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潜入”北京十一学校,被李希贵的改革震撼了

我,“潜入”北京十一学校,被李希贵的改革震撼了

公众号新闻

 看点    作为中国教育基础的改革先锋,北京十一中学的名字在教育圈十分响亮。但在仰望它耀眼成绩的同时,也有不少教育人提出了更长远的问题:十一学校的经验可以复制吗?我们如何让更多学校像十一学校这样脱胎换骨?不少校长亲自前去取经,在近距离考察中,他们都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校长会 (ID: xiaozhangclub)


文丨朱丽   编辑 | 乔伊   编版丨May


“教育就是一个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所以在我们的校园里,迷恋着孩子们成长,我们要把学校变成一个孩子们向往的新学校。”李希贵卸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3年有余,这所走在改革前沿的学校依然是全国中小学校的标杆。


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在数十年的校长生涯中,李希贵一直进行着“重新定义学校”的教育改革。


执掌十一学校12年,他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取消行政班,开启选课走班的新模式;尽量让教学资源和教学场所靠近学生,让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将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


李希贵校长 图源:网络


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成效后,教育部向全国推荐十一学校教改经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于李希贵的教改成果津津乐道,仰慕者、学习者、追随者不计其数。但对于这所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外界鲜有人熟知。


有一群人,“潜伏”十一学校多年,记录并见证了一场看似静悄悄,实则惊心动魄的教育实验。他们中有媒体记者、学校发展顾问,还有多位追随李希贵的名校长。他们既是见证者,又是“粉丝”“外脑”和宣传员。


一部纪录片,

记录学生“真实生长”


2022年2月,一部名为《真实生长》的纪录片在腾讯视频上线。纪录片的镜头聚焦于十一学校三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95后少年,将他们寻找内驱力的成长故事真实地呈现于大众眼前。


纪录片播出后,网友们讨论最多的一句是:这样的教育离我们有多远?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是内容之一。同年8月,十一学校时任校长李希贵牵头,决定开展教学形式变革,以“选课走班”代替传统的班级制度,同时推出导师制、选修课等新举措。


2011年,十一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办学体制和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


一所中学取消了行政班级,取消了班主任,撤掉了讲台,实施分层教学、走班上课;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表;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样的教学变革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讨论沸沸扬扬。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十一学校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一年,媒体人粟国祥跟着记者团走进十一学校,以拍纪录片的方式进行长期跟踪、记录。粟国祥从十一学校高一新生中选出三名学生跟踪拍摄,看着他们从高一到上大学,再到出国读研及就业。


2022年,粟国祥和导演张琳共同做成了纪录片《真实生长》。纪录片中,


周子其通过辩论,与老师讨论文理分科对于学生发展的利弊;


怀揣乐队梦想的“文艺女生”陈楚乔,在课堂上分享对摇滚歌曲的个人分析和看法;

而从外地考来的“乖乖女”李文婷则在经历了“没人管”的不适后,也充分适应了这样的教育方式,成绩有了很大提升……

三位主人公在首映现场


三名学生的高中生活,正是“十一教育模式”的体现——自由、开放、成长。很多网友看过后纷纷羡慕,要是自己也能在这样的学校中长大多好!


李希贵说:“我的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只有一切为了学生,才经得住所有的追问……”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开放校园,作为媒体人的粟国祥能够“潜入”十一学校长达10年,记录这群素质教育实验下的孩子真实的成长经历。


尽管纪录片反映的不是十一学校教改的全貌,但是从中可以看到年轻一代的孩子在想什么,日常怎么生活,面临怎样的困境,以及他们内心的期待和彷徨是什么。而作为学校教育,永远值得去关注他们,成就他们


而粟国祥认为,“十一教育模式”虽然还不是一个成熟完善的模式,也无法批量复制,但在“双减”政策之下,可以给家长们提供诸多参考样本。


理想中的学校,

亦代表未来教育的方向


2007年10月,李希贵出任十一学校校长,从前任校长李金初手中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李希贵说。


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究竟什么样?


