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瞭望丨交通建设,将聚焦这十大主攻方向

瞭望丨交通建设,将聚焦这十大主攻方向

公众号新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实现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由“交通大国”逐步向“交通强国”迈进

 《瞭望》2023年第21期专题为“强国建设 交通先行”,共6篇。本条微信刊发其中2篇,点击下列标题可阅读其他4篇


/

1

/

强国建设 交通先行


文 | 施先亮 王超,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货船驶在京杭大运河江苏扬州段(2022年12月19日摄) 孟德龙摄 / 本刊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和经济运行的基本载体,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设交通强国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将我国的交通建设重心从追求发展规模转到追求质量效益,从各种交通方式独立发展转到建设多层次交通一体化体系,体现出对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从建设“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到提供便捷畅通的旅客联程运输、经济高效的货物多式联运,再到共享经济交通新业态的涌现、城市内无障碍出行设施的完善等一系列交通供给侧改革措施,一步步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差异化和定制化交通出行的需求。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纵横尺度大,但生产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人口基数庞大且高密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离不开完善、稳定、高效的物流供应链和产业链做支撑。

围绕立体化、现代化和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安全、便捷、绿色、高效和经济的交通运输出行服务,既能够实现人口、资源和国土空间的有效配置,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协调城乡交通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又能够为国际贸易活动提供稳定发展的物流供应链体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交通先行的具体要求。

擘画宏伟蓝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任务和路线图,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此,我国交通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基础设施高速发展、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对外合作明显加快,交通运输发展实现由“总体缓解”向“基本适应”的阶段性转变,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也由“交通大国”逐步向“交通强国”迈进。

继“交通强国”纳入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又将“交通强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行决策部署。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简称《建设纲要》)的发布明确提出了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原则、宗旨,2021年2月出炉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要论述的关键举措,也是指导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2050年将全面建成交通强国。

根据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分别在立体交通设施网络、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城市群和都市圈交通现代化、运输服务供给、智能技术、绿色低碳、交通安全保障、交通治理体系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规划实施保障十个方面进行战略部署。日前,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简称《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行动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扎实推进《建设纲要》《规划纲要》(统称“两个纲要”)实施、做好“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率先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关键举措。《行动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与“两个纲要”重点任务相结合,与《发展规划》战略部署相匹配,提出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行动目标和行动任务,是指导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文件。

八项骄人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建设进入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交通强国建设取得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四通八达。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包括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占到全球一半以上,达到4.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5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7.7万公里,位居全球第一,是美国高速公路里程的2倍;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1万个,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8万公里;民用颁证机场达254个;共有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超过一万公里,达到10291.95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运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全国营业性客运量达55.9亿人次,全国营业性货运量506亿吨,港口吞吐量156.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亿标准集装箱。高速公路9座以下小客车出行量超171亿人次,网约车、共享单车日均订单量分别达2000余万单、3500余万单。邮政实现了“乡乡设所、村村通邮”。

对外合作不断加强。从十多年前首趟中欧班列从重庆开往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约25个国家208个城市,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3000亿美元,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另外,开通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300余条,海运服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所有沿海国家,国内航空公司经营的国际定期航班通航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

乡村振兴和城乡交通协调发展。铁路已经覆盖全国81%的县,城市人口规模50万以上的城市高铁通车率超过93%。十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超过100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解决了通硬化路难题,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446.6万公里。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新技术新业态加快推进。我国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蓬勃发展,高速铁路、跨海桥隧、深水航道建设的成套技术等跻身世界前列。其中高速动车“复兴号”、C919大飞机、上海洋山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斗技术深入应用,旅客乘客出行应用人脸识别系统推广。交通大数据互联互通、智慧化智能化新技术应用不断创新,交通运输新技术从供给侧到需求侧都有划时代性的转变。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研究应用也快速发展。网约车、定制公交、预约出行、网络货运等新模式不断涌现。邮政智能快递终端广泛布点,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在快递领域示范应用。传统交通业态和新信息技术相结合,催生了很多交通运输新业态,为服务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凸显。交通大发展不仅带来交通“硬件”的快速发展迭代,也伴随着交通“软件”的融合升级,从最初的交通运输领域分头管理到交叉管理,再到一体化协同“软联通”,我国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等体制机制改革逐步显现出积极效果。综合交通运输法规标准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放管服”、综合行政执法、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投融资体制、收费公路制度、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区域港口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

绿色化交通建设领域成果突出。“公转铁”“公转水”等模式逐步推广,深入开展多式联运,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深入推进港口和公路绿色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公交专用车道从2012年的5256公里增长到2021年的18264公里。交通运输工具绿色转型领域,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提升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船舶使用LNG动力和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加快老旧车船改造淘汰,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万余艘。

