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病例中XBB变异株占比达74.4%,业界呼吁仍需加强病毒研究
2023.05.11
本文字数:2396,阅读时长大约4分钟
导读: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传染性或传播力增强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斯旻
新冠疫情从“紧急状态”中走出,但病毒仍未彻底消失并且在持续变异。如何做好下一步的疫情防控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称,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一决定主要是基于对疫情的流行态势、病毒变异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统的应对能力建设这四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当前疫情的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重症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处于较低水平和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虽然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变异株出现了免疫逃避能力增强的情况,但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毒力、致病力、病死率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第三,虽然全球疫情风险仍然较高,但人群通过自然感染和主动疫苗接种的免疫,已经建立了比较良好的免疫屏障。
第四,三年多来,各国都加强了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控设备、疫苗药品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在持续加强,大多数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防控能力。
“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就可以放任不管。”梁万年称。
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须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梁万年称,主要工作包括: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根据中疾控最新监测,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截至4月下旬,在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增长到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但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包括XBB变异株在内的正在流行的这些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亚分支相比,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变化。
“(新冠)病毒在朝着更易在上呼吸道复制而不是下呼吸道复制的方向变异。”病毒学家、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冠病毒致病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其传染性或传播力增强则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另一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国内病毒学专家也持相近观点。他认为,新冠病毒的早期演化是为了更好适应人类宿主。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演化,人类宿主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奥密克戎(Omicron)演化分支的新冠病毒已经能很好地适应人类宿主。
一项由港大医学院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自2021年底以来,SARS-CoV-2进化得更快,但Omicron的高传染性不仅仅是由于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也是由于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出现了复制适应性,并且这种能力在BA.5亚型变异株中得到明显增强。
根据该项研究,在气道类器官及鼻粘膜类器官中,感染 BA.5后所产生的病毒滴度比新冠祖先株和B.1.1.529都更高,以至达到与造成流感大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H1N1pdm)相匹敌的复制能力,从而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BA.5在肺泡类器官中的复制能力减弱可能是其具有良性临床表现的原因。”
前述病毒学专家进一步解释称,如果只是上呼吸道复制适应性的增强,并不会增加病毒致病性。当新冠从PHEIC进入长期管理模式后,防疫策略的选择仍应基于病毒研究和疾病监测工作,适时调整。
一位从事疫苗研发工作的企业界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疫苗研发不能跟着病毒变异走,否则会陷入被动状态。所以,一方面需要在政策扶持下,继续推动具有通用性的广谱疫苗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头部企业多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已上市应用,建议做好病毒监测工作的基础上,优化对这些疫苗产品的监管流程,让这些疫苗可以“即插即用”地快速实现针对新毒株的产品更新及应用,以切实增强疫苗对高风险人群的保护效力。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