“这是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李斌数次走进十一学校,去发现、挖掘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看到的是以下种种情形——


十一学校创造学生对自己负责任的教育机制把大量选择的机会还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规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从2011年开始,高中部开始选课走班(初中部则推迟一年),学生每学期都得基于各自的现实与理想安排每天的课程表。而每天下午4点20分后的那一个多小时,则属于全体学生的自由时间,这使得社团活动变得前所未有的火爆。


十一学校看起来像一家“教育大超市”它的主要产品是课程,学生各取所需:4174名学生形成了1430个教学班,每人一张与众不同的课表;全校265门学科课程,只有17门属于必选;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门职业考察课程和272个社团。这些枯燥的数字对应的是“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通俗地说,是努力实施面向每个个体的教育


学校设立了众多奖项,鼓励的是学生与众不同、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领袖气质与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敢想敢干受到校长的嘉奖,他从每年的稿费中拿出一万元,设立了“校长奖学金”。获奖者中有一个叫“学生内阁”的组织,俨然成了校园民主的代言人,它对学生军训改革、食堂等方面的建议,很多都被采纳。


备受诟病的校服向来被视为抹杀个性的教育的象征,十一学校在2013年9月改变了它的形象,推出50款新校服,分为休闲装、运动装和制服三大类,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网上引来一片尖叫。


在十一学校,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都会退居一旁,把空间和机会让出来。即便是接待美国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夫妇,校长也只是在迎接与送别时体现他的存在,致辞、陪同、赠送礼品之类的任务都交给了学生……


作为资深教育媒体人,李斌一直在寻找学校的故事。“与其说我在寻找学校的故事,不如说是在努力发现理想学校的特质。”幸运的是,十一学校的改革实验,满足了其对理想学校的期待。


李斌曾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十一学校被教育部公布教改成果后,开始密集追踪报道该校的改革内幕,同李希贵对话,访谈多位教师、学生,去呈现这所学校的改革面貌。十一学校的大门也向其完全敞开,“可以随时走进校园,去观察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向任何一位师生提出问题。”


8年间,多篇报道见诸报端,李斌很快便从媒体人变成了十一学校的“粉丝”及“宣传员”。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公众号


李斌称,从2014年报道十一学校开始,他通过观察一所学校的变革之路,重拾了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信心,也因此看到了一所学校蕴藏的影响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力量。


这种认知并非夸大。


十一学校声名鹊起后,全国各地的慕名者纷沓而来,参观学习。“这是理想中的学校,代表着未来教育的方向。”2014年,黄冈市教育局局长王建学结束在十一学校的参观学习,见识了这所与众不同的中学后这样评价。


然而,这样的教改成果背后,却是一次次的艰难打磨、不断迭代。


循序渐进,

从“教”到“学”的整体探索


沈祖芸曾在北京十一学校初二年级办公室看到一面特别的墙。纵轴是所有学生,横轴是所有科目老师。每天,老师们都会把当天鼓励过的学生填写上去,老师们彼此都会看到哪些学生还没有被关注到。这一周,老师就会想方设法让这些学生被鼓励、被看见。


这张表下,有一个“三句话工作法”,即老师鼓励学生的三个句式:第一句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第二句是关注学业是否进步,第三句是关注他/她的生活、同伴关系、家庭等。


“如果每位老师天天这么做,孩子能不好吗?家长能不尊敬吗?师生关系一旦做好了,它强相关于一个孩子的成功。”沈祖芸感慨。


有了这样的细微关注,就形成了后来十一学校著名的“4000个孩子有4000张课表”


图源:网络

沈祖芸作为十一学校的战略咨询顾问,从2014年起开始近距离观察,走进这所学校变革的现场,并与李贵长等众多变革当事人共同策划和深度参与。在沈祖芸看来,十一学校走向课堂变革的路,最初是用组织变革来驱动学校的整体变革。


2007年,学校花了较长时间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确立起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愿景使命,也就是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大家要共同走向哪里,哪些是“不为”,舍去“不为”,让“有为”确立起来。