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能力提升。截至2020年底,我国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失踪)人数同比分别下降4.4%、4.5%,铁路运输安全持续稳定。同时,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应对台风等各类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妥善处置沈海高速温岭段槽罐车爆炸、长江口油船碰撞起火等突发事件。

未来主攻方向

坚持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有强大的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通达能力。当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进入完善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的关键期,促进一体融合、提升服务质效的机遇期,深化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交通都起着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交通强国战略是有力支撑国家其他重大战略实施的关键领域。

对照交通强国建设一系列目标,未来将聚焦十大主攻方向。

一是构建高效率的“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加强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加快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及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二是解决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继续加强“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一步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提升交通公平性。

三是建设安全可靠的物流供应链网络,推进国内外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全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能力,降低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交通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拓展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交通装备的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和自主研发性,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五是围绕“双碳”目标,推进绿色可持续交通发展模式,推进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设施与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深度融合发展,建设港区、机场、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场站等近零碳示范区。

六是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交通运输建设的有效投资水平,发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防范化解交通债务。

七是继续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交通“硬联通”的同时,提升交通“软联通”的效率,以协同管理来提升货物多式联运、旅客联程联运效率。

八是继续降低道路交通死亡率,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协调交通运输安全冗余与交通运输组织能力的关系。

九是在供给侧为人民提供更丰富的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运输服务产品,解决好个体交通运输服务与整体交通运输的关系,解决客运、货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交通与城市功能的发展充分融合,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十是加强与国际交通建设运营合作,以交通互联互通及合作建设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验参考。


/

2

/

精神强:擎旗奋勇登新高


文 | 徐云华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我国自主研发的千吨级流动式架桥机在福厦铁路湄洲湾跨海大桥进行架梁作业(2020 年 11 月 3 日摄) 杨光摄 / 本刊

“铁路架在半山腰,火车飞驰冲云霄”,这是对杨连第桥的生动描述。

作为我国铁路线上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梁,杨连第桥位于陇海铁路上行线783公里909米、下行783公里894米处,高45米、长171.8米,跨越深谷,山势险峻,是贯通陇海铁路的一座关键桥梁。

“登高英雄”杨连第,生前为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连副连长,牺牲时年仅33岁。英雄的革命生涯短暂而光辉:徒手单杆攀登45米高的桥墩抢修大桥,在桥顶实施爆破百余次,仅用一块木板掩护;不会水,却勇于向江面上悬垂的半根钢轨纵身一跃,在急流中搭起钢轨浮桥;在美军“绞杀战”主战场,冒着敌军炮火,利用轰炸间隙抢修大桥……鸭绿江、大同江、沸流江、龙津江、清川江、百岭川,处处是英雄攀登的足迹。

杨连第同志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铁道兵精神的杰出代表,他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明表示,70多年来,英雄的故事和精神,已经成为铁路人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旗帜,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奋斗前行。

勇攀八号桥 登高成英雄

走进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展览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视频,展现了这家企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铁十一局的前身是铁道兵一师,1984年兵改工。他们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四场战争,用生命铸就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涌现出著名“登高英雄”、一级英雄杨连第,二级英雄刘长岭、李云龙、史阜民等英模人物。其中,杨连第是铁道兵的旗帜和灵魂。

在展览馆里,有一大幅版块专门介绍杨连第的英雄事迹。在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接到命令,为了保障野战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陇海线8号桥。8号桥位于陇海铁路洛阳到潼关段的崇山峻岭中,全长150多米,因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两次遭遇战火,只余下5座孤零零的桥墩。该桥最高墩达45米,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在抢修过程中,身为铁道兵一员的杨连第创造“单面云梯”的方法,徒手攀上45米高的桥墩,仅以一块木板掩护,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使大桥提前20天通车。

这一事迹很快传遍全军全国,杨连第被中央军委授予“登高英雄”称号,并受到毛泽东同志接见。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一爆发,杨连第就参加了志愿军。

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朝鲜战场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3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原铁道部命名陇海铁路八号桥为“杨连第桥”,并在桥头建立纪念碑,其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旗帜飘扬 薪火相传

“杨连第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还活着,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陈志明告诉记者,铁道兵集体转业后,原铁道兵一师一团杨连第连演变为现在的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杨连第队,从中铁十一局集团到整个中国铁建,都将“登高精神”视作一面旗帜,让“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勇于攀登、拼搏奉献”的“登高精神”代代相传。

徐浩然,中铁十一局集团二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2013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目标,秉承工匠精神、扎根建设一线。

