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的功夫,OK已经在家门口的公立小学度过第三个年头了,但今年之前,学校是不对外开放的。所以儿子在学校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蒙着一层纱的。只能通过OK回家无意间聊到的一两句,才能“窥探”出蛛丝马迹。我一直对孩子白天在学校的生活还挺好奇的,尤其是最近,OK总能从嘴里蹦跶出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观点,比如我在朋友圈分享过的一段对话,“你在班上有没有喜欢的女生啊?”OK的回答还挺平淡的,说不上喜欢不喜欢。我随口再问:“那是不是班上的女生不够优秀,不够漂亮。”“妈妈,我觉得喜欢一个人,和她优不优秀,好不好看没什么关系,喜欢就是喜欢!”哈!这种成年人都未必都能想明白的爱情观,着实把我给震惊了,这些东西我也从来没有和他分享过,应该都是他自己平时在学校的观察和思考。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孩子在学校的那些事儿,文章来自于我的小伙伴小雨妈妈,她前阵子去参加了一次家长开放日,本来以为小学生的课堂会超级难捱,素来胆小内向的女儿在班上也是个小透明,大概也就是一个抠手机摸鱼的上午。没想到,娃的表现太太太出乎她的意料!简直和妈妈脑子里的预设判若两人。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感慨,孩子怎么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其实真相往往是,咱们观察的场景和视角太过单一了。
01
今年是疫情开放的头一年,学校在家校互动上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家长会、亲子运动会、亲子科技节接二连三的安排……前阵子还搞了一个重头戏“家长开放日”,邀请所有的学生家长去学校观摩孩子上课,时长是一上午。没想到离开学校二十年了,我还能拜女儿所赐,回到小学生的课堂里。当天一大早,我们娘俩都挺兴奋的,我给女儿扎了个精致的辫子,挑了一身簇新的校服,我还特地踩了双高跟鞋,主打一个精气神饱满。
大手牵小手刚要迈步跨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在这个仪式感十足的时刻,得配一两句老母亲语重心长的叮咛:女儿不假思索的点头答应,“好的,妈妈!”临了还要和我拉勾,以表诚意。为啥我要专挑这句话叮嘱她呢?因为在她一年半的小学生生涯中,我收到老师最多次的投诉,就是上课发言的问题。语文老师发来一段长语音,“今天小雨同学在开火车接龙的时候,轮到她啊,声音特别小,提醒好多次也不敢开口,就尬在那里,蛮影响课堂秩序的,回家一定要多引导她。”寒假结束回校,数学老师郑重其事的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先扯了一段作业缺斤少两的问题,兜兜转转了一大圈终于抛出了重点,“小雨同学啊胆子太小了,这个问题啊,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孩子他爸兴冲冲的去学校当志愿者,回来触头丧气的和我反馈,两个老师都拉着他说,“孩子胆子太小了,上课不太敢发言。”这次数多了,以至于我每次看到老师的微信、电话,心都不由得拎起。因为你说孩子做作业没写完吧,考试分数太拉垮吧,课间打打闹闹、尿裤子呕吐等等,这些都是有方可解的。但唯独刻在骨子里的胆小、敏感、怯懦、内向,这解决起来的难度无异于“愚公移山”,我都恨不得把娃塞进肚子里“回炉再造”了。所以这次家长开放日,我最怕的也是这一点,女儿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她呆立当场;全班小朋友齐刷刷举手,她一个人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度过了难捱的一节语文课、一节数学课之后,我收获到了巨大的惊喜!女儿居然举手发言了,不是一次,是两次;不是那种开小火车“雨露均沾”似的发言,是单独的、完整的、表达清晰的,还收获满堂喝彩的发言。语文课上的发言,是一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的朗读,声音确实不算大,但已经不是过去老师口中的“小得像蚊子叫”了,语调也能分辨得出“抑扬顿挫”。数学课上是用(x,y)坐标来标示出自己在班级的位置。这其实有点难,平面的坐标要结合现实场景,而且老师在ppt里的示例和班级标座位的方向是相反的,脑子里得绕好几个弯。女儿率先举手,站到台前讲解自己的答案。我当时坐在教室的最后排,其实压根看不太清她在白板上写了啥,只听到前排的好几茬男生在齐刷刷地哄笑,“她错了,她是错的!”我顿感不妙!完了完了,求求这个小祖宗,可别当场飙泪!
