的1000位女性”,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补人。出版过多部儿童自我保护、防性侵相关作品。书名《好的触摸,坏的触摸》是原版书的直译,重在突出“触摸”这个概念。触摸有好有坏,而且孩子对于对方做到什么地步就算是“性侵”是没有概念的。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正是如何辨别触摸。嘴巴以及被小内裤和小背心遮住的部位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很重要。这些部位是我们的隐私部位,只有自己能碰。其次,直观地给孩子灌输好的触摸是什么感觉,坏的触摸是什么感觉。“好的触摸”可以向孩子传递一种正向的性教育价值观,即爱、平等、尊重。亲密关系的建立、性行为的发生、生命的孕育,都是源自于爱;每个人的身体属于自己,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差异和不同。坏的触摸是一个闪着红灯的信号,学会认清迅速做出反应,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很多孩子遭到坏的触摸时不敢告诉父母,很大一个阻力就是害怕反被父母批评,这也常常是侵犯者惯用的伎俩,会威胁孩子:“如果你说出去,父母就会打骂你”。因此,家长需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要非常清晰地告诉孩子:和父母分享这些身体秘密永远是安全的,遇到任何让他觉得疑惑或者不舒服的事情,都可以告诉父母。在江苏一个“防拐”实验中,50个孩子参与测试,竟然有42个孩子被成功拐走!再一看被拐的高发场所,家长们的紧张之心又被揪起来了!商场、公园或广场,车站、超市、游乐场,大型晚会现场。简直是四面楚歌。安全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必须是长期坚持的过程,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危机就会来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就会掉以轻心,一时的轻松可能换来的是永久的悔恨。《坏人长什么样》的作者清永奈穂是日本体验型安全教育支援机构创始人。这本书是作者调研了曾经的犯罪者、警官等人员,听取了罪犯的犯罪手段及心理后总结开发出的一套儿童防诱拐安全指南。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时,总是会叮嘱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可是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吗?警察是陌生人吗?消防员是陌生人吗?美国曾经对幼儿园的孩子进行过调研,问他们哪些是“不能说话的陌生人”,孩子的答案里出现的最多的竟然是“不好看的人、对我很凶的人、说话声音很大的人”。但我们都知道,想要诱骗孩子的人一定不会凶神恶煞,都是看上去友好善良的。如果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坏人,反而会在关键时刻让孩子失去向他人求助的机会。对猫妈妈来说,想要和小猫套近乎、想要把小猫带回家的我,就是一个想把它的孩子拐走的坏人。坏人没有固定的样貌,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注意他们的行为,辨别“可疑举动”:首先要明确拒绝对方,大声喊:“我不要!不行!我不跟你走!”另外,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建立一个“可信赖人员名单”。提前带着孩子跟熟识的邻居、店铺店主等打招呼,让孩子熟悉这些人。这样,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就能毫不犹豫地逃往这些人家或店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路上虽然有坏人,但也有可以保护他、帮助他的好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愿我们孩子的善良都能有锋芒!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