“这个讨论和研究的过程非常漫长,但对于一个启动变革的组织来说却相当重要。”沈祖芸说,《行动纲要》形成文本 ,并成为老师们的基本遵循后,十一学校开始“动结构”:打破科层制,走向扁平化;年级管理采取分布式领导;双向选聘,切割权力链,形成安全的制衡;再到打破行政班,实现选课走班等。



类似企业组织变革的“打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显著变化: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开始增长。


随后,十一学校的变革进入第二阶段——以课程为驱动杠杆,带动组织更加完善,并让课堂变革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全校老师利用寒暑假的集中封闭和日常的学科教研,共同展开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研发,确保学生在进行选课走班的时候可以作出自主选择,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课程体系形成后,需要更加完善的组织结构来保障。


这个时候,作为每一个支持部门的支持人员开始寻找内部“客户”,并通过主动服务把资源更好地流向一线的需求;他们进行组织诊断、教学诊断,通过定期“体检”,知道自己目前处在什么方位,离目标有多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


这样一来,校园的生态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在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展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得到落实。



2014年,十一学校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别人眼里是一件极其鼓舞人心的事,但对于十一学校的100多位骨干教师,“顶峰不是休息”,他们开启了新的课题探索——如何才能进一步满足每一个学生不断生长的个性化需求。


答案是迈向课堂。课堂才是每一天、每一个学生需求最大的地方。


李希贵认为,学校之前的治理结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变革、课程体系完善,相当于育人模式框架“冰山上”可见的部分,而“冰山下”隐藏的宝藏——课堂,才是接下来的关键探索。


撬动课堂改革的杠杆在哪里?


2015年5月,北京十一学校一行走进纽约三所顶尖公办高中之一的布朗克斯高中取经。交流中他们得知,那里每一位教师都有非常清晰的专业成长目标,基于纽约州“教学标准”的指引——横轴分成四个效能等级,即高效能、有效率、待改进、无效率,纵轴则是教学计划、课堂环境、课堂教学和专业职责四个维度。纵横交织出来的,就是不同维度反映效能差异的行为表现描述。


所谓“教学标准”,就是将卓越教师、优秀教师、合格教师和不达标教师的课堂行为表现描述得非常具体、清晰,使每一位老师可以有所对照地选择自己要实现怎样的发展目标,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平。


李希贵看到了这种框架的可行性,既不让老师们按照一个标准做,同时又非常清楚达到什么程度自己可以表现得更好。这让十一学校找到了从“教”到“学”整体探索的突破口。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公众号


回到学校,李希贵召集时任课程研究院院长王春易、时任教育家书院院长赵继红,还有“外脑”沈祖芸,共同研究如何参考“纽约标准”来形成十一学校的应用。


李希贵要求,用最简洁的、人人都能记得住的听评课观测点,通过指向非常明确的描述,让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清楚,课堂应该追求什么。


2016年年底,“基于标准的学习”成为十一学校的新战略重点。

2017年,学校明确提出从教走向学,并鼓励老师们要统一目标,而不是统一路径。

2018年,梳理出从教到学的主线,设计学习任务,启动自我系统;开发工具、脚手架支持学生学习的过程;丰富评估方式,培养具有自我评估能力的学生。


2019年,进一步激励老师们的创造力,同时在学习任务设计和工具、脚手架层面进行突破,收割了大量来自教师一线的智慧成果。


此后,十一学校持续优化与改进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并延续至今。


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所有教师,连沈祖芸也一同被卷入到了学校变革的暗流中,一轮接一轮,一届连一届,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变革的新图景慢慢铺展。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公众号


“教学变革的过程,切忌急躁,切忌急功近利,要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空间,他们才会慢慢思考、慢慢生长。”沈祖芸同样以“局外人”的视角见证了十一学校的前沿探索,也领略到了李希贵在改革路上的包容与气度。


如今,沈祖芸仍会在公开演讲、文章撰写中,披露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与细节。


“嫁接”十一学校,

追随者的教育寻变


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基础教育改革典范后,十一学校迎来不少追随者,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问题来了。十一学校的创新、改革经验能不能复制?


