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客"变真游客,这届导游真不一样了
既要问佛,必去普陀。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普陀山接待游客24.6万人次。最近,普陀山导游小庄明显感觉到来旅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可能感到迷茫,说这两年事业不好,或者“总是有人催我找对象”。为了适应听众的变化,小庄前后改了三次导游词。
和普陀山的热度一起飙升的,还有那里的导游们。小庄和几个导游朋友从佛理讲到生活,引起无数人的共鸣。面积仅11.82平方千米的普陀山,他来来回回走了16年,游客们对他赞赏有加,他不光在讲解中旁征博引,还总能巧妙地化解他们隐藏的心结。
普陀山·南海观音大佛
2020年,他把自己擅长的“心灵按摩”发布在抖音,可以聊的内容更深更广。静静矗立在舟山群岛东部的“海天佛国”,仿佛通过他的视频,就能为网友带去抚慰心灵的温度。3年多,他积累了超510万名粉丝。
本是在行业寒冬期断臂求生的尝试,却意外戳中了当代网友们的喜好,被小庄发展为“线上揽客、线下陪伴式旅游”的旅行团新模式。线下旅行团中,大部分都是全国各地前来的粉丝。
今年,普陀山的游客吞吐量已经赶上了2019年的旅游旺季,抖音里不断有向小庄咨询旅游信息的游客。小庄借用无门慧开禅师的一句诗,回应大家的出行热情:“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身体和心灵,都能在普陀山妥善安放
“游客选择普陀山的愿望是很明确的。”在导游小庄眼里,来普陀山的游客未必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过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带着某种情绪,希望在这里寻求心灵解压。
去年,小庄带的团里有三位来自四川的姐妹,姐姐一路上情绪都不太高涨,身上穿着一件不合身的大西装。行程快结束的时候,三姐妹中的妹妹和小庄聊天,小庄这才了解大姐的故事。
大姐年近五十,年轻时弟弟妹妹都是这位大姐拉扯大的。长姐如母,一转眼,弟弟妹妹也都四十多岁了,他们很早就约好一起来一趟普陀山。出行前两个月,姐夫却在跑步时意外去世。而这件西装,是他生前最常穿的。
@普陀山小庄 在带团讲解
今年,大姐自己报了小庄的团,又来到普陀山。小庄一眼就看到,她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她一见到小庄就说:“去年你让我再来的时候,不要带着过往沉重的情绪。你看,我又来了,这次我穿了自己的衣服。”
这样的情节在普陀山发生了太多次。每一次,小庄都为之动容,甚至有些人把生命中最后几个月拿出三天来参加他带的团,也有人带着喜事来向小庄报喜。这些时候,他的身份不止是导游,更像一个陪伴着游客们的老朋友。
普陀山是四大佛教圣山之一,但小庄从来不向游客灌输宗教观念。民间有说“普陀山要连续来三年”,小庄则对他团里的游客说,有缘就来,不必用这些说法来影响自己。即使如此,仍不乏数度前来的游客。据相关数据显示,重游普陀山的游客占比达82%。
很多人跟小庄的团来过四五次,甚至一年中连续来好几次。小庄介绍,普陀山旅游一般安排在2天到3天,大家边走边聊,行程不会特别紧密。有人听到寺院的钟声感到安定,有人看到佛像觉得亲切,有人爬山看海觉得心情舒畅,在都市生活中积攒的负能量,一步一步在这里消解。
珞珈山码头
不同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和安徽九华山,普陀山实际上在舟山一座岛上,需要乘舟去“渡”。通过抖音,小庄通过直播或视频吸引来的“云游客”,可能比一天里整座普陀山的游客还多。短视频和影像,成了某种“舟”。大家身在远方,心灵就先一步被普陀山的美景和小庄的故事治愈。
很多新的故事,来自小庄和游客一路上的互动。小庄在抖音置顶的一条视频中,他戴着小话筒,给游客们讲述了一个“年近50岁的母亲送别28岁儿子”的故事。“你的人生,我只暂借一程。”“人生不过是去去就来”,这样的语句加上小庄的娓娓道来,让在场游客频频湿了眼眶。
故事中的妈妈在儿子意外去世后的一年连续参加了三次小庄的线下旅行团,心结慢慢舒解。视频评论区的一位妈妈也评论道:“听讲解的前一分钟,我正因为女儿的事内心非常焦虑,此刻才发现自己是幸福的,毕竟女儿还能天天陪伴在自己身边。”
拒绝带团强制购物,把粉丝变成“旅行团”
以小庄为代表的普陀山导游,大概是这个行业中最佛系的一群人。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他考了导游证,成为一名普陀山地接导游。入行16年,他带过的回头客从中年走向花甲,旅行团的住宿从千篇一律的旅店,变成各种风格的酒店民宿。有一件事却始终不变,他的团从来没有强制购物环节。
导游的收入并不高,很多旅行社为了揽客压低团价,团费最终落到导游口袋里面的微乎其微,这也导致很多旅行团只能靠行程中安排游客购物来赚取提成。普陀山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和宗教属性,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商业购物点,寺院里简朴的法物流通处甚至不支持网络支付,只能收现金,景区的商户也只是小超市的规模,稍带卖些纪念品。
@普陀山小庄 的直播间
