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枪决?诈骗短信为什么越来越离谱公众号新闻2023-05-28 05:05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壹读(ID:yiduiread)作者丨敏敏能让@平安北京说出“就这?无语死了”的诈骗短信,长什么样?这是一则枪决通知短信。短信写着,当事人涉及信贷诈骗,缺席出庭,(警方)已经通过“天网”定位了具体位置,且已经通知当地执法部门和司法人员上门强制枪毙,如果在14点前去APP自行结清欠款,就可以撤销执行。图/微博@平安北京如果说前半部分内容勉强算靠谱(其实也很离谱),那最后一句一出来,不少人就反应过来了:凡是要钱的,都是诈骗。在@平安北京的微博评论区,网友也乐了,有网友调侃道“社会发展这么快,枪决都能上门服务了”,还有网友表示,诈骗不应该是高智商犯罪吗,这么离谱的短信谁会信?“离谱短信”的筛选机制“广泛撒网,重点突破”,这是诈骗分子的基础行骗逻辑。这种看似离谱的短信就是一种筛选机制,有些话术听起来很离谱,但总有人相信是真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一眼看出来这是诈骗短信,那你就不是骗子的目标人群,而如果你连这么明显的诈骗短信都识别不出来,那后续的骗局对你来说会更合理、正常。用看似离谱的信息进行筛选,还有一个经典例子“我是秦始皇,我其实没有死,给我打钱,我解封后收你当干儿子,君无戏言”。有时诈骗分子会选择更靠谱的诈骗剧本,甚至会与时俱进,紧跟热点。2022年,就有许多诈骗犯以冰墩墩代购、售卖防疫物资等为由进行诈骗。再之前,王宝强和马蓉打离婚官司时,有诈骗短信称自己是王宝强,正在借钱打官司,胜诉后10倍奉还。还别说,除了最后几行字是假的,前面的信息都挺真实。当然,经历过QQ时代的朋友应该能一眼识别出来这种诈骗短信,毕竟是经历过“今天是马化腾生日,转发10个群,到账50Q币”,且加了不少假明星QQ的人……还有时,诈骗短信的内容则主打普适性,比如现代人很多都网购,于是就出现了以拿快递为由头的诈骗短信。不过,仔细看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这些短信里大多都带着一个链接或陌生手机号,再比如短信里可能会有很多错别字。一个简单的菜鸟裹裹,就有菜乌裹裹、菜茑驿站、菜҈鸟҈菓菓等多种写法,如果不仔细看,还真有可能上当。图源:青春浙江在枪决短信里,也有错别字,“信贷(dài)”写成“信货(huò)”,且有多处断句和标点错误。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疑惑,发这么多诈骗短信,能有几个人被骗,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此前,江苏省反通讯网络诈骗中心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一条诈骗短信的发送成本仅有几分钱。按照5分钱一条短信的价格计算,发送10万条短信的价格也不过5000元,但凡这10万人中有一人上当,就能立刻“回本”。而且,电信诈骗破案率不高,在高收益的驱动下,不少人走上了诈骗道路,甚至将诈骗发展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上游负责提供资料,中游负责技术服务,下游实施诈骗,最后是收网、洗钱。诈骗分子逐渐专业化,各司其职,不怕你不上当。电信诈骗案难破获,这也让不少抱侥幸心理的人走上诈骗道路。电信诈骗难破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诈骗窝点不在境内,跨境追捕、破案难度很高。根据中国移动《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境外诈骗电话的主要来源为菲律宾、也门、英国、缅甸等,境外诈骗短信超七成来自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诈骗网站则主要设在美国、港澳台、南非。左右滑动查看图片。(图/中国移动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想抓人?不容易。够聪明,就不会被骗?什么样的人、什么地方的人容易被骗?根据中国移动的报告,广东是最容易受骗的区域,占比达到35.38%,后面的湖南、河南、湖北等被骗的情况差不多,都低于10%。从性别来看,女性更容易被骗,受骗比例为56.48%,比男性的受骗比例高13%左右。年龄方面,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更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中年群体最不容易被骗。