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学霸曾被当成骗子、遭欧美公司蔑视,如今干出一个估值70亿独角兽
作者丨巴 里
编辑丨及轶嵘
题图丨摄图网
这是一个南大学霸回徐州老家创业的故事。
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傅志伟放弃了在上海药研公司负责人的工作,转身回乡投身被视为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光刻胶行业中。他曾被日本考察团误以为是骗子,又遭到欧美公司的“蔑视”,最终他实现从原料到光刻胶产品的全国产化、全产业链布局,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
日前,创业邦获悉,傅志伟创立的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州博康”)超6亿元融资顺利完成交割。本次融资由中平资本、国开科创领投,武汉泽森资本、浑璞投资、云晖资本等机构跟投。
睿兽分析显示,徐州博康投后估值达70亿元,成为半导体领域新晋独角兽。
值得注意的是,徐州博康此前曾获得华为哈勃等产业资本投资。
实际上,今年以来,华为哈勃已经收获徐州博康、天域半导体两只独角兽,并且在四年间收获了超过10个IPO,已上市项目的总市值超过了2000亿元。
如今,半导体领域几大IPO、独角兽背后大多都有来自华为哈勃的投资,可谓妥妥的硬科技收割机。
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傅志伟
南大学霸回徐州老家创业
干出一只独角兽
1998年,傅志伟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和很多人一样,他毕业后来到大都市上海打拼。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家上市医药公司的老总,在这家公司当了几年助理。在企业高层的支持下,傅志伟牵头成立了下属的医药科研公司。
在客服记录的查询单中,一个频繁出现的来自日本的化学结构引起了傅志伟的注意。查了半年,傅志伟团队终于得知这是一种名叫光刻胶的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他们的兴奋程度不亚于发现了新大陆。
光刻胶贯穿芯片制作过程,是微电子技术中微纳图形加工的关键材料之一,也是光刻技术中涉及到的最关键的功能性化学材料。意识到光刻胶的重要性,傅志伟希望公司能够立项研发光刻胶,但很快被管理层否决了。
当时在国内,这项材料的研发还是一项空白,2004年,傅志伟毅然决定自己创业,创办了上海博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最初,由于资金紧张,实验室建在了上海的染料厂里,通风处理用排风扇,实验台用白瓷砖贴,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公司的实验都没有停。“日本团队来考察,看到实验室的外观,以为我们是骗子。”公司负责研发的潘新刚回忆道。
亲眼看到了生产的光刻胶单体材料时,日本团队还是肯定了他们的成果。不过紧接着,如何规模产业化成为了摆在傅志伟面前的新难题。
作为土生土长的邳州人,傅志伟决定将生产基地设在家乡徐州。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3月,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在徐州邳州经济开发区成立。
历经数千批次反应试验,最终经过8年,傅志伟带领团队最终攻克了金属离子和纯化工艺等关键难题,成功突破了世界最先进193nm光刻胶单体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并开发出一系列光刻胶产品,成功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同时,徐州博康也突破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零出口,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不过,一次“受辱”经历,让傅志伟做出了杀入光刻设备的决心。
2012年,博康应邀参与到与美国、日本公司的光刻产品研发项目中。在会议中,美国公司人员“请”傅志伟团队离开,遇到与博康相关的关键技术又被日本公司人员“请”了回来,来来回回好多次。这对于傅志伟的刺激非常大。
于是从2012年开始,傅志伟不再局限于光刻胶材料的生产,而是开始光刻胶和光刻设备“两手抓”。
傅志伟希望,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徐州博康打造成为电子束光刻机全球第一品牌,成为中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半导体设备公司。
开年即收获两只独角兽
华为哈勃成硬科技收割机
成立十余年,徐州博康背后聚集了近30家知名VC/PE的身影。
睿兽分析显示,徐州博康至少已经完成7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开科创、国发创投、中平资本、华为哈勃、金浦投资、徐州国盛集团、华懋科技等多家机构。
而真正让徐州博康引起众多VC/PE注意的,是来自于华为旗下哈勃投资的参与。
2021年8月,华为通过旗下哈勃投资成为徐州博康第四大股东,持股9.8%。据媒体报道,哈勃投资金额达3亿元,成为了华为哈勃历史上最大单笔半导体投资,也是其投资的第一家光刻胶企业。
伴随着4月19日公布的超6亿元C++轮融资,睿兽分析显示,徐州博康投后估值达70亿左右,成为半导体领域新晋独角兽。
就在不久前,华为哈勃在东莞也收获了一只半导体独角兽。
而华为哈勃在今年收获的这两只独角兽仅仅是冰山一角。
资料显示,哈勃投资是华为于2019年4月成立的子公司,开启了对半导体供应链的大举投资。不过,哈勃投资的初始注册资本只有5亿元,此后不断追加,目前注册资本已达30亿元。
从哈勃投资董事会构成上看,董事长、总经理白熠,曾是华为财务管理办公室副总裁,华为全球金融风险控制中心总裁;董事应为民曾担任华为无线网络研发总裁,董事周永杰曾任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裁,均有通信产业从业经历。
睿兽分析显示,截止今年4月底,成立仅四年的哈勃投资共计出手92次,平均约每15天就完成一次投资,其中A轮占比超过了1/3,近60%的投资事件都集中在半导体领域,覆盖了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EDA工具、芯片设计、激光设备、半导体核心材料等多个领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哈勃投资已经收获了11个IPO、4只独角兽,还有已经过会的中科飞测、正在排队审核中的美芯晟、矽电半导体等项目。
粗略计算,哈勃投资已上市项目的总市值超过了2000亿元,思瑞浦、纳芯微、天岳先进、杰华特等近年来半导体领域的几大IPO几乎都有哈勃的投资。
2016年9月,华为常务董事、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曾阐释了其策略:“华为目前的并购策略是收购关键技术,融入到华为的平台中,不会做纯粹的财务投资。”
时任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也曾表示:“华为毕竟是一家公司而不是一个产业链,所以会通过投资和华为的技术去帮助产业链成熟和稳定。”
这也体现在了其被投公司的招股书中。
据灿勤科技招股书,公司自2018年以来至2021年上半年的第一大客户均是华为及其同一控制下其他企业。东微半导也是如此,其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产品已进入华为等多个高知名度客户。
但同时,也有两点能够表明:华为哈勃的投资并非只是单纯的战略投资,而是兼具战略与财务。
首先,与典型财务投资做法类似,华为哈勃会与创始人签订IPO对赌协议。以杰华特为例,双方约定若杰华特未能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完成IPO,哈勃投资有权要求回购。
其次,华为哈勃通常会在被投企业IPO后第一时间减持。
以限售股已解禁的公司思瑞浦为例,哈勃投资在2021年9月思瑞浦解禁的第一时间就启动了减持。经过多次减持,哈勃投资在这一项目上套现金额或超3亿元,其剩余389.9万股的持仓市值按照376.88元/股约为14.7亿元。仅这一个项目,哈勃投资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回看哈勃投资的成立和发展,是跟美国制裁华为几乎同步。在哈勃投资成立后一个月后,美国便开启了对华为第一轮制裁。随着美国对华为制裁力度的加大,哈勃投资的速度也在加快。
今年4月,华为公布了2022年年报。年报显示,华为2022年销售收入6423亿元,与2021年持平;净利润356亿,下降69%。如今,华为通过“战略与财务”两手抓的投资战略,不仅帮助公司进行“国产替代”的生态布局,凭借超高的投资收益也能给公司贡献丰厚的回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