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起依恋,我们可能想到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情感,我们还可能想到亲密关系中与伴侣进行互动的种种行为......
研究表明,依恋作为婴幼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情感的一种纽带,与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具有相关性。
那么什么是成人依恋,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之间有哪些相关,今天我们来从依恋理论的视角下聊聊亲密关系。
图/pexels
依恋理论提出者鲍尔比(Bowlby)认为由于人类婴儿与其他哺乳动物幼崽一样,无法进食或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依赖于“年长且更聪明”的成年人的照顾和保护。鲍尔比(Bowlby)认为,从进化史的过程来讲,能够通过依恋行为与依恋对象保持接近的婴儿更有可能活到生育年龄。这也就意味着,依恋理论提供了人类发展的行为学模型与现代情绪调节和人格理论之间的概念联系。根据鲍尔比(Bowlby)的说法,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依恋对象就在自己身边,并且专注的看着自己,那么他就会感到被爱、安全和自信,并且在行为上,可能会探索他的环境、与他人玩耍并善于交际。然而,如果孩子没有这种感受,他就会感到焦虑,会从视线追随依恋对象,变为通过发出声音引起依恋对象的注意,或是主动的跟随依恋对象等行为。这些特殊的行为会一直延续到孩子能够与依恋对象再次重新建立理想的身体或心理联结,如果孩子长时间不能得到依恋满足,那么他就会感到疲惫不堪,此时鲍尔比(Bowlby)认为幼儿就经历了极度的绝望和抑郁。研究表明,伴侣之间、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情感纽带的互动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密的朋友、浪漫的伴侣作为重要他人模型,为个体提供成功从依恋对象处获得亲近/舒适的心理记录(包括反应互动模式)。这些与重要他人关系的记录,同时影响到个体对未来伴侣和关系的期望、态度和信念(尤其是在面对压力时),而这些期望、态度和信念又将为个体与其他人产生互动联系进行指导。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过往与父母的互动中,当你感到沮丧时,父母在情绪上是关心支持你的,那么这种方式将会让你在未来伴侣关系上产生“如果我感到沮丧,那么我的伴侣能够支持我”的期待、信念。这样的信念可能导致如果伴侣并没有达成你的期待时,你就会感到不安。依恋理论对于成人亲密关系有什么意义?我们要先来聊一聊什么是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中对亲密感的适应程度。回避越高,越倾向在关系中保持独立、自主和控制。回避型的人认为寻求与伴侣之间心理/情感上的接近是不可能或不可取的,这样的信念会让他们经常采用疏远/停止的应对策略来防御那些消极的想法和情绪,以此来保证自己的独立/自主。焦虑维度,反映的是个体担心自己被低估或抛弃的程度。焦虑越高的人越渴望在情感上更接近伴侣,并以此获得安全感。焦虑型的人渴望理想伴侣的同时又认为理想伴侣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矛盾的态度常常使他们质疑自己的价值,强烈缺乏安全感,常常担心伴侣离自己而去,因此对那些有可能使伴侣远离自己的行为保持着警惕,但这种状态往往会将伴侣推的越来越远。由于焦虑型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依靠伴侣,因此在亲密关系中,焦虑型的人的痛苦感受会被放大,焦虑情绪会长时间的处于被激活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焦虑型的人总是很难在关系中进行调节。虽然,有些研究表明,在一些特殊的样本中,女性在焦虑维度上的得分较高,男性在回避维度上的得分较高,但在对亲密关系结果进行预测时,性别与焦虑/回避维度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小的。除了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之外,我们经常能够听到的还包括安全型依恋(低回避、低焦虑)。对于安全型依恋来说,我们常常会有一个误解:拥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往往更容易拥有完美的亲密关系。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安全型依恋(低回避、低焦虑)的人在关系中仍旧会遇到各种问题,但他们更能够为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承担责任,并更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向外寻求帮助和支持,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安全、稳定和满意,更能够在亲密、有意义的关系中茁壮成长。那么具有不安全依恋是否能够转变为安全依恋呢?这里有几个小tips。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识别并纠正可能导致你的人际关系问题的不安全依恋行为,并找到与之相反的行为和态度。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有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的不安全依恋风格,与具有安全依恋风格的人建立深度人际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有研究表明,与爱人建立起牢固的支持关系对我们安全感的建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醒的是,当我们与他人进行互动时,手势、姿势、眼神接触等等非言语信息相比于言语,更容易传达出真实的感受信息。就好像父母与婴儿之间的成功互动往往是通过非言语交流形式进行的。在任何年龄段,提高理解能力和非语言交流能力都有助于改善和加深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处于焦虑、痛苦的情绪状态下时,无论我们感到多么的激动失控,都要知道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我们可以改变它。比如,你可以通过呼吸调整、想象让自己感到平静的场景、听一些能够让自己感到平静的音乐等等方式来尝试平息自己的感受。当然,对于依恋理论来说,亲密关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依恋理论的使用领域包括人格障碍、心理创伤、亲子关系、团体咨询等等。特别是对于想要成为心理咨询师的人来说,依恋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依恋模式可以侧面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人际关系、甚至是童年创伤等内容。当前简单心理Uni特邀前美国APA团体治疗分会主席Cheri L. Marmarosh博士推出了《依恋理论临床实践》专题课,涵盖前沿理论+应用场景+测评工具+临床案例多个角度,打造超完备的课程体系帮助你快速掌握依恋理论的核心知识点。R. Chris Fraley.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Jeffry A. Simpson. Adult Attachment, Stres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Lawrence Robinson, Jeanne Segal, Ph.D. and Jaelline Jaffe, Ph.D. How Attachment Styles Affect Adult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