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新增104个医学专业,给医疗产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来源:动脉网
近日,国家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审批通过27个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另外在新增备案专业中,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176个,总占比高达10%。
事实上,不仅是2022年,从2020年开始,国内高校对于增设医疗学科就一直情有独钟。据动脉网统计,过去三年,国家教育部共审批通过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104个,涉及院校87所,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头部院校均包括在内。
作为产业发展源头,高校的一举一动本身就吸引着行业的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医疗领域以早期创新和硬科技为主题的大背景下,高校在其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当然,高校近几年在医疗层面的动作也非常频繁,大力增设与医疗相关的专业学科就是其典型表现。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新增设的104个专业学科又分别面向哪些医疗方向呢?往远了看,这些新增设的专业学科对于整个医疗产业又会带来怎样的变革?里面是否蕴藏了机遇呢?为此,动脉网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高校纷纷向医疗“看齐”:
既有主动,也有被动
近几年,在疫情的不断刺激下,整个社会面对于医疗的关注都格外强烈,当然高校也是如此,其大致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设立与医疗相关的专业学科;二是向海内外重金引进医疗人才;三是推动校内医疗早期项目孵化;四是频繁与医院、医疗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方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会因为各高校的定位和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些许的差异,但其中的核心逻辑大体上还是一致的,毕竟对于国内高校来说,仍然是以某一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为主,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辐射推动这一领域的产业发展。所以,高校当前集体向医疗发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医疗产业正在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力量涌入。
但这也需要拆分开来看。
首先,从技术研究这个目标导向,高校主要是瞄准在了一些医疗领域的前沿赛道,比如近日,清华大学揭牌成立“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研究院”,其目的就是要在器官移植与仿生医学、再生医学等领域进行重点研究,推动产出系列重大创新性成果,而这三个方向恰好是我国医疗领域当前还处于早期,且急需通过原始技术创新来支撑产业快速发展的细分板块。
其次,从人才培养这个角度来看,主要由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培养某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研究型人才,比如前面提到的器官移植、仿生医学和再生医学,与之类似的还有合成生物学和脑科学等。这些医疗领域的细分板块基本上都具备两个典型特征:一是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二是行业市场空间极大。
人才培养的另一方面则是弥补某一特定医疗领域的服务型人才缺口。据动脉网统计,在近三年高校新增的与医疗直接相关的104个专业学科中,数量排在前四的分别是眼科、医学影像、中医和口腔,而这恰好是当前服务型人才缺口较大的四个细分方向。
以眼科为例,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为参考,我国近视人群已经达到6-7亿人,但全国仅有4.48万名眼科医生,这意味着1个眼科医生就要面对1.5万名眼科患者,并且随着老龄化以及眼科疾病年轻化趋势愈发凸显,眼科领域的人才缺口将在未来逐步扩大。医学影像领域也同样如此,早在2020年,丁香人才就发布报告称,我国影像科的人才缺口已达到70万,是我国医生资源最紧缺的科室。
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中医,之所以也会存在人才结构性短缺,其原因可能与其他三个领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国家正大力发展中医,另一方面是中医领域的人才现阶段参差不齐,需要建立体系化机制,规范培养。
最后,除了专研技术和培养人才,高校近年来与医疗打得火热的一大原因就是推动成果转化。众所周知,在近几年的医疗领域,成果转化已然成为关键词,这其中的原因是在以“国产替代”的传统商业模式下,行业低垂的“苹果”已经被摘得差不多了,医疗领域未来更多的机会必然是来自于以原始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交叉型领域。沿着这一导向,作为技术持有方,高校自然而然就承担了更多的“绩效压力”。
所以,更擅长工科的高校一方面是积极与医院进行合作,推动医工融合,共同找寻创新技术与医疗场景的交叉融合领域;另一方面则是与医疗企业和投资人频繁打交道,借助市场化的力量推动高校创新技术快速实现转化。
新增的104个医学专业
在传递怎样的信号?
正如前文所说,作为产业发展源头,高校的一系列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在未来对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从104个新增的医学专业之中,我们究竟能获得哪些关键信息呢?
图1.2020-2022年我国高校新增与医疗相关专业学科数量前十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动脉网整理)
通过整理,动脉网罗列出了数量排名前十的医学专业,分别是中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眼科、口腔、基础医学、精神医学、妇产、麻醉学和医学影像,再按照其市场导向和行业变化进行分析,动脉网整理出了以下趋势:
首先观察到的是中医。据统计,在104个新增医学专业之中,中医领域有24个,总占比23%,且瞄准的学科方向主要是中医骨伤科学和中医康复学。正如前文分析,中医能被众多高校青睐,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家层面在大力推动中医发展,但除此之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实也能看到中医市场的潜在机会。
2022年3月30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指出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1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这意味着在未来三年,我国将有上万家中医馆诞生。
沿着这一市场需求我们看到了“数智化中医”正在起势:一方面是数字化技术正不断应用到中医服务场景,逐渐覆盖从预防、诊断、诊疗、购药到康复的全周期服务网络,正在解决中医标准化难题;另一方面线上线下服务生态链逐渐形成,中医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大幅提升。
其次观察到的是同属于消费医疗的眼科和口腔。据悉,在104个新增医学专业之中,与眼科和口腔领域相关的有19个,总占比18%,学科方向主要是口腔医学和眼视光医学。事实上,口腔和眼科能在近几年备受关注,有两大核心原因:
一是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以眼科为例,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的行业规模在2020年已达到1125.7亿元,2024年预计达到2563.1亿元,市场持续扩容确定性高。口腔同样也是一个高增长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约为1461亿元,同比增长16.2%。
二是技术的不断更迭以及国产替代的步伐在逐步加快。虽然口腔和眼科市场空间大,但目前仍然是以进口为主,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细分市场,进口率甚至达到80%到90%,国产产品所占份额相当有限。但这种趋势在近年来有所改变,一方面是相应的材料和技术的精细化程度在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是国产替代开始成为行业主旋律,加速推动着口腔和眼科国产产品的发展。
也正是因为如此,近年来,口腔和眼科不仅是成为了高校争相布局的热门赛道,同样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我国口腔和眼科领域均完成超过百起融资,且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在准备IPO。
最后观察到的是精神医学和妇产科。与因政策推动而正在崛起的中医和因市场导向而快速起势的口腔眼科不同,以心理为主的精神医学和以女性健康为核心的妇产是有明显市场但相对冷门的细分赛道。但随着整个医疗行业的全面发展以及相关核心技术的迭代,精神医学和妇产科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以精神医学为例。据《2022年数字化精神心理健康服务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6%,其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7.6%和6.8%,此外,近年来,年轻人的心理问题似乎更为严重,无论是患病比例还是病情严重性都教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面对这一市场需求,数字疗法给了心理健康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它不仅让心理治疗的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标准化,同时也拉近了患者和医生的物理距离,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从当前的行业视角来看,数字疗法与心理健康的结合正在被市场所接受,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近几年聚焦在心理健康领域的融资近一半以上都与数字疗法相关。
特医食品和康复会成为
医疗行业新风向吗?
