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方就是不改变,我们怎么办?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205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Gerd Altmann on Pixabay.
作者:娅锦,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认证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特邀讲师。
你的接纳有条件吗?
在一次读书营的课堂上,有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令她苦恼的事,她很想找到解决办法。
每次回家,我六岁的儿子都先跑到单元门口,用他的电话手表刷门禁开门,然后把我关在外面,做鬼脸。
刚开始,我会耐着性子和他玩一会儿,但后来每次都这样,我就没有耐心了。更何况从外面回来基本上手里都提着东西,越急着让他开门,他就越故意不开。
后来有一天,我和老公商量好,把儿子关在门外,让他尝尝这种滋味。结果,他哭了。放他进来之后,我们告诉他,被关在外面的感觉不好,希望他别这样做了,他答应了。
但后来又有几次,他又把我关在门外。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上次你们也把我关在外面了啊。”
我说:“那是让你体会一下被关在外面的感受。”
他却说:“那我也希望你体会一下!”
······
在课堂上,我没有马上给出解决答案,而是邀请这位妈妈,再次浸入到这个故事。
我:儿子的电话手表绑定了门禁功能,于是你和儿子出门时,就不需要为忘带门禁卡而伤脑筋了。有一天你们高高兴兴地回来,儿子先进了门,转身就把你关在门外,和你做鬼脸,你会怎么样?
她:我会陪他玩儿一会儿。
我:那是不是你们还都挺开心的,特别是儿子?
她:是的。
接下来,我又请她想。
我:如果有一天,你们回家,之前也过得挺开心,但不同的是,这时你拎了很多东西,但六岁的儿子却还精力充沛。他还和过去一样,进门、关门、做鬼脸,你会怎么样?
她:就会生气了呀。
我:你看,孩子还是那个高高兴兴和你玩闹的孩子,但你们却可能发生冲突。在这其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呢?
在这个最日常不过的亲子互动中,孩子的玩闹能否被接纳,好像有一个条件——妈妈此刻的状态。
如果妈妈的状态是轻松愉悦的,那么孩子的玩闹就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可如果妈妈是疲惫痛苦的,那么孩子的玩闹就可能会遭到批评和拒绝。
当妈妈因为关门而生气的时候,6 岁儿子的心里会不会有点困惑:妈妈今天是怎么了啊?看上去没有什么不一样啊?昨天可以和我玩,今天就突然发脾气了呢?
正在读这个故事的你,如果也和孩子遇到过相似的情景,我想邀请你在此刻沉静下来,想想看:那个小人儿,是希望能和你一起玩儿,还是希望给你添麻烦,让你感到不舒服呢?如果孩子就在身边,你不妨也问问他。
故事中的这位妈妈在读书会后问了儿子,为什么总是回家的时候跑到前面把妈妈关到门外,儿子说“就是想和你玩呀!”
对于 6 岁的孩子来说,和妈妈有这样玩耍的时刻是很重要的,他还不能体会生活的艰辛,不是吗?如何能让孩子知道,我这次的开心是我也需要玩耍,我那次的愤怒是我真的累了,得赶紧回家歇歇呢?慢慢的,孩子是不是能够看到生活的真实,感受到爱并且学会合作和体谅呢?
▲ Photo by TJENA on Pixabay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检查出有腺样体肥大,医生说如果再加重就要做手术,不然晚上睡觉容易窒息发生危险。
可我不舍得让孩子去手术呀,就天天查资料,终于找到一个中医,用按摩和中药治疗有效。给孩子的治疗除了吃中药,还要每天到医院,进行三五分钟的按摩。
医院距离孩子的幼儿园车程来回两个小时,我又要上班,老公在外企很难请假。我就每天上午 11 点提前去幼儿园接孩子,大概在 12 点半以前赶到医院,按摩完在医院旁边给孩子买一份吉野家,打上车,孩子在车上吃饭,把孩子送回幼儿园,我再赶回单位上班,吃一口孩子剩下的饭,然后下班去幼儿园接她,再回家做晚饭,收拾,孩子睡了还要去办公室加班直到凌晨。
偶尔中午我实在折腾不动了,也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我把家里的小被褥都放在办公室柜子里,她就在我下午上班的时候睡在我旁边的办公桌上。
这样的日子从初夏过到严冬,后来变成一周三次,一周两次,一周一次,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我是真的很累,可是每次去接送孩子,我都是一脸笑意,她睡在我办公桌旁,睁开眼睛也会看到我的笑。那时我心里只想把快乐给她,不要让她体会苦痛。
可是,我的身体已经出现透支。所以,孩子稍稍有些任性,比如不想洗脸,不想刷牙,哄着哄着,我就突然崩不住发了火。
那个不到四岁的孩子,哪里知道我发火不是因为她任性,而是我太累了,但她只知道自己惹了妈妈,妈妈好凶啊。在写下这段回忆的时候,我心里好像就被什么硌着,那个自己,好心疼,我的孩子,好心疼。
为了孩子,我们不知不觉戴上面具,只想把阳光快乐给孩子,可面具终究是面具,我们的言行还是会以内心的状态而呈现。
后来我学习非暴力沟通,明白了:当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时,应该把我的状态提前告知给孩子。
“今天妈妈累了,想要早点儿躺下,如果过了 10 点你还不想睡,我就先休息了啊。”“妈妈今天心情不好,有点儿快要到爆炸点了。”“妈妈这两天经前综合症犯了,莫名烦躁。”
