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喜欢《长安三万里》,暑期可以安排他读这套书了
看点 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没有鲜活生活体验的孩子,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传统诗词的魅力。为此,《语文书里的大诗人》作者兰川,就特意在书中,带领孩子前往历史现场,跟随诗人走过他们的一生,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内化诗人的每一首故事,潜移默化提高孩子文学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真正提升文学素养。
大概五年前吧,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孩子上小学,背古诗词,每次背到一些个生僻字,都会问是什么意思。
虽然她和孩子爸都是研究生毕业,她还毕业于 985、211 院校,可惜就是给不了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她只能自我宽慰说:算了,毕竟我不是中文系的。
有时候勉强给了孩子一个答案,可是孩子会顺藤摸瓜生出另一个疑问,这让她这个当家长的很焦虑,觉得辅导不了孩子,只能转移话题、“祸水东引”:老师让你背诗,你背会了吗?这样一来,孩子只好悻悻地拿着课本回到卧室,一头栽倒在床,兴味索然地去背了。
小朋友记忆力好,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背会了,但那些被忽略的问题,永远也没有了答案。长久下来,孩子的提问意识淡薄了,对一首诗的好奇心也丧失了,更别提主动亲近古诗亲近古人了。
可悲的是,等到高考,试卷上赫然一道大题:诗歌鉴赏。此刻很多孩子无能为力,他当然不会记得,这种无能为力始于小学时期被忽略的那些“为什么”。
古诗不是文化遗产,
而是鲜活的生命体验
我做高中语文老师七年,深知学生在高中时期想提高语文成绩的迫切心情,毕竟高考语文成绩占比很高,也是很容易拉开分差的科目。
当老师很“功利”地教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七个方法八个步骤时,其实学生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什么招数。古诗的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不知道说了什么,这种困惑十分普遍。于是诗歌鉴赏题也成了丢分极严重的题目。
再有,老师也会提醒学生,写作文时多引用古诗文,以显示文采,自己写不出好句子,引用古人的还不会吗?很可惜,如果学生当初背诵古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么到他写作文的时候还真不知道这个主题的作文有哪些诗句可以引用。
让我们回到五年前的那次聊天,我的朋友当时把她的困惑告诉了我,我一时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开玩笑搪塞过去——那你就得加强知识储备呀!文学常识学起来!
又过了两三年,在一次会议间隙,同事跟我聊起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背古诗的事情,说孩子的问题真多,每天让他这个理工男头痛不已,想给孩子回答,但自己根本不会,不给孩子回答吧,怕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
再一次听到这个困扰,我下意识地认真了起来——这中间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不在孩子也不在父母,跟家长老师的知识储备也关系不大。问题出在了我们把古诗当成了需要继承和发扬的文化遗产,而不是鲜活的此刻的生命体验。
也许有人要追问,古诗不就是文化遗产吗?离我们几千年之久,哪还能代表此刻的生命体验?
我们要知道,诗的原初,本来就是极其私人的记录,它理应由一个个私人进行私人化地理解和重温。古诗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其应有的内核,于古今中外之人而言,并无二致。
《十九日谈》一书中提出了“心灵瞬间”这个说法,指出诗句就是对某一心灵瞬间的记录。古人的诗,只是当下心情的抒发,不吐不快。而我们作为后世子孙所吟咏的,在我们是诗,在他们,是真真实实的生活。
所以,要问如何让孩子理解诗歌,如何让孩子不再死记硬背一首诗,而是读懂诗,喜欢诗,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带孩子回到这首诗的创作之初,让他体贴诗人,看到彼时诗人的心灵瞬间。
所有诗歌,不就是无数个心灵瞬间的点滴记录?诗人对这些瞬间念念有词,付诸笔端。我们作为后世子孙要相信自己有与之共鸣的能力,因为人类心灵的基本瞬间并无二致。
当我们遇到困难,李白的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代为表达;当我们抖擞精神重振旗鼓,或许也是受李白的鼓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看到微风细雨的美景,可能会想起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冬天的一场大雪,会让我们记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绝美佳句。谁说古诗仅仅是“文化遗产”?