总有游客问小庄,“来都来了,还是想带点纪念品回去,该去哪里买?”能说会道的他面对这种问题回答得最模糊:“我没什么推荐,你看到合眼缘的,觉得价格合适的就可以买。”遇到游客抱怨,他只是解释,这里的氛围一向如此,鼓动游客买东西不符合普陀山文化,大家都希望把这份和谐保持下去。
春节是普陀山的旅游旺季,往年小庄至少要在岛上待半个月以上。2020年的春节,小庄却在家一直待到开春。很长一段时间里,岛上的导游比游客多,没有游客意味着没有收入。
普陀山导游的收入水平在全国范围内都不算高。小庄身边的导游朋友们坐不住了,他们举着自拍杆,对着手机另一端的网友,像带团一样带着大家“云游”。小庄不想离开导游行业,呆在家里无所事事,看着天天吃的面包和泡面,在朋友小帅的鼓动下,也决定放手一搏。
第一次拍抖音并不顺利。线下带团,和游客面对面互动,他脑子里的故事总是信手拈来。面对镜头他很是尴尬,只能草草放弃了。第二天他给自己打气,决心把这件事做成,坚持拍了几个月,他的账号积累了10万粉丝。抖音网友喜欢他们的解说视频,还会说“如果去普陀山,就来找你当导游”。
@普陀山小庄 线上发帖,线下带团
小庄发现,自己的真诚赢得了抖音网友的信任,这种信任不断积累,越来越深厚。许多粉丝在直播间或评论区成了他的朋友,这让他足以脱离传统的旅行社模式,即便没有面对面,也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
2020年下半年,小庄、小帅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心语旅行,“心语”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也是他们这次创业的初心。他不希望今后团队的导游像以前自己刚入行的时候一样,照本宣科,用一套词面对一批又一批游客,走进对方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个团在2020年8月,在旅游行业仍处于低谷的时候, 他在抖音上发了“开团”视频。尽管在网上有很多忠实的“云游客”,用纯线上方式揽客,到底有几个人真的会来,小庄心里也打鼓。没成想,开团前一天,最终确认的人数有24人。作为小团,这个成绩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做了老板,小庄每周依然会自己带一个团。他在抖音的线上店铺也带货,但在带团时却不提,“游客是游客,粉丝是粉丝,他们来到这里,我是一个服务者。”自媒体是一个传播的窗口,他希望把实际体验做得更全面,让慕名而来的人带着愉快的心情返程。
导一种很新的“游”,这届导游和从前不一样了
网络给普陀山的旅游生态带来了变化:追求精致度和体验感的年轻人来了,咖啡店、民宿、客栈一个个开起来。导游的讲解开始“内卷”,小庄入行时跟师傅学的那套说辞,放到现在完全不够用,抖音上“云导游”们的讲解丰富多彩,小庄和团队带团唯有更加精进。
年轻人需要“新说辞”。他们热爱社交网络,喜欢新奇和探险。以往的游客观光、礼佛,把佛当成一种寄托。年轻人面对佛像,仿佛是在面对自己的内心,给内心注入力量,回去好重新振作、面对生活。这对导游词有了新的要求。小庄将生活感悟、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坚持“与时俱进”。
为了寻求更深度的解说内容,小庄把《普陀山志》烂熟于心,很多年轻人不走寻常路,喜欢寻找更小众的打卡点,小庄就做足功课,给他们带来打卡之外的眼界。他表达能力强,在价值观上有自己的个性,不少游客都是被他的口才吸引,在报团时再一次选择他。
@普陀山小庄 的短视频解说
导游也有局限性。小庄说:“导游不是百科,我现在积累的这些知识,也是被我的游客们问出来的。”有一次面对游客对佛像的疑问,小庄一时回答不出,他特意回去查到资料,再打电话告诉对方。
随着接待的游客越来越多,几名合伙人慢慢从亲自带团转向整体运营。为了促进导游的服务质量,他们决定给出高于行业水平很多的讲解服务费。“普陀山也卖不了东西,我就把从客人身上赚的钱,减去成本以外,尽量多给导游。”
心语旅行去年全年接待了2万名游客,几乎全部来自抖音,团队规模也从6个人扩张到160多个。今年的预订也持续火爆,“6月的团,5月中旬就满了”。小庄说。从心语旅行的好评中可以看到游客的真实体会。有人说“这两天的行程当中,我感觉到了和以前不同的旅行。”
游客和用户对@普陀山小庄 的反馈
普陀山上,导游们也纷纷效仿小庄的样子,做自己的自媒体账号,线上线下踏踏实实做内容和服务。在这一波旅游热潮中,普陀山的限流量从之前的5万,提高到现在的7.5万。普陀山今年已卖出超300万张门票,抖音网友给出26万条视频、图文评价。而小庄的脚步,正在从普陀山为起点向全国走去,山西、上海、南京、衢州、鄱阳湖……
普陀山日出
在普陀山,小庄从“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讲到观音像有多高,再结合最新的新闻事件做接地气的讲解,这些故事烂熟于心。但走出去,每去一个新的地方,小庄都要做不少功课。他希望大家随缘而来,更希望大家在他这里,能够放下心中一起带来的烦恼,这是他最欣慰的时刻。
其他地方的导游也会向他请教自媒体和行业的经验,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同样的模式能否复制还是未知的,他的解说与普陀山的佛教底蕴是双向奔赴,其他景区如何打好自己的文化牌?就看不同地方的“小庄”如何讲好这里的故事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