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 | 专访

由《长安三万里》回望盛唐:世人皆想去长安,包容自由成气象 | 专访

动漫



采写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电影《长安三万里》自上映后引发了许多关注讨论。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安史之乱后诗人高适回忆与李白的往昔岁月,并带出以李白、高适为中心的盛唐诗人群像故事,出现了一众我们熟悉的诗人形象与诗歌作品,甚至有小朋友在观影时跟着背诗。


在《长安三万里》热映之际,界面文化(ID:bookandfun)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辛晓娟。我们以电影为切口,探讨了故事中出现的诗人与诗歌文化的相关史实。李白与高适的真实交往是什么样的?李白是缺乏现实政治头脑的出世仙人吗?在当年,一首诗是如何从诗人的笔下扩散全国,甚至流传至敦煌与日本的?《静夜思》彼时是否也能人人背诵,唐诗的经典化机制是什么样的?


辛晓娟(图片来源:受访者)



01

盛唐人什么样?

如果只能选一个,那就是李白的样子


界面文化:《长安三万里》把李白与高适之间的情谊作为剧情主线。在历史上,二人的情谊与交往是什么样的?唐朝诗人之间的交往是否像电影呈现的那般密切?


辛晓娟:李白与高适两个人曾经相见同游过。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得到了唐玄宗一大笔遣散费(受访者注:公元744年向玄宗请辞,唐玄宗准许李白辞职,并赏给李白钱财,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赐金放还”)。他在洛阳遇到了杜甫,后来就有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李杜同游”。那时杜甫在洛阳寄人篱下,姑姑去世后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李白也正逢失意。公元744年三月,李杜二人在洛阳相见,一见如故。同游中又遇到高适,他们一同去了梁宋,怀古凭吊,相谈甚欢,度过了几个月。


当时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杜甫很仰慕两位前辈,写了大量诗篇回忆同游经历,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其中一首《遣怀》写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他还记录了李白与高适二人的豪气干云——“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那一次相遇之后,就没有李白和高适再有交集的文献了。关于李杜是否又见过面也有争议,流传的李白写杜甫的打油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斗笠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不确定是否真的出自李白之手。按照闻一多的说法,“他们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短暂相碰之后,日月就各自运行了。


电影里李白入狱浔阳的片段也有依据。历史上,李白下狱时曾辗转找高适求过情,高适没有回应。两人这时应该是没有见过面的。


实际上,唐朝的一众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都互有交集,但很难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同框。比如王维和李白,两人都在长安的几年里很有可能见过面,但两人并无只字提及对方。


图片来源:豆瓣


界面文化:高适在当时的诗人交往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你觉得电影选择从高适的视角看唐朝诗人圈合适吗?


辛晓娟:历史上的高适比影片呈现出的更豪情,他是一个有侠情且懂军事的人,他写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二十岁就精通文武——肯定不是电影表现出来的阅读障碍。“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写的是自己勾勾手指头就能取公卿。当然,他仕途比较坎坷,所以后来才走上从军道路,但他去长安的时候是怀着豪情万丈、屈指取公卿的心态的。


三个诗人同游之后,杜甫和高适后来一直有交集,杜甫在长安见到高适曾写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高适要入哥舒翰的幕府时,杜甫还去送他,并预言“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你现在去做个书记,但是我对你有信心,十年后你或许就能够凭借军功,拿到主将的旗旌。


界面文化:李白和高适二人虽都有世俗抱负,但一个被刻画为谪仙人,一个为世间人。对比之下李白的形象更为出世,似乎缺乏政治头脑,事实上的确如此吗?


辛晓娟:李白是自由洒脱的,但并非不关心国家和天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会写信说他想从军,为平定安史之乱尽一份力。上元二年(761),听说李光弼太尉奉命东征,出镇临淮(今安徽泗县),当时61岁的李白又勃发报国之心,启程前往投奔李光弼军队,希望有铅刀一割之用。


他一直都很关心世事,书写安史之乱的作品也不少,比如长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就曾写到:“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对大军过后百姓的惨状,李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电影里有一段是李白在安禄山将反未反时曾去打探情报,事实上,那个阶段李白确实去幽州观察了一番,也写了不少诗篇表达自己对“安禄山将反”这一局面的忧虑。


图片来源:豆瓣


李白身上当然有很强的道家甚至纵横家的做派,但是他也很受儒家的影响,他写自己的理想是“济苍生,安黎元”,是说自己要做成大的功业再身退,就像谢安那样,回报苍生国家,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再潇洒离开。


