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骨子里的北京”开始反思|脸谱·北京
更新中的北京,似乎是一个激荡而厚重的变奏曲,在个体真实的消解过程中,混沌又总带有一种莫名向上的积极。在北京,除了沙尘与雾霾,还有文学作品里“故都的秋”。冬日里的北京,是干裂与疼痛的,夜晚走在长安街的上,也会有一种强力的自由。春日,伴随着飞絮漫天,也留有一点蓝天白云的什刹海的清爽。夏日也并非酷暑,干干的三环和四环路上,依旧车流不息,经济浪潮中,热度依然。通常会推荐朋友秋天来北京,吃上一碗卤煮或者一顿涮羊肉,走进地坛深处,阳光稀稀落落地洒下来,附在一片一片十分具体的银杏叶上,在院子里待着就好。这就是偏见里的北京了,金黄色的故事中,有建筑的重,有前卫的文化与艺术,也保留着老北京人蔓延不息的故事。
2023年5月20日-5月30日,城市记录者在线直播北京,以《脸谱北京》为题,“记录”并行“观察”,通过【十一场】线上“脸谱北京”的直播视频联展,漫步四十余处独属于北京的“城市发生场”。届时,来一次这个时期更新与变化中的脸谱北京:从一座《隐秘的花园》开始,看见一种艺术北京的《耦合·有机》,走进北京脸谱之下《看不见的文明》,要关注一种新时期的《城市变量》,更新的思考似乎也总在《花园与大街》之间跨越,在那些《消失的市场》的投影深处,需要我们关注《盲道,内外》的一米城市空间,听见了街道间《城市坍缩》的声音,也得有能看得见的《山上,野风》,一代与一代的《青年脸谱》,一代又一代脸谱更迭的《脸谱北京》,看得见与不可见的城市里,生活的主旋律中应该成为人们最为深刻的关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XCITY城市记录者
北京·城市记录者
何以脸谱?是表皮的,也是深刻的,带有身体性,却是极致情绪传达的媒介,一张脸,不同虚拟重构的变化里,欢愉也戏谑着一代代人的生活。不同个体的脸谱,不同区块的脸谱,不同街道里的脸谱,不同时期的脸谱,是正在更新过程中......,也是一种正在变奏的曲调,一张张脸谱之下,一次次不同脸谱的介入,或者感受,或是一种触媒,看见听见《脸谱北京》之下生活的人们......
呈现如今这样的一个面貌,是不经意的,并非刻意。刻意保留未必正确,因为它会被迫成为一种风格,或者被当成一种“审美”标签,而当它一旦变成“审美”标签,就会失去自身的生命力,所以,798艺术园区在北京是一种挺微妙的存在。
什刹海,我在这里长大。最能代表北京的就是那种从明清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保留的最真实的一些生活场景,在这里闲逛,总会有一种时间的错位感,这里存在着“北京人最骨子里的基因”。这种属于北京的DNA,它是一种没有负担的,内里又保存着一种“最坚持的、最北京的”东西,也是一种很民间的城市生活。
那种“骨子里的北京”,是不能被改变的,也是改变不了的。面向城市的发展,并不是要我们一味的将利益最大化,还是要适度创新。某种意义上,是要往回收,并不一定要往前走,虽然我们已经进入AI领域,但生活的本质需要是不变的。
老北京里头的生活,老城市里面的慢调子,会让我们发现“生活里面的实际的内容”。而我们需要在这种躯壳儿里,植入一种更新中的、或者更新着的生活内容,但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个“面貌”。我们要反思,是否一定要改变大量的建筑?
北京自身浓厚的文化底蕴里,连带着一种集合了艺术与文化的人文主义情怀。随着这几年城市更新,其中一些我比较喜欢的点,它又在消失。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被拉远,关系也就没有那么密切了。每一次更新与改造,都极其容易形成断裂。
三里屯是一个矛盾的集中点,也成为更新中的一个城市“锚点”,几乎是每一次都是。一面它要激进,要把最好的或者最亮的那一面展现给你。一面我们说:“一个城市最好的状态,是它里边有藏污纳垢的这样一些冗余。”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的话,比如,这条街的改造是为了什么?以及当时为什么要改造?当时的矛盾点在哪里?这个是需要考虑的,如果忽略了这些,一味的去讲城市更新,这点是不行的。它既有胡同里面比较亲近的关系,也有大尺度上的割裂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更考虑的是一个人或十人的尺度,他不应该只是一个办公亦或生活的场所和机器,如果它只是一个建筑或者空间流水线的工作,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人不可能只生活在一个地方,他既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一个很大的当代现实里。更新,就是要走出你的生活小世界,看到时代变化的趋势,但却又难以完全放弃我们“手握的这个小小的世界”。
上学的时候,我一直都住在海淀,最后工作又回到海淀,在海淀我一直没有走得出来自己生活的那个小世界,所以,我不能算是北京人只能算得上半个海淀人。咱们的城市化进程太快,“在发展中间”你反而看不到太多发展的层次。海淀,不太一样,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花园城市,建国之后,海淀的角色转换了一下,变成了大学区。在物理层面,它并没有像其他区县一样,彻底地大拆大盖,也并没有都做高密度开发,这个原因是人为造成的,它其实不是一个很自然的城市发展状态。但因为这种非自然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它最后反而是更“自然”的了,难免也有一点寂寞。
在咱们这个文化里面,“人”多半是集体的意义,是一个整体,大院儿,其实就是一种园林,是人构成的风景,不是纯粹景观意义上的花花草草。这里的园林态,特指中国园林里一种内向性的、中国人的交往方式,围墙定义了这种方式——围墙总是难免存在的,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有弹性的围墙。
在围墙和街道之间,大家始终要寻找一种更放松的状态。真正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一种花园和大街的互动,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发展,亦或是几何意义上的公平,不能用粗犷的非动即静的二元论来看城市的选择。城市是一种多向度的世界,城市发展要回归到人性本身的丰富和多元。
我们正处于一个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之中,城市更新一直都在,从有了城市,城市就一直在更新,城市的建设,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北京,生于一种中国化的社会架构体系内的城市设计。谈及更新,我更在意是更新生活。生活,是我最关注的东西,北京就特别需要在城市更新当中增加生活的活力、温度、热度,不要让他越来越威严,越来越冷漠,而应该越来越生活,多一些城市情趣。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他肯定会需要有一些尊严,但是如果全是威严也不对。
一个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是做地标,就会失去城市中原有的烟火气,烟火气通常会在大量的普通建筑、普通街区里面,这里有普通的生活,也有普遍的市场。看一个城市好不好,就要看一个城市的市场,当然也包括菜市场,城市当中菜市场的命运,会反映了在城市更新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把物理环境改变了以后,不能把人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气息给变没了,菜市场更不应该成为市容市貌上的一个负面印象。
而更新,就是要面向“激变”与“衰退”,是一个“参与的过程”,很多西方的大城市也经历过衰退与消沉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怎么样能让它积极起来?”
