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航空知识
作者:航小知
刚刚,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长征2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点火升空,奔向太空!9时49分官宣成功,几小时后,神舟十六号乘组将于神舟十五号乘组会师中国空间站!航知前线记者已等候许久,精彩大图来了!
陈肖/摄
与之前不同的是,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由三类航天员组成——航天驾驶员景海鹏和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自航天员大队,主要负责直接操纵、管理航天器,以及开展相关技术试验;载荷专家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桂海潮是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他的亮相引起了民众的强烈关注。
陈肖/摄
图源:人民画报
航天器上装载的、直接实现航天器在轨运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试验生物及试件等,被称为有效载荷。载荷专家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中选拔,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1986年,桂海潮诞生于云南保山一个普通家庭。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计划的第一位宇航员。当时,桂海潮正是一个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他通过学校广播首次听到这个消息,深受鼓舞,第一次感受到了航天事业的吸引力。两年后,桂海潮顺利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他也是当年北航在云南省录取的理科成绩最高的学生。据桂海潮的老师所述,在学生时代,桂海潮一直是一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在本科期间,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保送研究生并提前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他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同学王悦的眼中,桂海潮是一个热爱学习、喜欢不断挑战和提升自己的人,他在做事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旦确定目标,就会全力以赴,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会努力弄明白,无论付出多少努力。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从2018年开始面向社会招募的,主要想要选拔三类人才——飞船驾驶员、航天工程师(为检测维护航天器正常运行);载荷专家(操作科学仪器和设备做科学实验)。值得注意的是,为满足工程任务需要,第三批航天员在航天驾驶员基础上,增加了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两个类别。报名完成后,对约2500名航天员候选者进行初选、复选、定选等层层选拔。只有身体机能足够强的人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经过层层筛选,桂海潮成功成为第三批18位预备航天员中的4名载荷专家之一,并且是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在接下来的2年多时间里,桂海潮接受了严格的训练和考核,第三批航天员要进行八大类、二百余项课目的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其中,光基础理论学习就包括了高等数学、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宇宙航行学以及航天医学知识等二十几门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为即将实现太空梦做好了全面准备。而今天,2023年5月30日,桂海潮将以我国首位载荷专家的身份,随着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出征,即将在广袤太空中完成一段难忘的旅程。作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非飞行员出身的桂海潮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很多网友不禁好奇:航天员也能戴眼镜吗?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称,航天驾驶员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最高的,其次就是航天飞行工程师。而载荷专家相对要求较低,“此前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轻度近视,是可以的。”但一般而言,由于航天员坐在飞船中会经历火箭的振动,所以在发射阶段和返回阶段航天员是不戴眼镜的。2008年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与队友共同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担任指令长,圆满完成“天宫”1号与“神舟”9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2016年担任指令长,执行“天宫”2号与“神舟”11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今天,“神舟”16号航天员景海鹏作为指令长再上太空。谁能想到刷新中国航天记录、4上太空的“英雄航天员”,在18岁首次参加飞行员招飞时落选了,第二年才再次考入航校。坚持梦想勇敢追求,成就了荣获“八一勋章”的唯一一名航天员。大学副教授+工程师+航天员=朱杨柱!从大学老师到航天员,朱杨柱在昨天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中表达:“我内心是激动的,但是更多的是感恩和幸运。”朱杨柱出生于江苏沛县,自幼就怀有翱翔蓝天的梦想。在读高中期间,他曾参与空军招飞选拔,但遗憾地未能成功。在老师和家人的建议下,朱杨柱在高考后坚定地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当时只报了一个志愿,就是国防科技大学,选择了一个与飞行有关的专业——飞行器系统与工程。我不接受调剂,要考就考最好的。2022年,朱杨柱成功入选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这次任务中,他担任主要负责空间站整个飞行器平台系统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作为中国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正迈向应用与发展的新阶段,而神舟十六号乘组则是空间站进入这一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作为空间站的首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对未来空间站将发挥的作用充满期待。我期待上去以后协助地面人员,让空间站更加稳定高效、长久安全地运行 。争取让空间站早出、多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