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没有职业标签的人:“你的工作和非工作状态融为一体了吗?”
· 这是第523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2k+ ·
· 李新星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我是XX大中华区的唯一代理,就是那个YY明星代言的产品,最近特别火”……
但我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YY是谁,也从未听说过,于是我只能笨拙地说:“哦,好厉害啊!”
然后他问我从事哪个行业,我回答说:“我在一个多边开发银行。”
他赞叹道:“做金融真好,赚得多。”
我解释说:“其实我们的主要业务并非追求盈利,而是在一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
他追问:“哦,那你在中国没有业务吗?”
我回答:“我们的项目都在国外……”
这一下,聊天的气氛就彻底冷场了。每次在朋友聚会上遇到陌生人,遇到关于职业和行业的工作问题,我都感到焦虑,得深吸几口冷气,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就像每年过年回到家要给年迈的外婆解释自己这年的“所作所为”那样,必须恭敬耐心。
即使是在和同行交流,每次参加大型的会议虽然能认识很多人,经常收到一大摞名片,加各种微信,但是会后真正能够和你产生连接,一直能够保持联系的人寥寥可数。
在那样的环境下,大家都在忙不迭地展示自己的“肌肉”,“炫耀”自己的名片和了不起的个人经历,以及闪烁身上由于职业或所在的机构带来的光环,但这样很难真正遇到一个志气相投的新朋友。越大的排场,就越会把自己逼到一个倍感孤独的漩涡之中。
我也常常觉察到,在我之前共事过的高管们身上也会有同样的体现。他们在参加大型会议和论坛的间隙,总是喜欢独处,偶尔能够遇到自己熟悉的朋友,则酌杯小酒,畅谈时政,无所拘束。
与退休的高级官员聊天,他们常常感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悲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方面国家对退休干部有很多不必要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并没有一套比较合理的能够充分发挥离休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机制。
由于家庭的需要,一部分退休以后的干部也都被吸纳到在家带孩子的大军来了,安于天命;然而,很大一部分退休干部只能抱怨庭院冷落“贫居闹市无人问”的痛苦。
为什么现代人会如此关注个人的职业和工作?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奋的人群。根据全球37个主要国家2022年每天平均工作时长排名,我国以9.2小时位居榜首。
然而,这个数据失真很严重,因为现实生活中,加班到996和007几乎司空见惯,很多人除了正式的工作以外,还从事各种副业。极致的“卷”让我们都成为了“社畜”,成了工作的奴隶。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个人对于自身职业的执念,那就是个人跨界异常困难。每个行业都有既定的规则和人脉网络,而获取相关经验和知识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就使得既得利益者希望对自己职业和工作保持权威,不愿轻易放手。
然而,当前社会的极度不确定性导致大量的突发性失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4月份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首次突破20%,高达20.4%。与此同时,今年将有1158万高校毕业生竞相求职,青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如果最不想躺平的人被迫要暂时躺平,如果我们突然失业,如果我们即将退休,难道我们就要成为弗兰茨·卡夫卡笔下的“爱岗敬业”的格里高尔变形的“大甲虫”吗?
除了体面的工作以外,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立身之本?我们可以拿什么来定义自己?基于家庭背景、所处的社交“圈子”、个人的宗教信仰、种族、国籍、外貌?基于自己潜意识的驱动力,比如自己的爱好、做人的准则、个人的品味、言行举止? 你的爱恨情仇、你的脆弱敏感?还是你独特的性格禀赋?
所有这些定义其实都隐含着自我和社会对于自我的偏见。而这些偏见的产生往往与我们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的极大不确定性的控制欲息息相关。
这种偏见往往把我们置身于人类历史上无数的失败和成功的历史场景中,最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力量,把我们的本真腐蚀殆尽。
我们常说“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实际上是因为对自我和他人的偏见让我们无法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
当我们不对自己有任何评价的时候,我们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众生,从而能够和各种人建立强有力的连接。这时,我们可以把关注点从“我在做什么”转移到“我当下的状态是怎样的”的意识中。
这种意识实际上是对真实自我状态的体验。我们存在于当下,它本身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过去已经消失和内化,而未来还没有到来。
很多人常常觉得自己在工作状态和在非工作状态下判若两人。
如果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能够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上,我们可以实现什么?
如果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无论是工作还是非工作状态,我们会有什么收获?
我们可以快乐地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情,并获得无尽的满足感。这时,再问问自己,我们是否还能够完全区分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这两种状态是否融为一体?
这样一种统一的状态体现了我们最真实的本我,自己在工作的时候也能够如非工作的状态那样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在不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用职位的光环来伪装自己。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次特别自在圆满的对话。当时,我在从北京飞往香港的飞机上,主动和旁边年龄相仿的女孩搭讪。不知为何我们聊到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各抒己见,相聊甚欢。后来,另一位旁边的女生也加入了讨论,我们三个女生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但是我们都不知道对方的职业以及所在的机构,也没有去询问。
其中一人聊起了国际组织特别是我所在的机构在海外的有影响力的项目,认为这些项目的项目融资模式应该进行推广,那时,我克制住了自己职业的本能,并没有向她们透露我其实就在这个机构任职。
我没有站在一个权威的视角去对她的分享做任何评判,而是一直保持着好奇心。这样做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无趣附和,我们也一直保持开诚布公的态度讨论事情本身。
很巧的是,我们原来都住得不远,后来还一起打车回住处,我们也从此一直保持着联系。这次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做一个不带任何职业标签的人,才能时刻保持谦卑、平等,才能好学不止,不带评判地与人交往,从中收获真诚的友谊。
随着时间沉淀,真诚的友谊往往发生在那些不在乎你从事何种工作,甚至对你的职业一无所知的朋友之间。想想你的闺蜜、你的铁哥们,想想哪些真正在乎你、关心你的人,他们在乎什么,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你过得好不好,是否快乐,他们和你做朋友,是因为接纳你这个人本身,认可你的本质,而不是因为你头顶的光环或背后的职业身份。
正如诸葛亮所言,“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世事炎凉,唯情可化。做一个温情的,不带任何标签的人,这样,很好。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