2018年1月31日,武汉常青路8800吨主线转体桥“华丽”转身。为了这一刻,徐浩然和团队奋战了几百个日夜。

该桥建设面临极不平衡、转体桥面宽、跨越特等站铁路股道数量多等施工难题,且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为全面攻克这一系列技术难题,他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翻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向外单位专家请教,研究编写施工方案,进行专业验算。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最终掌握了转体施工的三项关键技术,为国内外转体桥施工提供技术典范

“时代在变迁,体制在改变,中铁十一局的灵魂和初心永远不变,一直将‘登高精神’当作闪亮的精神灯塔,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陈志明说。

正是像徐浩然这样千千万万名职工的奉献与付出,让中铁十一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奋楫前行,先后参建青藏铁路、京津城际、沪渝蓉高铁等全国重大铁路工程、100余条国道和高速公路、41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以及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成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和“主力军”。

拼搏为梯步步登高

日前,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入选名单发布,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参建的4项工程获此殊荣。至此,该集团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总数增至25项。

“‘登高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唯旗是夺、勇争一流’的责任担当。”在陈志明看来,杨连第敢闯敢干、不怕牺牲,成为永载史册的战斗英雄和最美奋斗者,根本原因在于他始终保持奋斗不息、誓把云梯搭上高墩的坚定信念,恪守不畏艰险、敢于啃下硬骨头的不屈精神。

在“登高精神”的感召下,70多年来,中铁十一局人接续奋斗、创新求进、实干争先,主动适应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奋进姿态竞逐发展主赛道。

2019年,中国高铁正式启动千吨级高铁箱梁施工方案,高铁箱梁从现有的32米增长至40米,每榀箱梁重量从900吨增加至1000吨,新标准的箱梁能够减少桥墩数量,建成后,运营时速将突破350公里。

但新的箱梁重量增加,就需要更大更重的设备进行施工,以前的架桥机将不能使用。

重任落到了中铁十一局汉江重工高铁大型运架装备研发团队身上。这是一支由80后、90后技术研发人员为主的青年集体。研发团队共有28人,组建于2014年5月。

研发制造世界首台千吨级运架一体机“昆仑号”的过程充满艰辛,他们首次将航空、大型船舶新型钢材用于高铁施工装备研发制造,自主设计人机智联交互系统,为“昆仑号”赋予了重量轻、载重大、智能化、高效率、应用广的全能属性。

该装备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技术与装备上实现了重大提升,获评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要干就干最好,要争就争第一’,已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融入到员工的血脉中,这就是‘登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魏加志表示。


刊于《瞭望》2023年第21期

延伸阅读

☞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奔跑,交通“先行官”


视频推荐




总监制 | 任卫东
监 制 | 潘 燕
编 辑 | 唐朵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四部门出手!消费再迎新政策,聚焦这两大主线14国军队将聚集在俄边境附近人一旦开悟,就有这十大特征瞭望丨碳中和用上这颗星充满惊喜的亚特兰大!这十大趣事你一定要知道!瞭望丨年轻人掀起博物馆热[围观]温哥华免费景点那么多,为何要去这十大收费景点?能值回票价吗?瞭望丨传统村落保护,怎么样了?全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今天的发布会关注推进金融服务相关措施中国海油股东会直击:全球原油市场需求已恢复至疫前水平,深远海风电成业务主攻方向之一瞭望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今天的午餐瞭望丨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继承百年传统 实现学术报国中日花名脱钩:木兰VS.木蓮聚焦丨外媒聚焦上合峰会:中国呼吁践行多边主义 上合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二零二三樱花节,潮汐湖畔赏花行瞭望丨筑牢乡村健康第一道防线周小川、易纲最新发声,聚焦这一领域…瞭望丨依靠学习牢牢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瞭望丨在凝心铸魂中增强行动自觉冷却的不止季节(42)— 两个女人回国感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瞭望丨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美国将立法支持稀土供应链建设,以挑战中国主导地位【交通】沪苏湖铁路汾湖站站房工程开工建设,将建为综合交通枢纽车站瞭望丨思想自觉是最强劲引擎瞭望丨掌握主动权,中国新能源汽车跃上时代潮头瞭望丨冒名虚开发票监管难题何解瞭望丨“三个雄安”打造未来之城瞭望丨高校学科专业为何这么调整?瞭望丨美国为何重启学徒制?瞭望丨罕见病用药困局再解瞭望丨提升历史自觉 砥砺复兴征程工信部:将聚焦IC、超高清视频、智能光伏等,加强关键技术标准布局和制定AHA科学声明发布,这十大心血管健康饮食都靠谱吗?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