老师没有当即宣布对错,那停顿的3秒无比漫长……我努力分辨了一下她的表情,咦!小家伙居然还挺淡定的,继续有条不紊的讲解自己的思路。回答完毕之后,数学老师终于宣布答案,“小雨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哦,给她掌声鼓励”。嘲笑她的几个男生立刻熄火,老母亲台下激动得热泪盈眶。
结束了家长开放日,中午我到办公室就迫不及待的和同事分享,两次普普通通的发言也许不算啥,它不是一张满分的试卷,也不是期末优秀评比的奖状,但在我心里,却是分量最最重的“渣娃逆袭”。我搜肠刮肚的想了一圈,首先,开导鼓励肯定是有的。但最开头的一两次,我是急迫的纠正她的“错误”,一开口就是连篇的数落:“今天语文老师说你开小火车接龙的时候,没出声,等了你很久。”“那你下次应该怎么做呢?是不是大声一点,这不难吧?”娃直接背过去假装睡觉了,完全不搭理我。我有点恼火:“这是影响课堂秩序的,你不能耽误别人的时间。”这种沟通非常糟糕,我以为是掏心窝子的话,以为在帮她分析利弊,其实无非就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孩子根本不缺大道理,她在学校里早就聆听过老师的教诲了,甚至可能都听到耳朵长茧子了!但之后老师又来说类似的问题,我还是得和她继续聊。娃已经对这件事很闹心了,还要一遍遍反复提吗?提了就有效果吗?其实我也不确定,我只知道,难解的疙瘩就得不断的尝试,就像用自来水融化一块坚冰,要不断的浇灌。我得让女儿知道,妈妈和她是一条战壕上的,咱们不放弃治疗。但后续的沟通,我换了一种模式——不评价对错,只分享经验。“宝贝,你知道嘛?老师又提起你不敢发言的事了,妈妈就想起自己小时候,比你还不如。”“我不仅答不出来,我还会急到面红耳赤,如果老师不让我坐下,要等一等的话,我就要哭出来了。”“对啊,妈妈刚上学的时候,胆子比你还小!但有一次班级活动要每个同学都表演一个节目,我没才艺啊,就上去背了一篇散文,我在家反复对着镜子练习,背到滚瓜烂熟。那天我的表现轰动全班!后来班主任就经常让我去演讲,诗朗诵,好像挖掘了一个了不起的宝藏一样。”女儿当下并没有表态,手上还在忙着捏橡皮泥。我也有点惴惴不安,不晓得这段话,她有没有吸收到关键信息,所有的不自信,胆怯,都是可以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的。英语老师在钉钉里发布了一个家庭作业,录一段分级绘本的背诵视频。女儿的英语简直是负基础,连简单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我给她选了A级最简单的一册,只有短短的5段话,句型基本都不变,只有表示颜色的词需要替换。但任务的艰巨程度还是超乎我的想象,一开始娃连a,the都不会读,我一遍遍的矫正她的发音,但后来每个单词分开来都认识了,连起来还是读不顺。再接着是无法脱稿背诵。对大部分同年龄段的娃来说,这是5分钟就能搞定的任务,我们花了3小时。原来开口说这件事儿不分线上线下,只要涉及到老师和同学的审判,女儿就会顾虑重重。最后的成品也不尽人意,声音小到音量调到最大才能听见,中间还有我提醒的杂音……
不过让我意外的是,这个录音小任务仿佛打通了她的“任督二脉”:开口说英文这道坎儿都能迈过去,那么开口说中文似乎就是小菜一碟了。“原来妈妈说的没错,反复练习是真的可以达成目标的,是可以把一件事做好的!”她趁我不在家的时候,悄咪咪录了将近20条朗诵的音频,以前录音方圆一公里的闲杂人等都要“清空”,现在可以当着老妈的面自顾自的点开录音app。从费时三小时到不到3分钟就轻松搞定,发音越来越清晰,情绪也越来越充沛……录音练习口头表达,也成了她课余的一大爱好。录音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回放,有时候我会陪着她一起点开听听,还会和同主题下的其他小学生上传的课文朗读做对比,女儿会很直观的感受到,“我好像也不是太差”,开口说的底气也就这么自然而然的,一点一滴的攒起来了。
但我想说,真正能触发孩子“质变”的,最关键的一环,还是在于学校的老师。
在于他们的不放弃,和一视同仁的“看见”。
我们读的是一所家门口的公立小学,公立学校的教学风格其实大家都懂得,条条框框有点多,自由度不高……但有一点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确实和我们80后读小学那会儿完全不一样,那就是现在的学校,不会只盯着尖子生,是每个孩子都要往上拉,除非有特殊情况,不然不允许掉队。这就是公立学校的氛围,想要学渣学霸都能大差不差的齐头并进,就必需“死抠细节”。就拿上课举手发言这件事来说吧,因为学校和老师极度重视这一点,所以会在课堂上,家长会上,家校沟通中反反复复的强调,还给学生们设立了各种奖惩措施。甚至于某几次课堂上,如果被老师察觉到一直没有发言,还会被留堂,一对一的答题过关。一开始女儿在这种氛围下,确实会有压力,也会焦虑到抗拒起床,厌恶上学。但情绪的敏感也是一体两面,它会让娃因为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就频频犯堵;不过同样的,偶尔尝到一点点小甜头,她就能瞬间打满鸡血!像她这种平时一贯不爱主动举手的娃,突然敢举手了,被老师“翻牌”的几率就很高,只要音量在能听清的范围内,不管答对答错,老师都会表达出热情洋溢的赞赏和肯定。她能真正感受到自己在一步步前进,离“胆怯、不自信”就会越来越远。前两天学期末评比,她也罕见的拿到了“进步之星”奖,这个奖可不是“分蛋糕”,班里只有三个小朋友拿到了这个奖,她是课堂发言积极,其他两个是学习态度扭转。反正得奖的原因,都不是因为分数的“逆袭”。
我始终相信,当家庭和外部环境给到孩子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的内心是会有自我觉察的,他们的自我生长、蓬勃向上的勇气,总是会远超大人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