他不是完全飞在天上的仙人,也行走在世俗的泥潭中,但一直到绝笔之作《临路歌》,他还是把自己比作大鹏鸟,“大鹏飞兮振八裔”,希望能够飞翔在九天之上,但是“中天摧兮力不济”。


我觉得这是李白最可贵的地方——他是大唐谪仙,是大鹏鸟的化身,但他并非一直飞在云端,也在世俗的风霜泥泞里跋涉,但他一直没有对命运低头过,保持着桀骜不驯。举个例子,李白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是进了浔阳狱,他背负着从逆的罪名,当时的情况杜甫说得很清楚——“世人皆遇杀”——所有人都想杀他,政治前途也完全断送。然而,从狱里出来之后,李白没有长久消沉,诗歌成为支撑他生命的力量,并且不断磨砺成长,一直保持到晚年。从江陵返还坐在小舟上,他仍然会写“轻舟已过万重山”,依旧是洒脱不羁、仰天长啸、笑对王侯的李白。这就是他的魅力。


界面文化:在电影里,李白入赘的情节出现了两次,一些观众在网络讨论中表示对他不介意当赘婿颇有好感。在历史上,他的选择是怎样的?他与高适、孟浩然的意见分歧是否真的存在过?


辛晓娟:首先,入赘可能要打个引号。从史料来看,李白“从妻居”是毫无疑问的,但也没有电影里说得那么屈辱,李白的孩子都是跟着他姓的。历史上没有记载李白和高适讨论过他娶许夫人的事,但和孟浩然倒的确有关系。这桩亲事有不少朋友从中撮合,孟浩然是其中之一。


唐朝的婚娶观念比我们想象中更开放,我个人觉得历史上的李白对于这件事不会有那么大的纠结,不是带着巨大侮辱感做出的选择。当时名人从妻居并不罕见,比如中唐大诗人元稹就一度住在妻子家。元稹的妻子叫韦丛,他曾在《遣悲怀三首》里表达过对妻子的哀悼。韦丛的父亲是韦夏卿,在洛阳履信坊有宅子,元稹成婚后随妻子搬到了老丈人宅子里。唐代还有一个宰相叫元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夫人家里。有个词叫“榜下捉婿”,说的是家境普通的士子中了进士之后被达官显贵看上,招为女婿,其中很多会搬到老丈人家居住。唐传奇里这样的故事很多,在当时多半被视为佳话,这也显示了唐代比较多元和开明的婚配观。


唐代雕塑


界面文化:电影在李白吟咏《将进酒》时被推向高潮。《将进酒》是李白的重要诗篇,在学界的研究中,这首诗真正的创作情境是怎样的?


辛晓娟:李白“赐金放还”之后,他觉得人间的路走不通了,开始更加关心求仙问道的路,于是和当年的道士朋友们游历名山大川,“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就是那个时候写的。这个过程里,他去拜访了一个结交20多年的好朋友丹丘生,丹丘生隐居在嵩山颍阳,另一个好友岑夫子也住在嵩山不远处的山上,他听说李白来了,赶紧跑到岑夫子住处,但李白和岑夫子喝了几天酒就继续行程了,二人正好错过。丹丘生写了一封信,快马加鞭送给李白,李白看到信后也真的折返回来,三个人又一起喝酒玩耍。学界一般认为,《将进酒》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将进酒》里不光是狂欢,也有愁绪。唐诗里有很多写政治理想破灭的诗,但没有一个会写成《将进酒》这样,用“人生得意须尽欢”消解掉万古之愁。“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写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名声和荣耀皆归流水,唯有在这里纵酒高歌的人能够名流于后世,这是他用一种极致的豪迈去对抗世界给自己的沉重打击。


现在最通行的古代文学史教材里有句话,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盛唐人是什么样的?如果只能选一个,那就是李白的样子,他身上那种对生活、生命、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热爱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02

所谓盛唐气象,就是时代容得下所有人


界面文化:电影中的李白希望得到赏识,拿美文去拜会官员。在唐朝,诗才和政治人才选拔是否有密切的关系?诗人因文笔好而得到仕途赏识的机会多吗?


