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妖怪?《三打白骨精》究竟想表达什么?
文 | 王重阳lp
抛开夹枪带棒的嘲讽,汉传佛教在《西游记》中的思想精髓体现得十分具象化:
为了普度众生,拯救顽愚人于水火,并度化所有苦难,三藏法师立下宏愿踏上了寻求真经的漫漫征途。
一路上,三藏法师历经劫难,作者在详细描写其本人的苦难经历时也在诠释世人如他承受的相似痛楚,因此《西游记》又叫《西游释厄传》。
至于猴行者等,从元代开始便出现在元曲和各类地方戏中,有研究认为其原型可能来源于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孙悟空的形象脱胎于印度神话中的猴王哈努曼。
无论怎样,《西游记》到底还是流传下来了。
自民国开始,这部经典神话小说就被人搬上银幕,一个总是哭鼻子的长老和一个刁钻精灵的猴子性格互补且彼此磨合,猪八戒和沙悟净时时作为有力的团队补充在各类苦难中充当人力柱,这样的团队组合与性格配置通用于古今中外。
我认为这也是《西游记》经典之处。
随着文艺解读的多样化以及市场诉求,《西游记》在一些影视剧中被赋予了新的叙述方式,包括此前一些经典反派的解读,在今人的理解下为了故事的可看性也有了更丰富的形象。
如……白骨精。
1
巩俐在《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表现很精彩。
通片看下来,这个白骨精残忍、狡诈,却又愚钝固执得有些“可爱”——
前世被指为“妖女”,让村民们悬挂在山壁之间饱受折磨至死。强大的怨念导致她成妖之后对人类充满了失望和痛恨,因此一出场时,当她和手下小妖们杀尽了冒充她作恶的坏人后,依然没有放过那对爷孙。
这也就奠定了故事的基调——
如何让看似懦弱又爱絮叨的唐僧和冷酷残忍的白骨精产生必然的联系,又如何让唐僧度化这位为了逃避轮回想要吃掉唐僧以求“永恒”的妖物?
电影极力在故事的开始塑造唐僧那种“懦弱却坚定”的形象,如原本陪伴他的唐兵们在老虎的威吓下逃散,孙悟空忽然而至,杀大虫救唐僧。他却唠叨着前程似锦,一路有爱。
而唐三藏与猴子的熟悉,也随着他掌握了“紧箍咒”后愈发硬气。
这里有个细节:
唐三藏在孙悟空一开始出现并见他口口声声是佛菩萨派来保护西去取经时,内心是排斥孙悟空的。直到后来二人遇到结伴等候的猪八戒和沙悟净时,孙悟空说“它们都是妖怪”时,唐僧也有些无语:
“你,不也是妖怪吗?”
这种潜意识里的“区分”直到白骨夫人出现时也并未让唐僧意识到“众生平等”中的“平等”依然有“人妖”之分。这使得他在见到孙悟空打死妖怪们幻化出的妇人和女孩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伏妖”而是“杀人”。纵使孙悟空百般解释,唐三藏也不相信。
那么他为什么在当时还是原谅孙悟空了呢?
