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存在而设计:迪特·拉姆斯的设计之道|筑格精选
《为存在而设计:迪特·拉姆斯的设计之道》封面(拍摄于译者自宅,606置物架上)
著者:[英]苏菲·洛夫威尔
译者:傅圣迪,刘泉泉
出版发行:湖南美术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 已知建筑
迪特·拉姆斯是谁?
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
拉姆斯及其领导的博朗设计团队作品:咖啡磨豆机、吹风机(左页)和剃须刀、打火机和咖啡机(右页)
作为一名建筑师、设计师,我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有许多被打动的时刻。除了拉姆斯在工作中的执着和严谨、对细节的追求等等这些许多优秀设计师都具有的品质,他还非常完整的、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自己所提出的看似朴素的却充满真知灼见的设计理念。
我们来看本书的目录,掐头去尾,中间的核心内容,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简述拉姆斯的生平;第二至第四章,分别(可以说以接近传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拉姆斯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三段经历或者说事件,即在博朗的工作、拉姆斯自宅(克龙贝格住宅)的建造,以及为为Vitsœ/维索公司(和其他品牌)所做的设计。第五章《设计细节》像具体的案例解读,把拉姆斯的设计方式、对细节的追求等,对应和落实到了他的设计产品中(如收音机、音响、剃须刀、钟表等);第六章《少,却更好》讲的是拉姆斯的设计理念;第七章讲了拉姆斯对后世的设计师的影响。
关于在博朗的工作,让我尤为佩服的是,拉姆斯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设计师在工作,他一手组建并领导了博朗设计部门,不仅保证了设计部门在整个公司中处于极高的地位、完全掌握设计的话语权,并且能够与技术部门建立起紧密、顺畅的合作关系。凡是有过工业设计相关工作经历的朋友,应该都能够体会到,这种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在工业制造行业中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拉姆斯及其领导的博朗设计团队作品:MPZ2“橙汁机器”榨汁机、咖啡磨豆机(左页)和KF20、KF40咖啡机(右页)
拉姆斯主导下的博朗产品系列(约1970年)
关于拉姆斯为Vitsœ(维索)所做的设计,最负盛名的当属606置物系统了。我和小云也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深深迷上了606系统。我们不仅在自宅书房里安装了一面墙的606置物系统,而且在为美国加州的朋友设计住宅室内的时候,也选用了606系统,得到了业主朋友的喜爱与认可。
拉姆斯设计的606置物系统(图源网络而非本书)
拉姆斯设计的606置物系统,场景应用(图源网络而非本书)
拉姆斯设计的606置物系统,场景应用(图源网络而非本书)
至于我很感兴趣的《克龙贝格住宅》一章,虽然不长,但是可以从一个前建筑师和职业设计师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窥见他对待设计与人生的态度。这个三层高(含一层地下室)的小住宅位于一块坡地上,于1971年竣工,是拉姆斯最重要的建筑作品。它看起来像是来自于1927年斯图加特的魏森霍夫住宅展的某一栋“白盒子”,但它有着精心设计的日式庭院,建筑与地形及庭院的关系处理的非常自然。从照片上来看,甚至会觉得住宅隐藏于景观之中。
克龙贝格住宅工作室
拉姆斯在自宅工作室(图源网络而非本书)
在这个乍看有些近乎冷峻的、内外全白的房子里,布满了拉姆斯设计的家具和家居用品,正如他所言:
“这些房间的构成代表了我设计背后的初衷:简洁、本质和开放。这些物件绝不吹嘘自己,不会反客为主,也不会过分节制而消隐在背景之中。它们的内敛与低调创造了空间。这种秩序感并非限制,而是解放。在这个世界里,正充斥着焦躁不安的节奏,【...】因此在我看来,设计肩负着这样的任务,它有必要是安静的,【...】让人们能够走近自己。而与此相反的立场是【...】想引人注目,并且唤起强烈的情绪。对我而言这是非人道的,因为它自身增加了世界的混乱,迷惑、麻木我们,让我们无法迈开脚步。”
这段对于自宅的描述,写于1994年。这些文字看起来平常,但在今天,不知有几位建筑师、设计师还能对设计抱有如此谦逊的态度。在很多时候,人已经沦为建筑空间和设计产品的仆人。
与魏森霍夫住宅区的境况不同——在1920年代末期,那些“白盒子”对世人而言就是“引人注目”的怪物一般的存在,在拉姆斯开始职业生涯之际,“白盒子”已经成为了世人广泛了解的功能主义的一种符号。他的克龙贝格住宅,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是内敛而谦逊的,其本质是服务于人,为设计师本人提供一个适合沉静的思考、阅读、工作和生活的空间。
工作中的拉姆斯(图源网络而非本书)
译完此书之后,我和小云都生出很多感慨。我们认为,拉姆斯的设计理念,终将无法与资本的发展保持一致——他对人和环境的尊重,必然将带来对资本的排斥;而且他还有怀有一些几乎不可实现的共产理念,例如他希望设计出平价的、大众都可以消费得起的产品——而他也知道,好的设计和精良的工艺必然导致了它的价格不会过低。但总而言之,关于拉姆斯设计的产品,在我看来,除了高保真音响系列,大多数是极具性价比的,它们售价不算低,但因其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设计,保证了长久的使用,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有利——这样的观点,作者已经在书中多次阐述过。
而拉姆斯所设计的这种兼具美学、实用性且持久耐用的产品,在当下资本席卷一切的经济浪潮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无论是乔纳森·伊夫所在的苹果公司,还是深泽直人在MUJI的工作,都在创造“好看”但更新很快甚至是过快的产品。诚然,今天的博朗也不是拉姆斯时代的博朗了。资本把一切阻碍它的绊脚石统统踢开,并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把一切恶劣的手段都冠冕堂皇化。
仿佛,现今,我们想拥有一件好看、好用的物品,并长久的使用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对此,小云却进一步发问,究竟还有多少人抱有这样的愿景呢?当人们习惯于迷醉于各式的”景观“(speculation )之中,被快消经济驱动,还有多少人愿意且能够欣赏拉姆斯式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考量、用高品质打造的物品呢?
我们似乎必须面对一个事实,在资本的影响下,在网红经济的浪潮中,当代已经无法孕育出拉姆斯式设计师了。那么,在今天,我们为谁而设计?设计为何而存在?这可能是每一个有意识的设计从业者,包括建筑师、工业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等等,都需要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写在本书扉页的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