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北京名校中学生杀人事件!他可能是个“三体男”
📷首发:北国小甜瓜(ID:LoveChina16666)
我是胆小的瓜。
孩子们沉浸在琅琅的读书声中,
却不料,同学竟会痛下狠手。
张小童的家,在距学校2公里外的一个小区,
这里人口密集、中老年人居多,很多是当地的回迁户,也有不少外地购房者,因此人员构成比较复杂,大家彼此都不熟悉。
小区有一栋31层的高层,张家住三楼,
两梯四户,每两户有一个共用的大门。
5月14日晚,忽然从这里传来了剧烈的争吵声,虽然很多邻居都听到了,但因为大家都不熟,只以为是家庭矛盾,并没过问。
不料,这竟成了血腥肆虐的开始。
↑事发单元楼
这天晚上,16岁的张小童来到邻居家中,
将60岁的焦某某、55岁的王某某杀害,
夫妻二人命丧少年之手。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杀人后,他没自首也没逃跑。而是平静地回到自己家,呆了一个晚上。
张小童的母亲姓曹,今年51岁,
不知道儿子杀人时,她处于何种境地,但争吵声四邻既然都已听见,相比闹得不清,甜瓜猜测她不会全然不知情。
这位母亲是否知道儿子杀人?为何不制止?
目前,尚不清楚状况,
因为第二天早晨,她就被儿子殴打致昏迷了!
↑事发房间已被警方贴上封条
手握两条人命,重创母亲后,
张小童大摇大摆来到了学校,
上课期间,他丧心病狂地殴打一名同班17岁女孩小张,一路追打到教室外……
43岁的男老师上前劝阻,也被其打伤。
随后,一众师生合力才将其制服,
之后该校53岁的男副校长闻讯赶来,
不料,张小童竟还有利器,又将副校长打伤!
幸好,三名师生被及时送医,暂无生命危险。
网传图片
杀二伤四,连亲妈都不放过!
少年为何会狂性大发呢?
目前众说纷纭,甜瓜找到了两种主要说法:
有人说起因是:恋情
和女友闹矛盾→母子爆吵→
还有人称起因是:学习
学习压力大→母子爆吵→
16岁,含苞待放的年纪,
而张小童的狠毒、冷血、六亲不认,令人脊背发凉。
目前,事发区域都已被警方封锁,
门外散落着很多张小童曾用过的书本。
一些作业上,是老师醒目的提示:
“都写完了?”“前面作业补齐!”
而不写作业的他,则画着:
裸体的恶魔、利刃、弓箭、惊恐的小人。
甜瓜问了一位学心理的朋友,他说:
"这或许代表着暴力、杀戮和性。"
张某的作业、试卷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想起了东野圭吾的《彷徨之刃》:
“犯罪哪分大人和小孩,只有坏人而已。”
瓜常说,十几岁的孩子是最可怕的。
他们下手没轻没重,不知道害怕。
而且,他们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2022年6月,同样是北京,一个少年因不满网吧工作人员就放了火,结果导致25人死亡。
其后因为其未满14岁,免于刑事处罚。
2011年,14岁的韦某持刀伤害了一名小女孩,
因为是“孩子”,没有重判,
之后“杀人未遂”,再次因“是个孩子”从轻减刑。
19岁出狱后,又奸杀了一名11岁女孩。
一名13岁的男孩曾持刀伤害一同学,
在等待伤情鉴定时,又将另一名同学杀害。
被抓后,他的冷漠令人心惊:
“我就是想弄死他,反正我才14岁。”
最终,检察院坚决抗诉,已满14岁的他才被判无期。
最后,他数罪并罚被判无期。
而16岁的张小童,也再次让我们思考——
人性到底本善?还是本恶?还是一张空白纸?
图源:电视剧《少年法庭》
您听说过“超雄综合症”吗?
正常人,染色体XX是女性,XY是男性。
而极少数人,多了一条Y, 染色体是XYY。
医学上,称这类人为“超男”,也叫“三体男”。
这类人的长相基本是身材高大,常超过180cm,智力水平正常或略低。
个性残暴,遇事缺乏耐心,经受不住挫折,易激惹,甚至会出现某些冲动暴力行为,当处境不利时易于发生社会适应不良或伴发精神障碍。
有网友猜测,张小童,可能天生基因是XYY。
除了基因,还有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曾提到,这类犯罪的孩子通常都有“反社会人格”。
这种人格又被称为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具有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哪怕做的事情违背道德和法律,他们也不会产生负罪感。
你阻碍了他的路,你就会成为他眼中的绊脚石,必须挪开。
图源:电视剧《少年法庭》
据统计,全世界有4%的人是反社会人格,也就是说在100个人里面,可能就有4个人是漠视道德和法律的人。
这些“反社会人格障碍者”通常是: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些孩子往往在童年就会出现品行问题。
甜瓜说
每个小恶魔的背后,都藏着大人需要找到的真相。
骂一句“畜生,不得好死”容易,
难的是,找到问题、发现密码、及时纠正,不让自家孩子陷入困境,不给别人家庭带去不幸。
有一期TED演讲,讲的是“天生杀人狂”的故事。
他很幸运,从家庭中收获的,自始至终都是爱和鼓励。
最后他总结: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安全感,也许是他没有变成杀手、却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原因。
基因,不是导致犯罪的唯一因素;
环境和教育,才是向善的根本。
谢谢您的阅读,点个“在看”,您给予的家庭色彩,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底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