辛晓娟:在唐代,一个人的才华能否获得政治赏识是很复杂的。拿科举来说,虽然用诗取仕,但是考的题都是五言排律,如果一个人歌行体写特别好,去考试就不一定能考上。把唐代状元的卷子拿出来看,其实没有几首特别好的诗,一般都是中规中矩的。高适和李白的诗和应试的要求并不那么一致,所以诗才高不一定科举就顺利。



考生在正式考试前可以行卷,把代表作裱得漂漂亮亮的,拿到长安城里边给官员和社会名流看。唐代考试的卷子不糊名,考官看到一个人有好几个大官员举荐,这位考生就更可能高中。除此之外,主考官还会设法调查考生的生活风评,最后的结果是很综合性的考量。


《唐才子传》中提到,晚唐诗人杜牧在年轻时就名气很高了,科举考官组织考试的时候请了一批名流大家,想听听他们对这届考生有什么看法,太学博士吴武陵——相当于今天顶级学府老教授——推荐杜牧,并当场背了杜牧23岁写下的名篇《阿房宫赋》。背完之后对考官说,你看这个人才华怎么样,够不够状元?那考官说,确实是大才子,但您说晚了,状元已经有人了。后来一直问到第五名才问出名额,所以那一年,26岁的杜牧以第五名登第。


李白在当时自诩有大才,不愿参加科举。他的家世也一直是个谜团,目前学界比较多的看法是他是李唐王朝的宗室之后,但祖上政治斗争站错队,为了避祸才跑到西域去躲着。他大概率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不能走正经科举的道路,干脆把名气搞得很大,直接让皇帝看到自己。事实上,李白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提拔的。


界面文化:在唐代,诗歌是怎么流传的?为什么李白在扬州写的诗几年就闻名全国,高适隐居老家所作诗歌也能广为流传?


辛晓娟:民间流传的诗歌很多是配乐演唱,很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通过舞女或者商人群体的传播,诗更广泛地为人所知。有一个典故叫“旗亭画壁”,记载于唐代文人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说的是开元年间,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三个诗人,在没有特别出名的时候跑到一个酒楼里,正好当时有梨园子弟来聚会,乐伶上台表演,三个诗人私下商定,谁的诗编入歌词多,谁代表就最优秀。乐伶们最开始唱了王昌龄和高适的,王之涣其时已经成名已久,他有些急了,说“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并指着一位气质出众的乐伶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果然如此,王之涣于是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田舍奴!我岂妄哉?”


黄鹤楼


有些诗还会被写在手工制品上,唐代的一些瓷枕、瓷器上是有诗的。工匠的文化程度比较低,他们把熟背的歌词写下来,有时候会写错几个字。陈尚君先生在整理《全唐诗补编》的时候,便在瓷器上整理出了很多不被《全唐诗》收录的作品。


唐人题诗可以题在题诗板上,也可以直接题在墙上、柱子上。很多人到驿站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前边哪些人来过、题过哪些诗。白居易每到一个驿站都会绕着墙看有没有元稹题的诗:“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蓝桥驿见元九诗》),找到了便会到处传播。


一般来说,黄鹤楼、岳阳楼等名楼或著名寺庙里也设有题诗板,题诗后有人抄写下来,记载流传。当时大家很关注像李白这样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有些题在楼上,有些题在墙壁上,好事者会走去看,抄了之后到处传播李白又写新诗了,这些都是很常见的。


界面文化:电影中有乐女在玉真公主的宴席上表演了李白的《采莲曲》,并对高适说这是从扬州传过来的曲子。诗词从民间酒肆场合传播至皇家场所的这类情况常见吗?


辛晓娟:地方诗歌传到中央,在唐代是很常见的,一般会有几种渠道。一种是官方渠道,地方政府专门向中央敬献民间流传的诗歌。比如《凉州词》是西北少数民族风调的调子,西北地方长官觉得好听,把它整理拿来贡献到京城。歌谣反馈给中央不仅是供官员享乐,也被认为可以观风俗和体察民情。反过来,宫廷和中央的音乐也会流传到寻常百姓家。唐代宫廷音乐很发达,有专门的作词人,翰林学士、翰林供奉等职位的部分职责就是为宫廷音乐配词。


比如李白曾在沉香亭作三首《清平调》,背景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牡丹开时于此设宴,梨园弟子奏乐,唐玄宗认为这么好的情境不能用旧词,于是命李白填首新的。歌曲完成之后,宫廷乐手可能在不同宴会场合反复歌唱,遣唐史很可能也在宴席上,有些诗歌就这样流传到了日本。在皇家的传唱之后,平民阶层也会慢慢知道。



界面文化:电影里出现的许多古诗,比如《春晓》和《静夜思》,是几乎所有人都能背诵的诗篇,在当时也是如此吗?唐朝诗歌的经典化是由哪些机制决定的?