“生活的尺度,不是简单的500m或1km的物理边界,而是在这个范畴之内和之外,思考基本的民生问题”。
只有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想,城市更新才是有意义的:一定要围绕人的生活舒适与便利,围绕人的生活方式改进,以构建一个新的生活与工作体系(architecture),进而促进新的社区产业链与土地复合利用养成,这才是良性的城市更新。否则的话,可能就是在做表面文章,有城市更新之名,而无城市更新之实。城市更新一定不能够做的事情是,把一片土地上房子都拆了、把上面生活的人都迁移走了,把人们的记忆都消灭了。我绝对不认可这样的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多学科的问题。应该到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寻城市的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更加重视“人对城市的直接生活体验”,从中寻找改变方式与改变的途径,不能在既定的知识、概念、逻辑、模式中去找解决方案。我们经常讲: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要清晰回答的问题。“实际”不是设计师和工程师们依据自己经验的观察发现,虽然在具体的工作中,这些发现非常重要。这个实际,一定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居民、老人、孕妇、儿童和一切生命,以及他们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体验才是城市更新决策中最重要的“实际”。
山川草木,都是一种自在的生命状态,打开一个场所,就是要展示它的生命状态。我会直接把时间摆在你面前,所有的生命都在面前,就看你读不读而已。
我选择这个老的,这是属于我的选择,不远万里把材料运回来,这是选择。可能这只鸟吃了这样的食物,飞到另外一个地方,顺便落下去,然后,会长出另外一颗苗,你说这苗哪儿来的?
自然就是这么循环的,木头也是,它原来不属于这儿,但属于整个北方、整个中国或者整个世界。木头没有意义,老木头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我把它们放在这儿,我让它跟这里的时间在一起了,二次呈现,再讲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就像风一样,把种子吹到我们这儿,蒲公英的种子就是这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木头是一种持续的生命状态,允许残缺腐朽,建筑却不是。塔林也是一种生命状态,它并不本真,只表达生命的恒久。
起始于对更新课题的思考,之于“过程”与“空间”,个体亦或者“我们”都在其中,经历着城市重量的反复变化,人的浓缩成为城市中正在消匿的群。熙熙攘攘的故事里,晃动着城市的地标感与科技感,而唯独对于更加微观的城市关注是缺失的。城市,就像是一棵大树,长在了每一个“现代人”的心上。在这里,要赚钱,要奋斗,要速度,都在城市的格子里与街道上,生活变成了虚妄的理想,似乎每一个城市人,都在去往“更高的路上”。
仔细想来,“更新”,也是对现状的再观察与再认知,每一个“我”都在其中,而“我”的身份感的缺失,荒诞且不具体。那么,姑且抱着走走看看的态度,也希望在其中能够找到一切残存的遗迹,并非文明,也不奢求真相,而是变量里瞬时的热度,方可慰藉一下这种来自于洪流之中的“不确定性”。
青年,总处于“最更新”的浪尖之上,无畏且积极,处于寻找态,处于思考态,不安分的灵魂搅动着时间,活动在城市的最前沿,以手和脑的活动,尝试创新与改变。2023年5月29日,城市记录者在北京乐家艺术廊约会22 位北京青年:张淼、唐康硕、马宁、宋照方、余浩、冀雅琼、史洋、吴俣、姜伯源、王静雯、常可、李汶翰、张东光、李少琨、李泳征、李其郅、申江海、车飞、金伟琦、陈飞......三个小时直播,拉扯一种新青年的力量。
一张张北京脸谱之下,发生着不一样的曲调。2023年5月底,北京城市对望会【认领一张北京脸谱】暨城市记录者北京海报展,将在西城区白塔寺东夹道56号院进行。「城市记录者」经过了成都、重庆、杭州、广州之后,第五季城市记录者落位北京,以镜头作为媒介,以城市和城市中生活的人作为思考对象,看见并听见正在变化的北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