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女博士”不是想侮辱女性,而是想讨好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五个女博士”不是想侮辱女性,而是想讨好
©/陈兴杰 文
编:瑞秋的春天
最近一个名为“五个女博士”的饮料品牌,在电梯投放的广告引起很大争议。广告中的女性面目狰狞,握拳嘶喊“老公气我,喝”“熬夜追剧,喝”“又老一岁,喝”。
这样的广告从狭窄电梯内扑面而来,让人很不舒服,许多人批评它恶意营销,侮辱女性。
一个以女性为主要用户群的品牌,能有什么理由侮辱女性呢?
他们不是要侮辱,而是在讨好,不只贩卖焦虑,更想引起女性用户共鸣。只不过用力过猛,这才引起争议。
“五个女博士”广告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偏见,社交媒体上对此反应激烈的,也以女性为主。其实男性也有理由生气:它指责丈夫把妻子气到发狂,挑起性别争端。如果你感觉不出来,不妨把性别互换一下。
白酒广告这样打:几个老爷们聚餐畅饮,转头对观众说:出来和哥们喝酒,耳边没有老婆聒噪,太爽啦。你猜会怎样?毫无疑问,这样的广告肯定被贴上“恶臭”标签,骂到下架。
女性向广告攻击男性,从制作到发布,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平静的舆论反应,早已见怪不怪。一些短视频创作者发现流量密码,也会特意塑造“女强男弱”的模式。
媳妇欺负老公,拳打脚踹,那是喜剧效果。老公被跪搓衣板,买包烟打申请,简直成了美德。
我看过一个热门视频,一个爷爷正给孙女喂水果,发觉水果坏了,转手给身边的孙子,动作流畅顺滑,没有一丝犹豫,评论里全是哈哈哈。
倘若男女调换,结果会怎样?结果不难想象。我讲这些案例,不是“给男性鸣不平”,而是指出一个事实:
在主流社交媒体和文化产品,女性权益受到的重视,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少。
涉嫌对女性的侵犯侮辱,会遭到猛烈抨击;对女性的偏见歧视,会有人敏锐指出;一些女性在性别议题的不当言行,则受到更多包容。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很多流量男明星的评论区,常年有女粉刷“老公”“给你生孩子”。这样近乎性骚扰的言行大行其道,少有人发起讨伐,更没有谁受批判。
不难想象,如果是男性这样做,无疑会被讨伐到社死,而不是一笑了之。
当代社交媒体和传媒上,女性的感受和发声没有被忽视,对过激言行给予了更多包容。对同样性质的事情,男性面临的评判压力,其实大于女性。为什么是这样呢?
文明社会的观念,包含爱护弱小、尊重女性这些内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女性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影响力。
在收入端看,是男强女弱。《2020中国职场性别差异报告》显示,城镇女性就业平均薪资6847元,男性平均薪酬为9021元,女性约占男性的75.9%。不好说接近,但也不能算悬殊。
很多人说,女性有生育方面的贡献,确实没错。生育哺乳方面,男性无能为力,不过男性劳动参与率约90%,比女性高出20多个百分点,退休时间晚了至少5年。
在工商和职场领域,男性占有普遍性优势。而在消费端,女性拥有更多话语权,这是同样不能被忽视的事实。
线下超市、商场、专卖店,女性都是主要购物群体。她们除了购买服饰、化妆品、茶饮等个人消费品,还掌握家庭消费大权。
从一日三餐到全家零食,露营装备到出门旅游,包括孩子网课、视剧会员、宠物食品这些看似男女都做的事情,女性都是主要决策者。
话说回来,不能把女性在消费端的话语权,视为某种剥削和控制——男性负责生产和赚钱,女性维持消费维持家庭运营,这是家庭的自然分工,转移分配。
一些家庭女性赚钱能力更强,男性主导消费,同样没问题。只是这样的家庭财务模式,并不占主流。大多数家庭,无论财务分开还是统一,女性在消费端是占有主导地位的。
女性在消费端的巨大影响力,很早被商家感知到,以至于出现了“家庭成员地位: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的说法。这种说法带有调侃,从消费角度来说,其实是事实。
女性在消费领域的话语权,决定了消费文化的偏向。
商家不敢得罪掏钱包的人,而大部分商家都不敢得罪女性。通过广告赞美女性,这是最简单的做法。依附于广告的社交平台,会讨好女性,吸引她们驻足。
在媒体、广告和公关领域,女性工作者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优势。他们热衷于讨好女性,甚至不惜破坏男女合作,挑起家庭战争。
2014年,女性作家侯虹斌写了一篇《中国男人为什么这么丑》,话题越炒越热,并且上升到“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的高度。
很多文章和电视节目都谈这个话题。还是那句话,倘若性别互换,这样的讨论无论看起来多么理性客观,从一开始,就不会被允许存在。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倘若只是几个女的群聊吐槽,无伤大雅。几个作家发起讨论,各路媒体跟进,包括很多男性作家也谈,就不能不视为社会风潮。
这样的讨论,带有很大的偏颇:它无视男女社会心理差异,以及劳动分工区别,简单诉诸于男性邋遢、懒惰、不顾形象,最后在嘲讽中哄堂而散。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并没有。
婚姻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男女协作,互爱互助,理解体谅,而不是诉诸憎恨敌视,互相嫌弃。满脑子“我丈夫丑得配不上我”的女性,势必很难和伴侣有良好交流。
这样的道理,并不难理解。参与讨论的各路学者,媒体平台,他们却没有这样做。他们真的关心中国男性的仪表体面,女性婚姻幸福吗?我是不相信的。
他们关心的是,“男的配不上女的”话题,能让很多女性痛快,阅读量拉涨,收视率升高。至于是非对错,长远影响,他们并不在乎。
就像“五个女博士”,她们不是真关心女性在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困境。她们只想卖一点儿饮料,就挠女性痒痒,只是这次太用力,把人挠疼了,这才引起了尖叫。
经济发展提升女性地位,女性权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这是好事。同时要注意另一种倾向:有些人像军火商一样,想在“性别战争”获利,而不是真正地关心女性权益。
英国作家娜奥米·阿尔德曼曾说:用一种性别去压倒另一种性别的战争,既没有尽头,也没有胜利者。我们不需要这样一场“性别战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