因为他心里还存有“教化”的希望。
当孙悟空第一次杀妖后被唐僧误解,他负气坐在山崖上,唐僧过来劝和他:
“你看我们这些人,就像这念珠一样,这颗是我,这颗是你,总有些不同,是共同的信念把我们连接到一起。”
原著中需要读者品味的东西让电影借唐僧之口直白地表达出来,为随后的再度伏妖降魔埋下伏笔。
2
电影中巩俐最惊艳的亮相莫过于当她站在小儿国国王面前,包围她的士兵中有一人因为高度紧张向她射出一支箭,在压迫力十足的配乐中,“白骨精”缓缓转身面向镜头,眼中并无悲喜。
随后便是一阵风卷残云,凌驾于众人之上的妖魔感扑面而来。
电影中几场打戏做得都特别好,对于戏中各个角色按原著理解的变化能力也有充足的体现。并且很有创意地让猪八戒和沙和尚展现出变化之力,而非简单地拿着兵器一拥而上。
猪八戒调戏白骨精也很有意思,身处高位的妖怪“御姐”让手下的三只女妖敬畏如神,却在好色到了一定境界的猪八戒面前险些破防。
但最让她破防的还是孙悟空的话:
“你是个妖怪”。
所以她再度凝视对方:
“唐三藏我可以不吃,但猴子,我跟你没完。”
电影中有几处其实已经通过白骨精的阐述让众人,包括观众们知道这位大妖此前的凄惨遭遇,甚至在决战时白骨精幻化出的真身——那个巨大狰狞却只有上半身的妖化骨架印证了其可悲的前世。
“我再也不做人了,人间太苦,我宁愿永世为妖。”
这是白骨精铁了心要吃唐僧的理由,也是支撑她逃避轮回的执念。
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特地将盗取小儿囚于牢笼中的小儿国王与白骨精置于一个故事中,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个逃避人间,一个迷恋尘世。
一个宁可为妖,一个求人身而不得。
最终都被孙悟空轻易挫败,起码小儿国王作为凡夫俗子,欲念即便有了武力加持在大圣看来也不堪一击。白骨精不同,千年的修行与怨恨让即便神通广大如大圣,也勉强要战上许久。
如果不是因为白骨精大限已至,战胜她可能难上加难。
然而此时,当白骨精不得不面临轮回抉择时,那种深深印入心中的对人间的绝望让她不惜自毁内丹,宁可灰飞烟灭也不想成为人身。
此时,关于唐三藏一路走来的信念之道,或是佛法之宏愿显现出来:
唐三藏盘坐于地,将白骨精元神化入己身,让孙悟空棒杀他,以自己金蝉子的修持法力度化妖顽怨念——
“一世不消,贫僧度你一世。十世不消,贫僧度你十世。”
在唐僧的宏愿之下,慈悲法力终究普渡妖物的冥顽,一场飞扬的鲜花中,一袭素衣的女子回首遥望三藏法师,彼处的僧人春风和煦:
“贫僧,就送你到这儿了。”
3
当时电影在影院上映时,片尾临近结束时83版《西游记》主题曲响起,观世音菩萨在空中轻轻挥手,化身石像的唐僧一路落下片片斑驳,观众们就知道了故事必有后续。
然而我总觉得相对于这部电影之前和之后的作品,《三打白骨精》在我看来当属思想较为深远的一部。
它将唐僧师徒一路行来的目的性强烈的取经之旅具体到“度化”一个妖物的劫数中,却也应和了小儿国国王在地牢中对唐僧的咒骂:
“佛祖真是瞎了眼派你去取经?!你修的什么行?取的什么经?”
当时唐僧颓唐地在国王的咒骂中走出地牢,见民众对他欢喜无边,纷纷感谢他与徒弟们解救小儿的功德,这里的唐僧表情是麻木的。可能他也没有意识到身为“高僧”,取经是个目的,可取经之路上,又如何顾及到眼前正在发生的苦难呢?
小儿之苦,源于国王之欲。
国王之苦,源于肉身之痛。
在遇到孙悟空和八戒沙僧之后,唐三藏并未经历真正的危险。故事设置当他遇到白骨精后却必须要在舍己渡人和伏妖取经之间做出取舍。
因此唐僧的度化之举便立显佛法无边——
我佛慈悲,以肉身入地狱。
眼前苦海,教妖怪重做人。
这种创作立意客观地说,其实比原著更显格局开阔,也比单纯痛殴妖物完成取经重任更体现出西去之路的原本主旨。
当然,创意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以及许镜清老师经典的音乐,为最终西游的“释厄”更平添了几分传奇与庄重。
由此,唐三藏在山崖上教导孙悟空的“团队”与救“妖”对应,将这个出场就在搞笑还显得没什么主意的老和尚代表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跳脱于原著之外体现出来——
当唐三藏对孙悟空说:
“若有机缘,愿来世再做师徒”时……
漫天神佛抛出的复活卡终于给予了“西游”最好的诠释:
好人,不该早早退场。
《四味毒叔》是由谭飞、李星文、汪海林、宋方金等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