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走向共和?
这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之后,萦绕在许多新西兰人心头的问题。
近几年关于摆脱君主制的讨论多了起来。现在这种关联基本上就只是象征性的,新西兰已经越来越独立于英国。
总理Jacinda Ardern此前说过,她预计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看到新西兰从君主立宪转向共和。
前总理Sir John Key也说过,他认为要澳大利亚先行动之后,新西兰才会这样做。
从表面看,摆脱君主立宪看起来是个很简单的事。
新西兰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英国,而且在全球上都具有文化独特性。
奥克兰大学法学院副教授Dr Claire Charters表示,把终极权利交给出生于万里之外、“完全不了解新西兰的现实情况”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很“荒唐的”。
“我觉得对于女王是有一些感情的,但现在她不在了,对此的讨论就会不那么感性。”
此外,也有无动于衷的成分,因为新西兰已经是一个“事实”共和国——女王在新西兰的代表,即总督,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实际上不参与国内事务。
这种无动于衷还将继续,尤其是在澳大利亚保持现状的情况下。
新西兰总督Cynthia Kiro Charters还提到,但深挖一下会发现,与君主制割裂会惹来“一堆关于宪法的麻烦事”。
不光是要建立新的国家元首,而且还要有新的国会和司法系统,与毛利族裔的关系也会不一样,至少形式上会如此。
Charters还提到,对于成为共和国还是继续保持与皇室的关系,毛利人意见不一。
《怀唐伊条约》是英国皇室和新西兰毛利人之间签署的合同、条约。
条约保护了毛利部落的权利和状态神圣不可侵犯,也支持其与皇室的合作。
Charters还表示,虽然成为共和国之后,皇室不再是合作伙伴,但这些义务理论上可以转给新的国家元首。
“最基本的一点,我们需要确保国家承认《怀唐伊条约》中规定的义务。”
她补充说,这种关系的现实情况是,毛利人面对的已经不是皇室而是政府。
许多学者、包括已故的Moana Jackson,以及一些政客(包括绿党和毛利党中推进新西兰宪法改革的人)也都持相同的观点。他们都心存《怀唐伊条约》和Tikanga Maori(毛利法律、礼仪、文化)。
“我觉得这才是我最关心的,现在绝对是讨论这些问题的好时候。”
“如果要讨论走向共和这种重大的宪法改革,那么肯定避不开的。”
奥塔哥大学法学教授Andrew Geddis表示,失去“熟悉的、受人信赖和爱戴的”伊丽莎白女王(她也是大多数新西兰人最熟知的君主)之后,不禁让人发问:没有她之后君主制还有意义吗?
他提到,君主的职责现在“现在主要是象征性的、仪式性的,是一种殖民历史关联的意向所在。”
Geddis还提到,走向共和之需要国会的行动就能很快实现,但需要通过广泛的公开民意咨询和讨论才能得到合法性。
关键的问题包括,如何选出新的国家元首,是通过民意选举,还是四分之三的国会议员所支持的任命流程。
还需要评估当前宪法中最不稳定的部分,毕竟许多操作和政府的法律权利还建立在与英国君主有关的推定之上。
“我们需要赋予他们新的、来自本地的法理基础。”
他补充说,也需要对《怀唐伊条约》的一些东西赋予新的概念。
“可是,把国家元首替换掉不会削弱条约的重要性。”
“毛利人早就不去伦敦、希冀着白金汉宫里的人能出手相救。条约的意义和用途在新西兰本地。”
“如果我们的国家元首来自本地,而不是18000公里之外,这一点就更会明确。”
坎特伯雷大学的法学教授Philip Joseph是教材《新西兰宪法》的作者。他说,女王的事实将无可避免地引发与君主制割席的讨论。
“这是将会发生、也应该发生的讨论。”
“到某个时刻,我们总要考虑我们是要继续与以前的殖民力量(他们曾在19世纪宣称了对新西兰的主权)保持象征性的关系?”
“或者考虑我们的国家主权是否值得由代表人民的国家元首的正式承认。”
这种转型不一定要“撕裂”现有的宪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