李希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十一学校的经验不可以复制,但是可以嫁接。可以萃取其成功因素,将之移到不同的土壤中,使其与那里的气候相适宜,从而产生具有共同文化基因而色彩缤纷的不同学校。”


深度接触十一学校的李斌,对此深以为然:“在我看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十一学校的探索成果能在多大范围得以推广、嫁接和生长。”


多位校长,甚至全国知名的校长做出了行动,成为李希贵的忠实追随者。在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近10年的采访中,记录了数位追随者的教育寻变历程(这里列举三位代表)。


 1. 汪正贵:被李希贵打动,47岁重启办学路


汪正贵到十一学校学习之前,已是全国知名校长,任职安徽省马鞍山二中——这是安徽第一所示范性高中,曾以骄人的办学成绩被誉为“江南城市教育一枝花”。


汪正贵校长


外界对汪正贵的评价颇高:为人谦和、大胆有为、有想法又有办法。然而,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校长,在47岁后选择了另一种人生——研究十一学校的改革经验,重启办学之路。


起因就是李希贵的几句话打动了他。“为了和李希贵这样有情怀的人一起做教育,我都没有细想,就来北京做‘北漂’了。”2015年11月,汪正贵来到十一学校,一是各处看看,参加活动,听会;二是了解文件资料,熟悉十一运作模式;三是读书,李希贵送了他17本书。


李希贵曾说:“看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看他们的精神状态,看他们的学习生活,看他对学校的感受如何……”


在十一学校泡了大半年后,汪正贵发出了这样的感悟,“校园生活自主、自由、丰富、开放,说明这所学校真的是学生的学校。”


他还自责:“我过去当校长时,还不算是真正以学生为本,有时可能只是借学生的名义,只是说一说,遇难困难、冲突、矛盾就退缩了。”


学校如何才能成为学生的学校?


汪正贵说,需要把学校交出来,交给学生。“当他们成为学校的主人时,他们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让汪正贵感受较深的,还有十一学校的教师管理:尽一切可能,给老师以课堂教学的自由与自主。这样老师才会真实并有创造性,才会有责任心与成就感。“学校还给老师调动与支配资源的权力,将资源放在离一线最近的地方,很好地运用了需求管理的机制。”


很多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就是需求感的丧失。为此,十一学校在教师职称制度之外,设置校内教师职级制,分教学和学术两个发展方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大的平台与期望,也给予更多的挑战与激励。


“十一学校有个教育家书院,为不同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不同的服务,培养课堂里的教育家。”汪正贵认为,这个做法很值得借鉴。


学校变革,最重要的机制是治理结构。汪正贵看到,十一学校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从根本上保障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价值观的实现。从行政权力走向师生权利,这是学校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革。


在与李希贵近距离接触后,汪正贵对十一学校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读懂了十一学校”,并为李希贵的改革智慧深深折服……


2017年,青岛中学作为十一学校的联盟校成立,汪正贵担任执行校长一职。创校之初,其文化、管理理念与十一学校一脉相承,比如:视学生成长为第一利益;采用充分的扁平化管理;实施“双向聘任”的机制等。


汪正贵校长在青岛中学举办的新老师欢迎仪式


在这所年轻的中学,汪正贵开启了自己校长生涯中又一段全新的教育里程。


2. 王海霞:抛掉所有光环,“北上学艺”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王海霞,一直热衷于新学校的研究。2012年,她离开河北邯郸一所名校,来到十一学校这个被她视为可以实现教育梦想的地方,自称“北上学艺”。


王海霞校长


在十一学校“闭关修炼”了1000多天,学习笔记写了好几大本之后,王海霞觉得心里发慌,她为接触到一种先进的教育而激动,同时又为自己以往没有给学生提供好的教育而内疚:“对比十一学校,我发现过去当校长离学生还是太远。”


