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虽好,可别刨错了地方
就连天台,也被种菜爱好者玩出了花样。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鱼菜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耕读传家”“唯耕唯读”,在古代,种地,不仅是生存必需,还被认为是人生于世最根本的“正道”。即便遭遇战乱与饥荒,我们的祖先依然以稳定勤恳的耕作,来对抗生活的无常。
“房前屋后,种瓜种菜”的观念代代相传,让中国人无论走到哪,只要身边有块地,都会躬耕不辍。“有条件,一定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种”,即使是三沙海滩、南极大陆都有中国人种菜的身影,当年祝融号完成既定探测任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火星上能不能种菜”!
所以说,爱种菜,没有错,问题就在于锄头刨错了地。
如果是在自己享有使用权的私家院落,除了违禁的植物,那你爱种什么种什么,别人管不着;但是,对于小区公共绿地,无论是《物权法》还是《民法典》都有明确规定,是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用途需要由业主们共同决定,谁也没权利私自圈地种菜。
事实上,除了圈地种菜,小区公共空间变成“私人领地”的现象并不少见——楼道堆垃圾、摆鞋柜;屋顶建阳光房;自行在停车位装地锁……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类现象常常被归咎为“人品”和“素质”问题。其实抛开道德层面的定义,它们折射出的更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冲突。
说白了,大部分居民对于小区里的“公与私”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将“公有”当成了“无主”,不占白不占;加上一些开发商在卖房的时候用“前庭后院”“附赠楼顶花园”等话术画大饼,让业主们想当然地以为可以占用公共空间。
毕竟,在现代小区流行之前,人们大多住在农村小院或者大杂院、筒子楼里,街坊邻居都很熟悉,公私分界比较暧昧,家里有人时白天可以不关门、穿着睡衣就在院子里散步。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陆续搬进新建的居民小区,但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的城市化。一些老人们就认为,“小区绿地是大家的,为啥我不能拿来种菜?”他们口中的“大家的”并不是现代意义上“公共的”。
所以,“素质差”“没公德”不光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它与城市的快速发展、代际变迁、社区文化都有关系。
当然,情况正在改变。可以看到,在城市里长大的一代人,越来越重视公私的边界,认同在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同样拥有种菜基因的他们,大多会选择在自家阳台种菜、在郊区认领一小块农田或者看乡村短视频“云种菜”。
你看这多好,如果咱实在想种菜,还是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打打主意吧!硬菜种不了,种种辣椒、西红柿啥的,不也挺好的吗?可别再翻绿化带的土了,不然会被罚款的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