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地球
文史 | 中国
请将国家地理中文网设为星标方能收到正常推送
清末官话班,学子们发奋学官话 | wikipeia.org
中国通用语大致沿革 | wikipedia.org
孔子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意识到“普通话”重要性的人。先明确下“普通话”在这里的定义。1955年之前,普通话被称为“国语”,在当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改为“普通话”。
这里的“普通”,是指“普遍”“共通”,也就是“天下通语”,所有人都能理解和使用的共同语言。孔夫子非常明白,自己仅操着鲁国陬 ( zōu ) 邑这一带的山东口音,想要周游列国,和各操方言的天下人谈笑风生、坐而论道,难度很大,恐怕连给弟子上课都是问题。历史记载,秦始皇之前的商周时代,其实就已经出现了“雅言“这种标准语。然而,雅言正是孔子定义的。上古时期,人们在黄河洛水一带活动,使用共通语言,孔子认为这是正统语言,称之为“雅言”(古文中“雅”是“正”的意思)。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儒学之所以成为儒学,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孔子是一位“雅言”大师。
从周开始到唐,首都不在长安就在洛阳一带,大家一直讲着在“雅言”基础上改良的陕西话或者河南话。东汉以降,洛阳音最受推崇,成为士人和贵族的身份象征,也是国家统一的标志。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曾写道——“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雅言终于升级为“中原雅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话“”。很多人可能觉得,定义“天下通语”就是各国中央政府开个会的事。其实,追溯“普通话”前世今生,会发现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秦始皇也意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统一中原后,立刻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工作,并在公元前221年下令“书同文”,统一了文字。但是,这只解决了离皇帝较近的官僚和知识分子之间的书面交流问题。并没有一揽子解决汉字的发音统一问题。可以想象,始皇帝在朝廷上,面对操着各地方言的官员僚属,你一句山东话,我一句广东话,他一句上海话,满脸苦恼的样子,也没法靠互相递纸条来开会啊,太不方便了。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方言从来就顽强地一直存活。可以说,古代社会中,没有当官需求的老百姓,生于当地,死于当地,并没有学习“普通话”发音的绝对动力。中国多种方言带来的口音隔阂,直到今天仍未通过“天下通语”完全解决。晋末天下大乱,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汉族中南渡的晋室和贵族将王朝和中原雅音带到南方,但受到金陵地方方言影响,逐渐杂交,形成了“金陵雅音”。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祖籍山西运城,在永州、长安都当过官,也算是全面掌握了“普通话”和数门方言。他最后被派到广西柳州当刺史,却发现跟当地人只能鸡同鸭讲。为了正常办公,不得不增加一个翻译岗位。可见不讲“普通话”会大量增加政府开支。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忽必烈统一后,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正宗汉语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企图复古回到中原音(汴洛音)。但大都当地汉族人民不答应,一是人数比元人多得多,二是杀出一匹黑马:元代杂剧、散曲等汉文化盛行,大V们都以接近当地口头语的燕京腔调呈现。其中代表为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里的人物对话大家可以品一品那个京味儿:“两得其便”“这早晚”“爷儿两个”“顾不得别人笑话”“你老人家”……忽必烈完全束手无策,中原雅音在这里被大都的北方土话浸润,逐渐形成了新的发音,成为北京话的原始基础。明朝开始建都南京,又以金陵雅言为正音(称为“中州音”),形成汉语共同语系统,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下江官话”。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官话仍以南京音为官方语言,又影响到当时北京语音。这里要提一下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这个人吃口音的亏就大了。他是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自称闯王,一路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多地。朝廷调来辽东边军镇压,边军因为听不懂农民军的西北方言,上去就是一通杀杀杀,史载“边军无通言语,逢贼即杀”。虽然双方敌对,但如果语言相通,至少还有谈判斡旋的机会。但在互相听不懂的情况下,草台班子的农民军和训练有素的强悍边防军,就只剩下用武器说话。农民军损失惨重,高迎祥被俘处死,成为悲催的初代闯王。直到清末,中国切音新字的创制者卢赣章仍在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那个时期的老外,包括清朝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都把南京话当成中国的“普通话”来学。到了清朝,北京官话在都城逐渐流行,但也并未广泛使用。在此之前,一直是南京官话当道。京城口音尚且如此分裂,外地口音就更不可控。雍正皇帝就被闽南、两广一带官员听不懂的口音折磨得够恼火。“朕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事,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判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工晓乎?”意思就是这两省的人上朝完全不知道讲的啥玩意儿,去别的省上任,工作效率能行?雍正终于在1728年下令,将北京话强制性定为官方用语。并把官员学习普通话上升到治国的重要位置。广东、福建的各级官府,掀起了学习北京官话的潮流。为此各地官府还纷纷办起了“普通话培训班”。这培训班的名称就叫“正音书院”,招收当地的举人和秀才来学习。会讲“普通话”也成为清朝知识分子的标志。
即使到了近代,光绪皇帝接见康有为、梁启超时,听着二人拗口的广东话,基本上是一头雾水,连比带划也搞不明白,实在费劲,以至于光绪帝兴致大减。1909年,清宣统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定为国语。接着,政府先推行糅合了南北口音的南京官话,最后却发现北京官话更简单,将之奉为新的正音。虽然历史上清末政府口碑不佳,这件事却办得不错,让普通话在中国有了更大的基础。尽管民国时期有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仍把南京话当成中国的“普通话”来学,但北京官话已成大势。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正式界定了普通话的口音标准。“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也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目前,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联合国6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也是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截止2022年,普通话全球使用人数排名第二。如果按母语使用人口计算,则排第一。全球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讲普通话,有约9.2亿人将普通话当母语。不过,吴语也至今仍在江苏南部、浙江、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有多达9000多万使用。经过了3000多年的演变,还保留着许多周朝时期的古音,典雅动人。新华网数据新闻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Dfo5CAJm7KEaRp6p0bLyTQ
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AE%E9%80%9A%E8%AF%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