通常,如果我做了预报,孩子就很容易体贴我的状态。
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千万不要利用孩子对我们的爱,为了让孩子心生内疚或者怜悯而去说上面那样的话。只是为了告诉孩子,此刻我在哪里,我的情绪在哪里,孩子会去选择怎样和这个情绪下的我相处,从而相互照顾。
大人的低落沮丧、伤心委屈,藏得了一时,可藏不了一世,孩子怎会不知,只是你不说,孩子也会和你演戏而已。我们终究编不了童话故事。
▲ Photo by Moondance on Pixabay
你的情绪由谁负责
马歇尔先生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如果我的伴侣想要多一些体贴,我就会说她“要求多,太粘人”;可如果我想要多一些体贴,我就会说她“太冷漠、太麻木”。
如果同事比我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挑剔、有强迫症”;反之,如果我比他更在意细节,我就会说他“做事慵懒、不严谨”。
我觉得这段话非常有趣。
在婚姻的前几年,我常常闷闷不乐,我觉得我的先生并不爱我,不在乎我,他甚至不会记得我的生日在哪一天,更不要提礼物和惊喜。我常常怪罪于他,是因为他,我才过得如此辛苦和不快。
而我的先生也常常讲述他如何在深夜趴在床上无助的流泪,也因此而数落我的种种不是,如果重新选择一定不会找我结婚。
那个时候,我们俩都觉得是对方让自己走进了深渊。
这种想法让我们陷入了一个困境,认为除了改变对方的言行来消除我的苦难,别无选择,因为认定了我的痛苦是别人造成的,于是,为了让自己感觉好起来,我们也习惯于不遗余力地改变他人。
于此同时,我们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因为认定他人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以内心会升起怒火,而愤怒让我们更容易选择带有惩罚意味的言行。
而被惩罚的人,显然和我们一样不甘心,有谁愿意背负“我把事情搞砸了”、“我让你痛苦”的“罪名”,因此必然要辩解、反抗、逃避,而这些行为将带来新一轮的怒火,改变难上加难。
也许有人会对此有些疑惑,因为也许有时我们看到孩子还是改了的,或者伴侣还是变了的,可是对此我想问,有多少人的改变是由衷的,是出于爱,而没有害怕、担心或息事宁人的态度?
为了促成对方的改变,我们不惜指责、评判、比较、讲道理,奖惩并施…… 总之,“你改了我就好了”,我们甚至还觉得我们让对方作出改变,是出于对他的好意,因为他那样的言行显然是错的,是要吃亏的,是要吃苦的,改了,就是对的,就是“好”人了。
可是,这样的“良药”不仅苦了口,还伤了心,对方最后还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我并不是说,一个人的言行对他人全然没有影响,人与人彼此相连,的确都会对与我们相处的人有所影响。只是,如果我们把自己痛苦的根源都归咎于他人,我们想要获得幸福和顺心的日子,就只有等待和失望,继而在等待与失望中度过余生。
不妨问问自己,“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现在回想过去的自己,好像是被困在了井底,等待被拯救,等待井口有人放下悬梯,带我脱离苦海。
庆幸的是,后来我从井底爬了出来,这得益于我学习非暴力沟通,我理解了痛苦的根源不是对方的言行,那只是一个刺激因素,而真正的根源是我在那一刻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满足需要的方法除了让对方做出改变,原来还有那么多我未曾意识到的选择。
从被动的等待救援到主动的自救,是真的存在选择的。
▲ Photo by 愚木混株 Cdd20 on Pixabay
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
回看妈妈和儿子进门的故事,如果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可以怎么做:
第一步,觉察到自己的处境不同了——拎很多东西。
第二步,体会在这样的处境下,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也许需要支持,需要体谅,需要更好地照顾疲惫的自己,需要效率,需要休息。在之前,因为支持、体谅、休息的需要没能得到满足,儿子的行为就成了导火索,成为了点爆情绪的外界刺激。
第三步,当看清了自己的需求之后,就能想办法去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寄希望于儿子的“换位思考”和“懂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妈妈有哪些方式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比如——
选择一:妈妈希望在自己手提重物时可以顺利进门,回家。那么以后随身携带门禁卡,出入自由。
选择二:妈妈还希望能让孩子学会体谅和关心,那么也许会和孩子有所交流,比如,告诉孩子,为什么妈妈有时可以陪着玩,有时不能还会容易发脾气,如果妈妈心情好,是很愿意陪你玩耍的,可是在妈妈满手提着东西,或者有一天特别累、特别烦的时候,是没办法做到的,那个时候,我也许需要你的帮助,下一次,也许在走到楼门前时,我会告诉你,给妈妈留门。此时,这是妈妈向儿子在寻求帮助,而不是命令或要求。
选择三:把手里的重物放下,干脆就一屁股坐到门口,歇会儿。
选择四:东西放下,陪孩子做鬼脸,然后等儿子开门了,让他也拿些东西,一起上楼。
选择五:......