此前,王海霞曾经做过河北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她用自己的管理智慧,让这所薄弱学校在短短两年半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典型。后来,王海霞又被调入当地的汉光中学任校长,在她的带领下,这所学校也在两年内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到十一学校“学艺”后,她对人生、对教育有了系统的反思,也有了重新发现。


她发现十一学校的老师都很投入地工作,处处可见老师忙碌的身影。“几乎每一个人都憋着一股劲,超越!超越!因为他们有目标,有奔头。那种令人惊异的热情,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希望,对自己信仰的执着是很少见的,让我由衷地感佩。”王海霞坦言。


教师身上投射出来的气场,源于学校营造的一种文化——《十一学校行动纲领》中提倡的“追求卓越,反对平庸,拒绝低劣”。


在十一学校学习的那段时间,从组织结构到课程设置,从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到严谨有序的行政管理,让王海霞感到好像回到了教育的根本。


另一个细节让王海霞备受触动:她参加十一学校初中学生的毕业典礼时,看到很多学生抢着跟校长合影,遇到个头矮点的学生,李希贵就会半蹲着身子跟学生合影。一开始不解,后来,王海霞明白了李校长的用心——每个学生都很重要。


“在这里,我触摸到了真正的教育,发现了真实的教师、真实的学生。”王海霞说。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最终,王海霞打了一份筹建十一学校分校的申请报告,交到了李希贵手中。


2016年,作为北京十一学校分校的龙樾实验中学落地海淀北部新区,王海霞担纲校长,亲自参与了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作为一所分校,如何处理优势继承和个性发展,在固本溯源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嫁接?


王海霞认为,最重要的是机制和文化。在传承十一学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需而变,建立校本化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定位于一所“未来学校”:开放、打破围墙的学习空间,根据专业特点个性设计的学科教室,每条走廊、每间教室各不相同、各具风貌,与周边社区产生联系构建一个开放学习场域……


“这是一群十一人,带着十一的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他们执着于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一所教育学行动研究院,一所学生喜爱的未来小镇。”王海霞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王海霞的执着与转型,让李建平得出一个结论:“任何教育变革都是从教育内部开始的,都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的改变。校长转型,学校才能转型。”


学校转型的路径在哪?李建平认为,无论是抓治理结构、组织变革,还是抓课程改革、调动教师积极性,都离不开“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成长服务”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3. 崔京勇:“嫁接”十一,不做复制品


2010年,山东省首批齐鲁名校长100多人一行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考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崔京勇便是其中之一。他显得异常激动,“进入十一,立刻感觉到激荡的脉搏。这里有我应该走的路,我终于发现了。”


没多久,崔京勇就有了一个到十一学校分校工作的机会。年过半百的他,作出了一个重大抉择:举家进京。


刚到十一学校,崔京勇用“震撼”一词来形容自己的观感。然而,时间越久,他却发现自己从教30年来做的几乎全是小儿科,而且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事。


那段日子,崔京勇处处参悟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也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当过18年校长,先后将三所学校从低谷中带出来,在学校管理方面体会深刻,尤其注重机制和文化建设。然而,对比十一学校的做法,“还是有一定差异。”


例如:他发现十一学校将活动提升到了课程层面,而且注重节奏。每一项活动目标明确,指向学业,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而一般学校做得相对零散,只是为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崔京勇进行了自我反思,同时胸中也有一股力量在涌动。机会来了。


“我们去接管一所学校吧!”李希贵的一个电话打来,让崔京勇兴奋不已。2016年7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宣布十一学校托管北京太平路中学,学校更名为北京十一实验中学,崔京勇被聘为执行校长。


崔京勇校长


嫁接,而不是简单的复制。


在崔京勇眼里,从十一学校嫁接过来的课改和教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而是更高层次的一种融通:打通课程、打通时间,打通理念……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将师生的学习、休闲、交往、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一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为此,学校进行了改造食堂大门、增加公共空间、选课走班制、建设学科教室、创办小剧场等全新布局。“有的地方连门都不要了。”


