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2023中国好书榜!这套书一定要给孩子读
果壳出的《给少年的科学书》上榜了,2023年“中国好书·六一专榜”!
“中国好书”可是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经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奖项,也是我国图书届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给少年的科学书》是果壳专门给少年打造的一套书。在继去年8月入选中国好书月度榜单之后,它又登上了2023年的六一专榜!
很多人天然觉得,果壳积累了这么多年内容,里面应该有很多适合少年看的吧?
但真正开始做果壳少年时,果壳比任何一个项目都慎重。
说实话,我们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做第一轮调研的——如果最了解学生的中学老师觉得我们的工作没有必要,可怎么办呀。感恩的是,在调研阶段和老师们的讨论,极大地鼓舞了项目成员。当时还是四中老师的朱岩说,果壳应该做一些学校老师没精力弄的事儿,在中学阶段扩展视野,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之后,我们还和人大附中的初中物理组开会讨论了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章。老师们知道果壳要给中学生做科普文章,都非常支持,因为老师们日常也需要想尽办法寻找各种素材,来帮助学生看到课本的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果壳能利用自己在科研圈和科普圈的作者和专家资源来做一些知识应用的整理,就能让教学如虎添翼。
于是,我们快速确定了自己的定位:以中学课标为线索来组织内容。
在这样的愿景下,我们在果壳内外挑选了最严谨、专业,最适合做少年项目的科学编辑,在一个月内容迅速搭建了团队,组成了一个小小的内容突击队。
组稿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策划期的打磨。
给中学生看的文章,需要格外的谨慎,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果壳做内容一贯秉承的原则。但我们不确定的是,现在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和口味是什么样的。我们只是模糊地觉得,文章不能太长、太晦涩,不然,作为课外读物就非常不合适了。
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我们做了很多打样,也尝试了不少网络流行语。但最后,我们还是否定了这些自作聪明的尝试,大家一致认为,拿给中学生看的,应该是优质的内容和规范的文字。而我们应该对什么样的东西是“优质的”有自己的判断,这样才能让少年们知道好文章应该是什么样子。
第一批作者是果壳作者中,写作能力公认最好的一批学者专家。有叶盛、云无心、王永亭、顾有容、方弦、孙亚飞等,我作为主编也写了很多,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约了几位学生一起来创作。
为了更贴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十几个中学生审核过的,这个少年团,叫做少年编委。邀请少年编委加入的目的是,避免稿件做出来过于“自嗨”,中学生看不懂或者不感兴趣。
《给少年的科学书:碰撞吧物理》里,内容按力、热、声、光、能量分类。都是贴近生活的示例,比如,学习浮力,就讲自然界中的植物如何利用浮力漂洋过海传播种子。学习摩擦力,可以从沙堆、混凝土大坝,甚至指纹里找答案。
我们来看“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巧妙应用。
进藏公路边有很多奇怪的长杆,主要出现在青藏线的可可西里段和新藏线上。这些长杆名叫“热棒”(无芯重力式热管是它的学名),保证公路地基的冻土一直处于冻结状态。里面用到的原理竟然是我们中学课本里的。我们邀请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牟刚老师,给孩子们写了这篇文章。
在分析了“物态变化”和“汽化和液化”这些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后,书中还提出了思考问题——为什么不能用水而要用液氨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又让读者温习了比热容、熔点、沸点这几个知识点。
这些内容非常符合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实现了从干巴巴的学科知识到现实应用的探索,这可是学校教学中非常缺乏的,也是教育考试改革的大方向!
最令我们欣慰的是,少年编委的经历,让很多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这些精心制作的文章结集出版以后,得到了很多科学家、老师和科普达人的推荐,比如周忠和院士、李永乐老师、憨爸……还有“中国好书”诸多评委的认可。
如果它们能够陪伴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我想,这可能是所有参与创作的作者、编辑、老师和少年编委都最希望看到的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