选择六:......
我猜想,你也许能在选择五、选择六写下其他的办法,也许更多。
如果不是处在那个痛苦的当下,也许你也觉得这些办法很寻常,但非暴力沟通给予我们的永远不会只是一个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它更重要的是:
当我们遇到了一些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时,在做出本能和经验的选择前,能让自己先停下来,观察自己,看到自己的内在。
▲ Photo by Duncan Nelson on Pixabay
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就像之前我所描述的,结婚一年以后,我和先生的矛盾就越来越多。比如我发现他已经不记得我的生日了。所以每每到了我的生日,我就低落到极点,总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冷漠无情的人啊,让我如此痛苦。生日在我这里再也没有了庆祝喜庆,只有自怨自艾,抱怨责备。
后来,我开始学习非暴力沟通,虽然也不知道这方法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可是总觉得那书里的文字是打动我的,就觉得我们的婚姻是不是有救了,我家先生是不是也能变得温暖呢?
半年后,我的生日就要到了。可直到生日前一天,我发现,我的先生并没有显示出他记得我的生日,因为他告诉我第二天晚上要主持一个线上活动。突然之间,我又再次心灰意冷,觉得我们真的不可能了,与其冷冰冷的过日子不如早些分开好。
生日前夜,我伤心得难以入睡,突然,就想起“感受的根源是我们的需要,而不是他人的言行”。我对自己生出一些发自内心的好奇和疼惜,如果我这么痛苦不是因为他不记得我的生日,不在乎我的感受,那我为何如此伤心呢?我拿出书,对着词汇表,一个一个地和自己确认,我的需要是什么。
终于,当“陪伴”被我读出来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心一下子开了一个口子。我兴奋地坐起来,一遍一遍地说”我需要陪伴,我需要陪伴”。我突然发现,我只是想要陪伴啊!在 365 天里,这个对我很特别的日子,我想要得到陪伴!不是先生必须记得我的生日,不是他必须给我买礼物,送惊喜。我居然一个人孤单地度过了那么多一年只有一次的生日!
那一刻,我不再是紧张地等着盼着先生能主动有所表示,而是自己坦然的发出了邀请:“我今天过生日,很希望你能陪在身边。” 同时,我也想到他的处境,于是,我开始筹划,也许可以约朋友晚上逛街,或者自己去看电影,还要买一桶爆米花。接下来的一整天,我都用好心情陪着自己,从未有过如此体验。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先生下班前取消了线上的活动,陪我去吃了火锅、看了电影。但于我而言,不是先生最终答应了我的邀请,而是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由。
▲ Photo by Mohamed Hassan on Pixabay
就像马歇尔所说,人的成长要经历的阶段,这之前我是情绪的奴隶,而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情绪的主人”,那是怎样的欢愉的时刻。
我有时讲起这段往事,会开玩笑地说:“我放过了我的先生,更重要的是,我放过了自己,重获选择的自由,坦然的自由。”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不是通常所说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我批评或自我检讨只会让自己更加枯竭。比如如果老公不记得我生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可能我就会想“是自己不够好,还不够体贴”,或者“你不会和他吵架吗?天天像个受气包,谁会在乎你呢”等等。
这样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非暴力沟通所鼓励的面对痛苦的方式,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去勇敢面对内心的渴望。
当我们和内在的需要相触碰,才有可能真的找到有效的方法来满足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感受更主动地负有责任,我们就会更有力量去创造想要的生活。
诺言深读会第 9 期——28 天《非暴力沟通》共读实践营将于本周日开营。本文作者娅锦也将作为特邀嘉宾带领大家深度练习非暴力沟通。
如果你想要深度认知自我,改善亲密关系,欢迎加入。5 维阅读+2 维实践,给你全方位的支持。
原价 499 元,今天最后一次返场优惠价仅需 349 元。识别海报末尾二维即可报名↓
- END -
“如果可以,我想挑战一下您的叙述。”
结婚25年的经验:吵架时,最有用的两句话是……
扔掉“思维奶嘴”——在麦肯锡踩坑,给我的 3 点经验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