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
当然,市场波动最近也比较大,看市场多一些,也就没那么多时间卖货了。
关于市场的波动,很多老铁每天都上来希望我说几句。
要我说,最近一段时间的大逻辑大方向大策略,都在直播间和明选汇圆的群里说过了。
翻来覆去讲,也就几句相似的话,也没啥好说的。
我最近在一些行业群里,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总会有一些人,面对市场波动,一根筋坚持到底。
用一个搞笑的段子来总结:
看多的,哪怕跌了50%还要看多,看空的,反之亦然。
有这样习惯的人,但愿不是真金白银在市场里做交易的人,更希望不是帮人管钱的那批人。只是嘴炮坚持一下,倒无所谓,毕竟嘴炮不花钱。
最近交易的逻辑,无论是股票还是商品,抑或是债市和汇率,都指向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
中国复苏不及预期。
如果再看得细一点,还可以这么说:
现实情况不太好(各种并不亮眼的数据)+未来预期也没有(都在yy政策,但小作文无法救市场)。
前些天和人聊到,说很多男的其实蛮不容易,没有硬实力(就是没钱),大概率就会遭女生嫌弃。
我说,其实不尽然。
有硬实力自然好事,但是真正在二十几岁能show muscle的男生有多少呢?
多数人还是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刚刚开始发光发热的阶段吧。若是如此,那什么又变得更重要呢?
自然是希望了。
现实可以不好,但要给人希望。
很多女生不是要找现实版的“有钱人”,而是更看重未来有没有变得有钱的潜质,能不能给她可以做梦的素材和空间。
如果两样都没有,那她除了看空做空,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现在的市场,不就是这样吗?
逻辑其实就是大道至碱。哦不对,是大道至简,最近“纯碱”打得多了,输入法自动优先关联了。
做商品的,最近很多人都在想着,某些“跌了很多”的品种,是不是可以抄底了?分析了很多供给/需求/库存/月差/基差......
但我看很少有人涉及,宏观逻辑什么时候反转?
什么是宏观逻辑?搞产业的人,可能很多人不太关心。
各品种涨跌并不一致,各自按照自己逻辑演绎,这叫产业/品种的逻辑。大部分品种,甚至跨市场都表现出同样的波动,这就叫宏观逻辑。
资产价格的波动上,宏观逻辑永远吊打产业/品种逻辑。(尽管大部分时候,两者的方向一致)
在当下这个节奏里,思考波动逻辑,首先要思考宏观逻辑,只有宏观逻辑改变了,品种/产业逻辑才会发挥作用。
当下最大的宏观逻辑是什么?
总需求不足。
现在总需求不足,未来总需求也没有yy的锚。
yy的锚是什么?
是政策。
理解政策最核心要回到哪里?
央行吗?财政吗?金融监管总局吗?
我看大部分写报告写分析的同志,都只能从这些层面做些经验总结➕线性外推。
殊不知,twenty big之后,大逻辑都变了。
但我看到的,很多分析师研究员基金经理,多数可能还没领会到这个“变”,是怎么变的。因此,对政策的期待,总是一次次地“失望”。市场总是靠着小作文,一次次地表演什么叫做死猫跳。
失望有两种来源:
一是自身期望过高,二是对方表现过差。
仔细思考一下,该怪自己呢,还是怪对方呢?
讲一百次,肯定也得是怪自己。
回头去看,这几个月的市场波动,从两会开始,大的逻辑就已经形成,徐徐展开。
4月底的zzj会议,又做了进一步注解,可是仍然是很多人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
刚刚说,理解政策,看央行,看财政,看监管。
这些看得对不对?你不能说不对,但是很不够,或者说重点错了。
理解政策的思路,远远不是以前的视角和方法。
你比如说,现在央行,还是之前的央行吗?好像有个东西叫国家机构改革?
那你说,要怎么看呢?
战略性的东西,大方向的东西,回去读twenty big的公报。
这是指导性纲领性的文件,认为是一堆读不懂的废话的人,明天就去销户好吗,无论是股票还是期货。销户了,就无法收割了。
具体的东西,读领导人的各种会议上的发言。
比如上面贴的图片。
所以,回到当下市场最关心的短期问题:
现实这般不好了,政策会有吗?
肯定会有的,但不是很多yy的那样。
比如说,关于刺激地产的一切yy,都会被证明是一厢情愿。
不要想着经济没那么好,就赶紧出台“大干快上”刺激政策。
要知道,稳增长和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矛盾的。
现在的班子,你认为他们的工作重点,更倾向于是“增长”还是“结构”呢?
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也销户吧。
最后想说,
比起安全领域的“风高浪急” “惊涛骇浪”,金融市场的一点波动,又算什么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