但面对诈骗,总有人自信满满,不仅相信自己绝对不会上当,在诈骗事件出现时,还可能嘲讽一句:蠢人活该,这也能被骗?实际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被骗与否和智商高低无绝对关系。首先,对不同人群,诈骗分子会采取不同的骗术。对紧迫需要钱周转的人,实行贷款诈骗;对想整点零花钱的学生、家庭主妇等,实行兼职刷单、点赞诈骗;对网购群体,则冒充客服进行诈骗。而且,对心理的拿捏,诈骗分子是专业的。某资深刑警告诉壹读,诈骗分子不仅会研究受害者心理,还会在诈骗后进行复盘,说完哪句话后对方意识到这是骗局了?哪一点还没拿捏好?极其专业。其次,精准诈骗越来越多,诈骗分子掌握的信息愈发精确,有时甚至能直接一对一精准诈骗。2016年,清华大学一教授遭遇电话诈骗,被骗金额高达1700多万元。整个诈骗过程中最离奇的就是,这位教授刚卖了一套房子,到家就接到了诈骗电话,说他漏交了税款,诈骗分子说出了该教授房屋交易的所有细节,时间、地点,甚至合同编号都知道的清清楚楚,试问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诈骗攻势?如果你恰好在工商登记……与其责备受害者警惕性不高,不如问问是谁泄露了人们的信息。对于信息泄露问题,前述刑警表示,大多数情况是回溯,即抓住诈骗分子后,从诈骗分子那里向前溯源,看看是谁卖信息给诈骗分子的。想直接确定是谁泄露了信息并不容易,因为缺乏明确的证据。调侃实名制的段子最后,每个人都存在认知死角,如果诈骗分子踩中了受害者的知识盲区,利用信息不对称行骗,则受骗可能性增加。最早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存在差异,掌握信息更多、更充分的人处于有利地位,信息贫乏者则处于不利地位,而前者可借此获利。一旦这种信息不对称出现在诈骗活动中,那对受害者而言,知道更多信息的诈骗分子就是权威,在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人员时更是如此。而根据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人们有无条件听从于权威的倾向,且在进行思考时,人们会习惯性诉诸权威。最终结果很可能就是,骗子说什么都信,有时遇到真警察,还怀疑真警察是骗子。图源:西城警讯如果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编造一些负面事件,比如漏缴税款、网贷未还,还会激发受害者的焦虑情绪,此时人们的预期和决策更容易是悲观的,即使对方说的不算什么大事,我们也可能夸大事件后果。(比如漏缴税款,其实只要在一定时间内补齐就可以,不用非得今天补缴。)而且,关于焦虑和决策的关系表明,高焦虑者在经济决策中总是倾向于高估潜在的风险,并将模糊信息解释为负性信息,即面对诈骗分子说的“如果不立刻处理,那后果我们也不能保证”,更倾向于认为后果很严重。为了消除这种风险,自证清白式转账、打钱也就不奇怪了。如果说有什么能破解骗局的方法,那就牢记一条:只要是要你转账、验证资产、输密码的,不管方式是点链接还是加好友,全都是骗子!实在分不清是不是诈骗分子的,直接打110,问问警察叔叔。需要警惕的是,由于AI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AI换脸通话、合成声音等情况,虽然现在还难以做到将AI换脸技术完美嵌进视频通话中,但还是应该格外提高警惕。之前都说,如果好友突然借钱,最好打个电话或者打个视频确认一下,现在嘛……还是当面见见吧,比较靠谱。[1]唐孝威 (2018). 脑功能成像及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出版社.[2]张龙, 汪凯, 朱春燕, & 马慧娟. (2011). 特质性焦虑对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决策的不同影响.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3.[3]古若雷, & 罗跃嘉. (2008). 焦虑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4]中国移动: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态势分析报告[5]中国青年报:发“上门强制枪毙”短信是因为骗子智商不够?警方解读读完点个【在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