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 LLaMA模型接近ChatGPT 95%的能力!港科大提出全新对抗蒸馏框架Lion
由香港科技大学提出的针对闭源大语言模型的对抗蒸馏框架,成功将 ChatGPT 的知识转移到了参数量 7B 的 LLaMA 模型(命名为 Lion),在只有 70k 训练数据的情况下,实现了近 95% 的 ChatGPT 能力近似。此外,框架的普适性使它不仅可以用于蒸馏 ChatGPT,还可方便地适用于其他闭源 LLMs。
论文题目:
Lion:闭源大语言模型的对抗蒸馏
Lion: Adversarial Distillation of Closed-Source Large Language Model
https://arxiv.org/abs/2305.12870
https://github.com/YJiangcm/Lion
方法概览
对抗知识蒸馏(Adversarial Knowledge Distillation, AKD)旨在通过促使学生模型从生成的难样本中学习,来迭代改进学生模型的性能。受此启发,作者提出了一个将闭源大语言模型蒸馏到开源学生模型的对抗蒸馏框架。然而,此前的 AKD 方法需要能够访问老师模型的权重或梯度来识别难样本,因此不能直接适用于作者的场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利用 LLMs 强大的角色适应性,通过使用不同的 prompt 让 LLM 扮演不同的角色。
具体来说,作者设计 prompt 让闭源 LLM 充当一个“裁判” Referee 来判别出教师的回答和学生的回答存在显著性能差距的难指令。并且,作者设计 prompt 让闭源 LLM 充当一个“生成器” Generator 来生成新的指令,这些生成的指令模拟了对应于被判别出的难指令的数据分布。提出的对抗蒸馏框架如下图所示,每一轮迭代包括三个阶段:
考虑到学生模型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灾难性遗忘的问题,作者也生成了同等数量的新的简单指令,来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具体细节请查阅原论文:
本质上,这个对抗性框架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模型的能力。
实验结果
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作者将提出的对抗蒸馏框架应用于知名的闭源大语言模型 ChatGPT, 将其知识转移到一个开源的基础预训练模型 LLaMA,该模型由 70 亿参数组成。作者选择了 Alpaca 的训练数据(仅由 175 个手动选择的种子指令生成)作为初始的训练指令,并进行了 3 次 AKD 迭代,总共使用了 70K 的 instruction-following 数据进行训练。最终训练好的模型被命名为 Lion。
作者选取了此前的一系列工作包括 LLaMA,Alpaca,Vicuna 和 WizardLM 作为基线。为了公平比较,模型的参数量都定为 7B。按照先前的研究工作,作者使用了两种评估方法:1)使用 GPT-4 自动评估;2)根据“对齐标准”进行人工评估。
3.1 Automatic Evaluation with GPT-4
如下图所示,Lion(7B)相比其他基准模型至少提高了 5.45% 的相对得分,并且接近于 ChatGPT 94.74% 的回复质量。
为了全面比较 Lion 与其他基准模型在生成高质量回复方面的能力,作者在不同任务类别上绘制了相对回复质量的对比,具体见下图。值得注意的是,Lion 在通用、知识、常识和反事实任务类别中均稍微超过了 ChatGPT。此外,Lion 在数学任务上相比基线模型得分至少高出 26.67%,在代码生成任务上也超过了大部分基准模型。
3.2 Human Evaluation with Alignment Criteria
作者在 252 个 User-Oriented-Instructions 进行了人工评估,并在下图中比较了 Lion 和不同模型之间胜、平、负的频率。人工评估的结果表明,Lion 生成的回答优于除 ChatGPT 之外的其他基准模型。具体来说,与 WizardLM 相比,Lion 在 252 个用户指令中有 81 次取得胜利,而仅在 58 次指令中输掉。这些发现表明,作者提出的框架使得 Lion 在学习各种指令方面非常高效。
结论
这种方法能够迭代地、高效地提升学生模型的性能。应用该框架,作者将 ChatGPT 蒸馏为一个仅有 70 亿参数的开源学生模型 LLaMA(作者将得到的模型命名为 Lion)。尽管只在 70k 的指示遵循数据上训练,Lion 展现出了接近 95% 的 ChatGPT 能力,在 GPT-4 自动化评估和人工评估中都超过了以往的基线。作者希望 Lion 模型可以作为反映 ChatGPT 性能的基线,以及 NLP 社区中开源指令遵循模型的基线。
局限和讨论
更多阅读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术热点剖析、科研心得或竞赛经验讲解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稿件基本要求:
• 文章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未曾在公开渠道发表,如为其他平台已发表或待发表的文章,请明确标注
• 稿件建议以 markdown 格式撰写,文中配图以附件形式发送,要求图片清晰,无版权问题
• PaperWeekly 尊重原作者署名权,并将为每篇被采纳的原创首发稿件,提供业内具有竞争力稿酬,具体依据文章阅读量和文章质量阶梯制结算
📬 投稿通道: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 来稿请备注即时联系方式(微信),以便我们在稿件选用的第一时间联系作者
• 您也可以直接添加小编微信(pwbot02)快速投稿,备注:姓名-投稿
△长按添加PaperWeekly小编
🔍
现在,在「知乎」也能找到我们了
进入知乎首页搜索「PaperWeekly」
点击「关注」订阅我们的专栏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