在《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除了会公布每年通过审批的新专业,同时也会公布每年新增备案的专业学科。从某种程度来说,与已经通过的专业学科相比,新增备案学科可能更能预示着一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动脉网统计,2022年,我国共有1641个专业完成备案,其中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有176个,总占比10.7%。再对此进一步分析,动脉网罗列了新增备案数量排名前十的医学专业,分别是食品营养与健康、康复物理治疗、医学检验技术、智能医学工程、助产、中医药、运动康复、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和医疗保险。
那么从中,我们又能看到些什么呢?
首先关注到的是食品营养与健康。据统计,2022年共有19所高校都备案了这一新兴学科,其中不乏有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江苏大学等国内头部高校。据悉,食品营养与健康涉及较为广泛,包括了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加工与流通与食品生产等核心环节,但如果将其放在医疗领域,与之相结合的是特医食品领域。
根据报告显示,2016-2020年,我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0%以上,特别是2020年疫情爆发使得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受到市场欢迎,因而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快速增至77.2亿元,同比上升32.19%。
虽然增速快,但我国特医食品市场体量占全球市场不到3%,现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这其中的核心原因主要在于行业标准滞后和产品进院难。
当前,我国特医食品有3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别是《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但随着行业发展,上述产品标准类别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之,上述产品标准的内容多是较为宽泛的规定,难以适用于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与监管。除此之外,特医食品“进院难”更是让整个行业“为难”,一方面是它与药品一样有着“高门槛”,但在终端方面,特医食品难以与药品匹敌,长期被置于边缘化。
但特医食品的未来增长空间仍然值得期待。首先,在老龄化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已扩充至千亿级别;其次,截止2022年底,国内特医食品目前仅获批产品94个,但全球已有700余款特医食品上市,市场增量明显;最后,雅培、纽迪希亚和雀巢、蒙牛等多家头部企业当前都在特医食品领域大力布局,并且在2022年,雀巢更是诞生国内首个肿瘤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速熠素,这表明在技术层面,特医食品已在快速发力。
观察完特医领域,再将目光聚焦到康复赛道。在2022年新增备案数量排名前十的医学专业中,与康复相关的有两个学科方向,分别是康复物理治疗和运动康复,涉及院校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名校。
与特医食品不同,康复领域的典型特征是市场空间大但产品渗透率较低,核心原因之一是市场认知不够,由于行业特性,康复是一个周期相对漫长且成本相对较高的细分领域,并且由于其不具备就医必要性,再加上其成效难以定量,所以很容易被市场所忽视。
核心原因之二是人才的短缺,最具代表的就是康复治疗师,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全国康复医疗行业执业(含助理)医师数量为1.64万人,占整体执业(助理)医师规模的比重不到0.5%,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康复行业难以大规模市场化。
即便如此,康复赛道仍然是公认的黄金赛道,其依据主要是在我国有巨大的需求人群作支撑。就以运动康复为例,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约为5亿人,而运动损伤的发病率在10%-20%,这意味着在近两年,至少有近5千万人有运动康复的市场需求,这也难怪运动康复会被视为“下一个医疗服务金矿”。
当然,除了特医和康复,其他专业学科也有一定的关注度。比如智能医学工程,实际上就是推动更多工科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有机结合,这也是近年来医疗领域的核心发展方向;还比如助产,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辅助生殖行业开始爆发,市场需求激增,但这一领域当前还处于早期,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拓展层面现阶段都尚未成熟,潜力极大;最后是中医药,主要学科方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这一方面意味着市场正重视中医的发展,同时中医也在快速迈入标准化和数字化进程。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高校对于医疗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近几年,其特征显现得更加明显,这一方面是医疗行业的周期性变化,使得高校站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校正做得越来越多,且与产业的距离也在不断拉近。
就以增设医疗专业学科为例,它不仅是在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性研究,使其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同时也是在通过培养相应的人才,从而补齐这一领域的发展短板,比如口腔、眼科以及康复,这些领域的一大痛点是服务型人才的缺失,所以高校就相对应地培养特定领域的专项人才;还比如中医、特医等领域,这两个赛道的核心痛点是行业缺乏标准化,所以高校就在政策上或制度上发力,但同时也兼顾着行业技术以及市场方面的布局。
*附件:2020-2022年我国高校新增与医疗相关专业学科情况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EMBA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
EDBA
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医疗健康管理博士DHM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国际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