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紧急状态结束,我们还需要担心“二次阳性”吗?
记者|魏倩
“又阳了”
林彤是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结束新冠疫情紧急状态的前一天测出阳性的。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她坐了四个小时火车从杭州回山东老家看望父母。4月30日到家当晚她就出现感冒症状,低烧到38.5度,次日开始咳嗽、头晕。原本的假期计划都搁置下来,直到到5月3日准备返程,症状才稍微减轻。
《漂洋过海来看你》剧照
母亲觉得她是工作太辛苦,着凉了,但林彤担心自己“中招”。就在4月底她准备放假回家的前一周,办公室里有几位同事已经出现一样的症状:咳嗽、发热、浑身无力。大家陆续请了假,有同事和林彤谈起,说隔壁办公室有人“阳了”。父母都已经年过六十,出现症状后,林彤担心他们身体状况,自己在房间里躲了整个假期。5月4日,她病情好转,一路戴着N95口罩回到杭州,到家后找到去年囤在家里的两盒抗原检测试剂,一试,果然是两条杠。
“很惊讶,尤其是现在大家都几乎不戴口罩了,我没想到自己还会再阳”。林彤2022年12月9日已经感染过一次新冠病毒,当时她症状比身边人要轻,一直没有高烧和剧烈咳嗽,到第五天才用抗原检测试剂测出阳性。见这次感染症状比之前严重,在电话里,她沙哑着喉咙开玩笑,问“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来这么一遭”。
图|视觉中国
自2023年3月起,陆续有和林彤类似状况的患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抗原检测结果。4月,上海车展期间,有工作人员称自己在医院查出新冠阳性,随着假期出行和类似大型展会和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二次阳性”和“第二波流行”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4月28日-29日,本刊走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感染科和急诊科,这里并未出现2022年12月第一波疫情高峰期间的医疗资源紧张状况。两家医院的感染科医生都向本刊表示,目前因感冒症状来院就诊的患者中,新冠阳性的很少,与之相比,反倒甲流患者占比更高。当然,现在医院并不强制患者进行核酸和抗原检测,实际的感染水平可能比报告结果要高,而目前大部分被带到医院的检出患者都是老年人。
图|人民视觉
不过,即使是年龄较大的感染者,心态也较大流行期间平稳许多。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65岁的糖尿病患者李铮检出新冠阳性,虽然有基础疾病,但这次“感冒”后,他感觉症状明显比前一次“阳”的时候要轻,没有明显的发热和咳嗽,只是感到浑身无力,还表现出了去年没有过的肠胃症状。这次他到医院,就是想请医生开点治疗腹泻的药物。排队取到药后,陪他一起来的妻子在离开安检门后就摘掉了N95口罩,换上了普通的医用口罩。
李铮告诉本刊,他本来一直担心二次感染新冠后症状会比上一次严重,但这次门诊医生告诉他,“阳康后身体对新冠病毒的抵抗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免疫能力,即使是被另外的变异毒株再次感染,一般并不表现出症状加重的情况。”
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出现了少数“二次阳性”患者,但近期可能会增加感染风险的主要是之前没有感染过的、或者没有打疫苗的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4月21日,25岁的丽莎在北京参加过一次展会活动后,开始出现嗓子疼、咳嗽、鼻塞、腹泻等症状,她起初怀疑是气候原因导致的“上火”,在家喝了点VC泡腾片和感冒冲剂。到第四天,因为担心影响室友的假期出行,她在家自己做了抗原检测:“很浅的线,但确实是两条杠”。这时,丽莎的鼻音已经很重,她不知道自己还能吃点什么药,只希望这次感染不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安排。她回忆,2022年12月,她虽然出现过嗓子干痒和呼吸不畅等症状,但当时抗原检测一直是阴性,“应该是当时并没有获得免疫”。
另外,不少患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结膜炎表现,认为这是“第二波阳性症状”。对此,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告诉本刊,这并不是一种新症状,“即使是武汉,当时也有结膜炎(症状)”,过去曾有报告,奥密克戎亚型XBB.1.16在青少年中引起的结膜炎较多,但没有确切数据。不过即使出现结膜炎,也是轻微和一过性的,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小幅度流行”
2023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这是否意味着新冠全球大流行的结束?5月6日,金冬雁表示,“新冠病毒的毒性已显著减弱,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新冠和艾滋一样仍处于全球大流行状态。
金冬雁说,目前世界各地的主流毒株各不相同,美国和欧洲主要流行的是奥密克戎亚型XBB,香港地区主要流行的是BA.2和XBB,而在中国内地流行的病毒的仍然是BF.7和BA.5.2毒株及其分支,这种情况从“大海啸时期”至今并没有改变。目前,感染两类毒株及其分支带来的主要症状也没有太大改变,因此这些“复阳”的患者,其症状基本与初次阳性的情况类似。
他同时告诉本刊,目前中国内地的阳性与世界各地流行规律相近——疫情“大海啸”后几个月,会出现小波流行,但流行幅度小,表现症状轻。从2022年4月起,香港至今已经历三波小幅度流行,分别在2022年9月、12月和2023年4月,不过幅度都很小,重症和死亡人数也很少。另外,由于中国内地检测率低,即使再发生小波或地方性流行也未必能被及时发现。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力度也由于混合型群体免疫的普遍建立而大幅减弱,“‘大海啸’后不会再来‘大海啸’,大范围的二次感染根本不会发生,全球都是同样规律”。
《流感》剧照
面对第二波和未来可能的第三波疫情,金冬雁建议大众平复心态,不必过度疑虑。他建议继续做好老年人、脆弱人群和儿童的防护,政府批准并提供更多mRNA疫苗及针对奥密克戎流行毒株的疫苗,并储备足够抗病毒药物,提供给已经感染的老年人和高危人群。他建议这些人群定期接种加强针疫苗,其他健康的青壮年人群可以自行选择,以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取得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
金冬雁说,“(新冠疫情紧急状态结束后),我们应该改变心态,社会复常应成为主调。过去三年,我们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任何情况下都要以科学为本。”
(文中林彤、丽莎、李铮为化名)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