它们分明活着,还要继续活下去。古诗把古人的心灵瞬间传达给了千百年后的更广阔人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读一首诗,就是和古人的一次心灵共振。而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正是这种共振的能力。
这就需要带孩子们回到诗歌的创作之初,这也是我写下这套《语文书里的大诗人》丛书的初衷所在。孟子早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要读懂诗,就要了解诗人。
想了解完整的诗人,
就需要重回唐诗宋词现场
目前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可以做到的是带小朋友学一首诗的时候,介绍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处境等,帮助孩子们理解。但我们要知道,一个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并不是片段式的,而是要把他当时的处境、心境放到整个人生的大背景当中,才能看得明白。
孩子需要认识一个完整的诗人,而不是碎片化地拼凑起来的诗人。这就需要在课堂之外,给孩子寻找解决方案了。
诗人离小朋友的生活天然地比较远,小朋友对诗人缺少亲近感,对诗人一生的遭遇缺乏认知,很正常。小朋友不能设身处地的去领悟诗人的所感所想,也很正常。正因为如此,背诗其实对小朋友来讲,更像是一个任务,一个作业,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
所以我写这套书的一个目标是带小朋友前往历史现场,跟随诗人走过他们的一生。与此同时,小朋友也就走过了诗人创作每一首诗的现场,从而达到对一首诗的理解与内化,以后才可能借古人之口为“我”来表情达意。
当然,这种历史还原不可能完全客观,但我尽量通过史书,通过参考著名的人物传记,把它变成一种适合小朋友去阅读的传记故事。
让小朋友在客较为客观的历史人生长河当中去认识一位诗人,从而去背会一首诗,真正认识到这首诗对诗人本身的意义何在,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如果孩子喜欢读这套书,那么他将不只会背李白的《静夜思》,很可能还想把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一起背下来。这样的话,孩子会获得一个宏观而整体的李白,而不是一个碎片化的李白。李白既可以那么豪放洒脱,那么真性情,也可以有很忧愁很无奈的时候。
所谓“诗如其人”“人即风格”,如果我们把李白这个形象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树立起来,那么李白的诗歌自然而然就在小朋友的心中生长起来了。杜甫、王维、王昌龄……莫不如此。
可以想象,一个胸怀盛唐气象的孩子,他必不会是一个心胸狭隘、情绪化、太敏感的孩子。因为他有更高级的出口和更开阔的眼界,正如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具体来说,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要背诵古诗词,整个小学阶段需要背诵132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体量。但我在写这套书之前做了一个统计:小学阶段要背的这132首,李白占多少首,杜甫占多少首,王昌龄占多少首……我想先把占比最高的六位诗人选出来,把他们的人生故事首先写出来给小朋友看,以解他们背诗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燃眉之急。
我把李白、杜甫、王昌龄、苏轼等诗人的人生经历择其要者串讲了一遍。其中,详细交代了小学阶段必背的那几首诗是什么情境下作的,什么含义,那么这几首诗就不是毫无瓜葛的几首诗,而是体现在诗人一生当中,是有所联系的。
对于比较难背诵的诗,我在书中开设小栏目,用诸如“绘图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等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小朋友省力,不让背诗成为负担,而是一种游戏、一种享受。
我们总形容好的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简单说就是一种熏陶,就是一种感染。那我们这套书不是重在让孩子把李白的一生背下来,那个是没有意义的,而是让孩子沉浸式的进入到历史环境当中,让他带着一些趣点和现代人的这种视角,贴近李白的生活,去感受李白,这样一来,就容易和古人成为朋友。
近期热映的《长安三万里》,虽然也有些史实有待商榷,但瑕不掩瑜,它让很多孩子和家长喜欢上了李白,这本身就是这部电影价值的体现。没有什么比喜欢更珍贵了,当家长的都知道,只要孩子喜欢了,一切都好办了。
《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还提醒我们,不是孩子不想了解古人、亲近古人,也不是他们背不会古诗、理解不了古诗,而是我们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辅助。
就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我们知道应该用手扶着TA,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去寻找那个可以帮孩子一把的工具,而不是一味地焦虑。
最后,希望《语文书里的大诗人》可以得到小朋友们的喜欢,让小朋友们爱上诗人和古诗。
《语文书里的大诗人》
已上架外滩教育
点击下图
立即购买
注:周末或节假日发货可能有所延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