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中国凭什么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人气最高的王朝是哪一个,不同的人群可能会有侧重点完全不同的回答。但无论怎么排,唐必然在其中有一席之地。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可能是盛唐的光辉太过耀眼,以至于让不少人都不自觉地忽略掉了在唐之前的隋。事实上,作为古代中国继秦汉之后的统一王朝,隋与唐是密不可分的。
隋唐时代是中国统一王朝的再度革新,也是世界多元帝国的一次探索与启蒙。仅仅存世三十八年的隋朝,却完成了唐朝盛世一半的基础建设。而唐朝的兴衰,不仅是一场全新的政治试炼,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的亚洲世界。
本节目经日本讲谈社独家授权,改编自经典作品《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内容第六卷《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作者气贺泽保规现为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明治大学东亚石刻研究所所长。
让我们跟随他,去探索盛世帝国的内在核心,追索唯一一个皇权时代的出现过的女性统治的独特线索。在繁荣交汇的帝国城市生活中,感受多元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浪漫诗歌与民族命运之间,重新找到形成东亚世界共同精神的历史记忆。
*以下内来自节目前言
讲述|铁梅
来源|《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六季:隋唐时代》
01.
个体眼中的社会,才是真社会
说到隋唐,那是我们中国人非常骄傲的一段历史。隋唐帝国为什么会这么有影响力、这么有魅力呢?中国的陈寅恪、日本的内藤湖南,这些大学者们都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胡族和汉族的融合,隋唐王朝是胡汉融合的政权。
不同的民族之间如果平等相处,就会焕发出无穷的活力,国力会增强、文化也会提高,进而对东亚的各个国家都产生影响。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隋唐建立的国家制度、律令法体系、佛教、儒学、文学,甚至节假日等等都广泛地传到了周边地区。日本正是因为吸收了隋唐的文化,才建立起最初的古代国家。
也是因为胡汉融合,所以隋唐帝国非常具有开放性。很多西域的外国人住在长安,现在的历史学家非常关注来自中亚的粟特人,他们移居到中国,从事商业活动,甚至在中国当农民或者当兵。
山东地区有大量来自新罗的农民,西南沿海地带则有不少波斯和大食的商人,他们聚居在所谓的“蕃坊”区域中。周边国家向隋唐派遣了很多的外交使节以及留学生和学问僧,目的是为了吸取隋唐文化。
在西安,我们发现了一块墓志,叫做“井真成墓志”。井真成是一个日本人,他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在长安去世,并且葬在当地。有人认为他是一名外交官,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留学生。总之,因为这些出土文物,我们才能发现一些为了学习唐文化而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外国人。
在一个世纪之后,另一位日本僧侣也来到中国,在华北各地辗转求法,他就是天台宗僧人圆仁(慈觉大师)。圆仁是在山东半岛尖端的赤山浦登陆,在新罗居民的帮助下,经过青州到了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求法之后又进入长安。
在长安期间,圆仁遇到了“会昌毁佛”(845年)。尽管圆仁的求法之旅充满了各种困难,但是所到之处,无论是贫苦的农民还是官员,都为他提供了很善意的帮助,从而圆仁能够成功地将中国佛教传入日本。
除了开放融合,隋唐王朝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皇帝的绝对权威还没有建立起来,门阀势力和门阀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当时的科举考试还会包括贵族教养方面的内容。三省六部制,也是为了制约皇帝的权力。所以隋唐的统治体制相对宽松。
我们都知道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是在唐代,女性在政治上的活跃,和这种宽松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体制宽松,不等于政治权力被削弱,恰恰是因为体制的宽松,权力才更加强韧。
安史之乱当然对唐朝的统治基础伤筋动骨,甚至让国家一度濒临灭亡,但是不知不觉中,唐王朝又稳住了阵脚,继续存在了一个半世纪。这说明唐朝内部的结构是柔性但强韧的。
唐朝的军事实力当然很强,但是唐朝能够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并不是依靠的军事实力。唐代的一个重要军事制度叫做府兵制,府兵制对于巩固国内的统治当然是有效的,但是在对外战争方面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作用。从隋到唐,有十次讨伐高句丽的远征,但每次都失败受挫,最后是和新罗联手才制服了高句丽。
我们知道唐太宗征服了突厥,并且在西域有“天可汗”的称号,但是整个唐代时期,对外战争都是让统治者大伤脑筋的一件事情,唐朝始终没有树立起绝对的军事优势。所以唐朝能够成为周边国家的典范,依靠的还是文化力量,包括佛教、包括唐诗,乃至社会行为规范等等,它体现出的是一种气度、气象。