辛晓娟:一个是当世人的评价。比如《长恨歌》在当时就有巨大的声誉,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在唐朝也已经是极其著名的名篇。《敦煌诗集残卷》有三个手抄本,题作“惜罇空”,文字有些许不同——不同民间版本的存在,也能证明一首诗影响深远。


选集也很重要。比如在电影最后,高适和书童边走边讨论几位诗人,手拿着的便是《河岳英灵集》——唐人殷璠在这本集子里选了开元天宝年间24位诗人的作品。它最大的意义在于本朝人选本朝诗,代表了当时的文学评判标准。这个标准有一些和今天相差很远,比如殷璠特别推崇常建,但今天的文学史把他作为二流诗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学评价有不一样的地方。经典化,就是要经历不同时代标准的检验,最终留下的、能够超越时代差异的才是真正的经典。


有的选集是很一流的文学评论家编的,有的是书商自己编的。现在广为流传的《唐诗三百首》是清人的集子,大多数人小时候背的就是《唐诗三百首》,也包括我自己,后来做研究看到背过的诗,就觉得一定是名篇。也有一些学者启蒙用的是《千家诗》,《千家诗》选了一些更生活化的诗歌,是我小时候没见过和背过的,所以他们觉得好的诗和我觉得好的诗,有时候会有错位。


界面文化:电影最后集合了很多有长安意象的诗歌,长安在盛唐诗歌中一般会作为什么样的隐喻和意象出现呢?


辛晓娟:长安是一个理想的象征,今人不一定有这种激情和热情。在电影里,“去长安”这件事情是不用向任何人解释的,似乎每一个唐人都在向往长安。事实也是如此,李白、陈子昂走出蜀山,千里迢迢来到长安;卢照邻离开幽州,来到长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甚至跨越沧海,也要到长安。人们认为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可以包容人的一切野心和理想。


尤其在盛唐,大部分人觉得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也相信自己未来有无限可能。几乎所有盛唐诗人有着骏发鹰扬的一面,这可以说是盛唐人整体的气质。即便像杜甫这样非常内敛的人,在早年也说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孟浩然一个写田园诗的、有隐士气质的人,少年时也过着豪侠生活。高适说自己“屈指取公卿”,王翰动辄自比王侯,这就是盛唐人整体的气势。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其实是一首很能体现盛唐气质的诗歌——八仙里边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唐玄宗的亲侄子汝阳王,也有平民,他们坐在一起喝酒论诗,不论王侯。社会足够包容和自由,容得下这些人,这就是盛唐的气象。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采写:徐鲁青,编辑:黄月、林子人,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长安三万里》:李白为什么就混不出头《长安三万里》:盛唐群星闪耀时《长安三万里》:全部的李白,重返大唐的幻梦《长安三万里》:盛唐的失意与诗意“大唐群星闪耀时”的《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好电影吗?原来,《长安三万里》是给中年人看的童话苏童《三棵树》走秀荐片|一定要看《长安三万里》点击入手:《长安三万里》官方设定集&画集&诗选三连奉上!看完《长安三万里》,所有家长都沉默了追光动画总裁于洲:《长安三万里》是一个里程碑知道这些,看《长安三万里》会更有感《长安三万里》,故里有长安电影《长安三万里》终极预告;DC新超人电影公布演员阵容1580万人次观看,《长安三万里》又让李白大火!睡浙江诗画中的酒店,当一枚现代谪仙人!从《长安三万里》,看大语文该如何学习导筒现场 · 北京 | 《长安三万里》首映日免费观影招募《长安三万里》观影团、逛展览、看话剧演出,尽在中读会员日必须让孩子知道这7个常识,才能把《长安三万里》看得更懂《长安三万里》,盛唐之梦的破灭联名《长安三万里》背后:中式的精酿品牌应该怎么做?|专访熊猫精酿《长安三万里》的英文字幕,把唐诗翻译得怎么样?白菜园看了爆火的《长安三万里》才顿悟,什么是成年人最好的生活方式《长安三万里》:原来小时候背过的诗,都是长大后才懂的人生《长安三万里》火了!48首诗词,你知道几首?闲来无事(小小说)火了!看了《长安三万里》才明白,原来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这样的…电影《长安三万里》的48首古诗,@家长,快带孩子一起来学!|光影不要带8岁以下孩子去看《长安三万里》!30岁以上强烈建议去看!刷了3遍《长安三万里》才懂: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5075 血壮山河之武汉会战 黄广战役 7知道这些,你看《长安三万里》会更有感8.1分《长安三万里》精彩看点全揭秘,这是你在电影院都看不到的精彩!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