为何要“打通”?崔京勇认为,学生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学习,狭小的空间会感到压抑;而打通“限制”,可以让学生行动自由,心灵也自由了许多。


“过去我们从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学校里处处是门,门门上锁,为了方便管理,还有许多规定,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崔京勇观察到,打通之后,走到哪里都感觉特别敞亮。“打通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才有希望。”


图源:北京十一学校官网


打开空间的禁锢、心灵的封闭,需要的是校长的魄力。


而“打通”的结果,最终是对人的改变。“老师们受到新的理念影响,心慢慢打开,惯常的思想被打破,固有的模式被改变,许多习惯的做法也悄悄改变,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新的做法慢慢被接受。”崔京勇看到,新的学校面貌出现了。


实现这种转变,仅用了100天。


十一学校的改革无疑有着自己独特的成功,而成功往往不可复制。关于一所分校的发展,崔京勇有着清晰的目标定位:不要成为复制品,始于十一,而不止于十一。


对于这些怀揣教育理想的追随者而言,这些探索只是刚刚起步,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点点微澜。未来道阻且长,探索“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或许才是终极目标。

参考资料:

1. 漫长路如何独自前往?纪录片《真实生长》里的“教育突围”  南方周末

2. 从中国最好的中学出发,他们的人生十年经历了什么?看天下实验室

3. 沈祖芸:“从教到学”整体探索——冰山下的攻坚 | 头条  新校长传媒

4. 《改变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学校变革启示录》 李斌 著

5. 《嫁接十一学校——六位教育者的寻变之旅》 李建平 著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太震撼了!今天这个视频全港疯传!28岁河北男子回乡狂虐老妈200天,前后对比照曝光后太震撼了……花儿开在春天里环游世界一圈,被全球通胀的物价震撼了……太震撼了!周六晚上,流星照亮了整个昆士兰的夜空(多图+视频)#Accelerationism时隔20年再度执导时代剧,“电影天皇”北野武在戛纳回归28岁河北男子回乡狂虐老妈200天,前后对比照曝光后太震撼了…“入职体检都查出过什么??”这些结果过于震撼了哈哈哈无题4米长卷《九龙图》,国家一级美术师亲绘,太震撼了!多少孩子的梦想,从一台天文望远镜开始!太震撼了,像是在家建了座天文馆!辞掉工作,河北小伙回乡狂虐老妈200天,前后对比照曝光后太震撼了“我可是个女孩子啊”北京某学校被曝校园霸凌者怒怼正义同学?后续气疯无数人你见过银河吗?新西兰山中竟有如此精致,太震撼了!他,38岁,震撼了大半个世界!北京市十一学校国际部:“橄榄球就是生命!”高铁穿越绿皮车,画面太震撼了!日本男摄影师“潜入”150个女孩的家,拍下她们最“乱”的一面!网友:我的房间更乱……北京市十一学校、宁波赫威斯肯特拿下冠军!22-23CSAAFL圆满落幕!跑步看教堂刚刚,NYU、哥大同时举办最大规模毕业典礼!排面直接拉满,太震撼了豆瓣 8.1,这本书太震撼了,一定要推荐!重庆解密60张内部照片,震撼了全世界!100年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这组从未获奖的老照片,震撼了所有人…太震撼了!256张名家插画,40张历史图谱,讲透你从未见过的全新三国!道人笔记(六十三)母亲病重辗转奔波,为父工作修法勾招美国传奇校长来中国第4年,吸引一大批顺义、魔都妈妈“逃离”北上也要来这所学校读书!环游世界一圈,被全球通胀的物价震撼了…第一次本震撼了。北京线下丨鼎石、十一学校、UWC毕业生分享,最难申请季如何拿下英美名校?一学校,发现5人阳性!多家机构宣布“除名”北京长峰医院辞掉工作,河北小伙回乡狂虐老妈200天,前后对比照曝光后太震撼了…菜价雪崩!华人超市菜价太震撼了!剁椒鱼头$4,螺蛳粉$2,降价力度空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