咱们这一季叫做《绚烂的世界帝国》。有的朋友可能知道,大陆和台湾地区都各自引进了译本。台湾地区的译本,有一篇历史学者廖宜方老师的导读,里面讲了三个人的故事,很动人,我这里也摘选一部分,分享给你。
第一个人,叫黑齿常之。他是一个军事将领。公元七世纪,起家于关中的隋唐政权统一南北,重建了中华帝国。这个新的形势引起了周边政治势力的关注。在朝鲜半岛,不同的政权已经相互抗衡了几百年,彼此混战、交互结盟。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都想争取日本,但是又担心日本会对朝鲜半岛介入过深。
隋唐两个政权都攻打过高句丽,日本对朝鲜半岛南方也有强大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663年爆发了一场国际战争,叫做白村江之战。唐和新罗的联军消灭了百济,但是百济凭着各地遗民的游击力量、加上日本的支援,对唐和新罗发起复国战争,但是白村江战争中,百济战败了。
这个结果不仅改变了东亚国际政治的版图,也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百济灭国的时候,有一个将领——也就是我们说的这位黑齿常之,他先是归顺了唐,又叛逃加入了百济遗民的反抗军,一直到复国战争完全失败之后,他才彻底的归顺唐。黑齿常之很有军事才能,逐渐受到了唐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指挥唐朝军队在青海成功地反击吐蕃,武则天夺权的时候他平定了扬州的叛乱,之后还击败了东突厥的侵略。
黑齿常之是一名降将,但是从唐高祖时代到武则天时代,他都是唐朝的常胜将军。武则天即位之后,渐渐实行恐怖统治,黑齿常之也被猜忌和诬告,最终以谋反的罪名被逮捕和处死。
像黑齿常之这样的蕃将,在唐朝非常多,并且对国内外的局势都有很深的介入,这是唐朝政治史和军事史的一大特色。异族降将被重用,这在之前和之后的历史中都很少见,黑齿常之从边缘跨入核心,从塞外到江南四处征战,这恐怕是他自己在朝鲜半岛的时候也难以预料的。
第二个人是鉴真。他出生的时候,差不多跟黑齿常之四处征战的时期重合。鉴真出生在扬州,姓淳于,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四年之后,也就是他十八岁的时候,鉴真前往长安和洛阳求学,当时这里是佛教的学术中心。后来他回到扬州,主持僧尼的受戒事务,逐渐成为长江淮河一带受人敬仰的高僧。
公元742年,日本的遣唐僧拜访鉴真,请他到日本,帮助整顿日本的僧团纪律。这时候的鉴真已经五十多岁了,地位也很崇高,但是他的弟子中,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日本。于是鉴真决定以身作则,亲自前往。
不过,他低估了旅途的困难。首先,去日本是鉴真个人的想法,官方不支持,反而屡加干扰。造船、雇佣船员、准备粮食,还要准备很多宗教和文化用品带到日本,这些开销都是鉴真自己筹措来的。
旅途的过程中更是多灾多难,前后花了十二年。他从东南沿海的港口出海,但是中途总是有很多变数,鉴真辗转了江苏浙江甚至海南岛,到第六次才成功地到达日本。这段期间,鉴真也遭到了弟子的阻挠甚至背叛,而且双目失明。公元753年,鉴真到达日本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受到日本官方的重视,首先为天皇授戒。
我们知道,佛教的中心本来应该是印度,中国已经很边缘了,那海外的岛国就是边缘的边缘。唐玄奘跋涉千里,从东往西,到印度取经,而鉴真则是反着走。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而且鉴真住在江南,这个地方很发达也很舒适,很多外国的宗教人士是抢着要来我们这里的。
但鉴真反其道而行之,正体现出他强大的信仰力量。如果他中途放弃,或者死于海难,日本的佛教史和文化史恐怕就会走向另一个方向。
黑齿常之是军事将领,鉴真是佛教高僧,我们再来说一个文化人物。这个人叫崔致远。在鉴真到达日本的两年之后,唐帝国爆发了安史之乱。中央的力量被大幅地削弱,与此同时,地方的自主权越来越大,基层民众也越来越活跃。
公元875年,爆发了黄巢起义,这是摧毁唐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的最后一击。针对黄巢起义,唐朝统治者以扬州为基地进行讨伐,并且发表了指控黄巢罪状的文章。
写这篇文章的,就是崔致远,他来自新罗。崔致远十二岁的时候就被选中来中国留学,在二十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后来成为江南地方大员的幕僚和文胆。黄巢的势力不断壮大,攻陷了首都长安,因此皇帝跑到了四川避难。崔致远身在军中,通过各种情报信息,知道唐帝国正在土崩瓦解的过程中,于是他决定回到祖国故乡。
但是崔致远回到新罗之后才知道,自己的老家新罗,这时候也在走向衰亡。新罗也面临着地方势力的分裂。所以,他同时目睹了唐和新罗的亡国,在哀叹中离世。不过,在崔致远死后,朝鲜半岛发展出了自己更有独特性的文化,崔致远的学生在新统一的高丽王朝做官,他们把崔致远奉为朝鲜文学和思想的先驱。
从崔致远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文化的流动,以及朝鲜文化的独立发展。如果崔致远死于黄巢之乱,或者他就留在了中国,那么朝鲜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恐怕也要改写。
*配图来自《长安十二时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节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