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offer大满贯」刷爆朋友圈:用这种代价成功的孩子,结局都不太好...
最近朋友圈被一位「offer大满贯」的准小学生刷屏了。
上中国际、上实国际、宋庆龄学校、中芯学校,随便一所拿出来就可以在家长群「膜拜」的offer,这位幼儿园小朋友一下子斩获四所!
其实,不管在哪个国家,像博主一样的精英式教育不在少数。
在欧美,走精英式教育路线的孩子,也是每天放学后就被安排写essay、group project,周末和假期也要参加各种课外班,丰富自己的简历,为欧美大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打基础。
前不久应采儿和陈小春的儿子Jasper担任学校双语小导游带大家参观校园,表现自然,镜头感好,淡定从容,阳光开朗,自信大方,中英双语切换自如。
更重要的是,视频里出现的小学生们,无一不是活泼的、生动的,有自己喜爱的科目和活动。
比起填鸭式教育,为孩子提供各种可能性、尊重孩子的意愿的教育方式,显然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然而,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提供优渥的成长条件,大多数孩子也只能走传统的升学路径。
「你要努力学习」,也就成为了后者父母的口头禅。为此,他们不惜花费金钱和精力,保证孩子顺利升学。
但可惜,很少有孩子能如父母所愿。
父母们算准了一切
唯独算漏了这点
还记得电视剧《小舍得》里将「卷」发挥地淋漓尽致的田雨岚吗?
为了让儿子子悠顺利升入翰林中学,她:
雷打不动参加家长会,会后拉着老师分析子悠的成绩; 陪儿子一起学奥数,课本上满满的笔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她要备考; 为了让子悠能上奥数金牌班,不仅大闹机构,还动用一切关系,求继父卖人情走后门;
凡是有田雨岚出现的镜头,你都会发现,她的表情都是紧绷的,焦急的,很少有放松的时刻。
剧里有一幕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为了能让奥数大神收子悠做学生,田雨岚买了一瓶贵价红酒想要送礼,一边心疼酒钱,一边要求子悠好好学习。
这时的子悠只是低着头走路,默默听着妈妈的唠叨。
但看到妈妈摔倒后第一反应不是处理伤口而是再去买一瓶,子悠忍不住爆发了:「不去了,我再也不去补习班了」
田雨岚的反应也堪称一绝,她无视儿子的哭泣与愤怒,而是把剑指向自己:她一边打自己耳光,一边责怪儿子不争气。
大人们总是能轻易冲破孩子的内心防线,把孩子对自己的爱当作筹码,威胁孩子听话。
看着「为自己好」的妈妈,子悠只能接受,但长期的压抑、紧张、焦虑慢慢生根发芽,子悠最终在考场上撕了试卷,潜藏着的心理问题也浮出水面。
在《小舍得》原著里,作者鲁引弓提出过一个 「鸡娃生态系统论」。
大意是讲:
那些抱着理性、长远教育观的家长,发现孩子比不上那些实用、功利中被鸡大的娃,只好被倒逼着让娃也超前学习。教育理念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形势。
可见,家长并不是不懂得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同不是不知道户外活动对孩子的重要性。只不过比起保护好眼睛,他们更希望孩子多背几个单词,多学一点知识。
家长们害怕一旦松懈了,就把升学机会、孩子的未来「拱手相让」。
像田雨岚一类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看似算无遗漏,唯独算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身体的伤害尚且可以修复,心理的伤害却是不可逆的。
终其一生
大部分孩子只能成为普通人
网上曾流传过一张图,相信身为父母的我们都能感同身受。
哪怕是孩子早早比同龄孩子开口说话这么一件小事,父母都会认为「我家孩子一定是个天才」。
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也不得不接受「我家孩子是个普通人」的事实。
是的,终其一生,大部分孩子只能成为普通人。
哪怕父母财力雄厚、哪怕父母天资卓越。
BBC纪录片《人生七年》里,欧文的父母也经历了孩子从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幻灭。
欧文出生于体育世家,从小就有过人的体育天赋,游泳、网球、足球样样精通。12岁那年,更是一举获得了青少年游泳冠军。
为了让欧文有更好的前途,父母倾注了所有的精力财力,但转折出现在欧文21岁那年。
尽管欧文每天都在努力训练,但就是达不到备赛标准,加之游泳队里高手层出不穷,欧文只能遗憾放弃。
面对坚持了十几年的孩子的体育梦想,欧文父母虽然心疼、失望,但最终选择尊重与鼓励。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需要做到:不要看到别人家有4个offer,就因此让自己的孩子「卷」。
功利教育的损失,是隐形的。
我们也许能通过「卷」来保住升学机会等外在资源。
但卷着卷着,很有可能损失孩子内在的心里资源——日渐丢失的活泼好奇。
豆瓣上有个叫「985废物引进计划」的讨论小组,成员们大多就读或者毕业于名牌大学,但与父母和社会期望的不同,他们没能成为精英人士,而是自称为「废物」。
这类人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的「空心病」人群大同小异,他们常常会陷入自我挫败、否定、迷茫、孤独和无助的情绪黑洞中,从而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空心病」的来源之一便是高强度、长期性的功利性鸡娃教育提前消耗了孩子们的心理养分,他们对重复的未来没有期望,也失去了改变的动力。
罗振宇曾说:「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死得迟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经验和技巧都不足以让他应付未来社会」。
所以,以后孩子会怎么样,父母都是无法预测的,唯一能确定的就是眼前。
不要为了应付未来的焦虑,把今天 「本来有的」 也搞丢了,那未来孩子能走向何处?
关注我,跟包妈一起轻松育儿
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只有学习
同意点“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