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黄铁军:大模型智能涌现令人兴奋,没有绝对壁垒,成败关键在生态公众号新闻2023-06-10 02:065月28日,在2023中关村论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论坛上,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黄铁军出席2023中关村论坛(主办方供图)报告显示,中国研发的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目前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而从大模型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已有14个省市/地区在开展大模型研发,其中,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处于第一梯队,数量最多的北京有38个大模型,第二位的广东有20个。实际上,在整个2023中关村论坛上,对人工智能讨论和应用都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大模型更是堪称“科技顶流”。因此,我们采访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教授,请他解读一下大模型技术和中国大模型的发展。“智能涌现”令人兴奋,AI能力开始不可预测黄铁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核心任务就是训练模型,所谓模型,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意思很明确,就是一个神经网络,而神经网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人脑就是个神经网络。“但人脑是一个很庞大的神经网络,大约有800多亿个神经元通过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进行连接,所以人脑的能力非常强。对比一下,最接近人类的猩猩,其脑部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的数量差不多是人脑的1/3,猴子是人类的1/10,而一条虫子大概有300多个神经元,但其实也可以有很多生命活动了。”黄铁军解释说。当然,目前人工智能模型的神经网络比人脑要简单很多。但是,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和算力的增加,模型的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能力也就不断随之提高,于是就有了“大模型”,即参数量巨大的神经网络,当然其智能程度就更高。“大模型之所以现在如此受关注,是因为当人工智能的参数量达到了百亿级别之后,出现了拐点或者说突变,人工智能的能力开始不可预测了,就是所谓的‘智能涌现’现象,人工智能一些没有被预期到的能力开始出现,这种不可预知让大家都很兴奋。”黄铁军表示。黄铁军接受采访(孙冰摄)至于大模型何时会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黄铁军表示,其实已经在发生了。比如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在替代人类的某些工作,尤其是不具备原创性的部分。以绘画为例,黄铁军认为,像毕加索、齐白石这种开创性的创作,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但如果只是模仿和组合之前的创作,那人工智能肯定是效率更高的。再比如像爱因斯坦、牛顿这种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人工智能也无法做到,但是如果是常规编程和做数学题,那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做得更好。但黄铁军强调,AI和人类之间并不是简单替代,而是需要合作,“比如,一个企业原来需要1000名程序员,但接入了AI大模型能力之后,可能只需要几十个就够了,通过人和AI的合作来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产生更好的效果。”而且黄铁军认为,这种影响力会很快传递到教育领域。“现在很多学生有疑问,不是先问老师,而是先问AI,因为AI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可能更全面、更丰富,然后自己根据AI给出的资料就可以学习了。这个会是非常大的冲击,未来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发挥什么作用?扮演什么角色?AI在不停学习,人自然也是要不停学习,教育肯定是会长期存在下去的,只不过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方式是什么?都需要重新思考。”黄铁军说。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一生能读完一万本书已经非常厉害了,但AI一天就能读100万本书,而全人类共有书籍约1亿部,AI再读3年左右就全读完了,那AI的能力提升速度可想而知,和人类完全不在一个尺度上。”黄铁军说。中国大模型“狂飙”,未来比拼成本和效率,竞争应用和生态聚焦到中国,黄铁军对中国在大模型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表示,大模型最终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其提供“智力”能力,输送给千行百业和千家万户。因此,人工智能进入大模型时代之后,会形成一个体系化的产业生态。简单来说,就像电力时代的电网一样,千行百业、千家万户都在用电,但并不是自己发电,而是有专门的发电厂,发电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煤电、火电、风电、核电……也有企业去生产各种各样的电器。“有了大模型就像人类学会发电了,目前可能是一种技术路径走通了,但后续一定还会有各种各样‘发电手段’不断演进迭代,不断降本增效。这意味着,就像不会有国家或企业垄断了发电一样,大模型也没有绝对壁垒和门槛,大家比拼的是成本和效率,竞争的是应用和生态。”黄铁军表示。黄铁军还表示,北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源是非常丰富和全面的,从研发到企业,从应用到生态,北京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资源要素是独一无二和领先的。但也有一些现象需要格外关注。大模型火了之后,还是出现了一哄而上、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现象。“数据就是这些数据,算力也就这么多,如果大家都去训练模型,一定很多工作是重复的,这其实也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也不利于大模型生态的发展。”黄铁军说。“如果类比PC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底层平台很有可能不会超过三个。就像移动互联网初期也曾有很多操作系统,但最后只剩下的iOS和安卓。很多企业想要成为第三个,投入巨大但最终都铩羽而归。”黄铁军说。黄铁军认为,中国甚至全世界大模型的运营体系都会是屈指可数的,虽然还不能预判是几个,但肯定不可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根本没有市场可能性。“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不是运营平台,而是做应用。类似于苹果生态和安卓生态,会生发出很多应用。”他说。因此,黄铁军建议,一方面要依靠“市场的手”,让市场的“大浪淘沙”发挥主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手”予以引导和调节,推动、鼓励和统筹产学研进行合作,共建大模型的产业生态。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