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ID:hardcorereadingclub)5年前,索尼出品的《蜘蛛侠:平行宇宙》依靠其紧跟时代潮流的华丽画风和剪辑风格、新奇的人物设定,令人直呼过瘾,甚至被一众粉丝奉为“系列最佳”。续作《蜘蛛侠:纵横宇宙》上映之后,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口碑双丰收。
近些年,每一次“蜘蛛侠”的影视化,都会引来关注与欢呼。托比·马奎尔第一个真人版诞生至今,先后有安德鲁·加菲尔德、汤姆·赫兰德等先后诠释过他。而动画版的平行宇宙将黑人迈尔斯·莫拉莱斯作为“小黑蛛”呈现,不仅没有引来争议,而且成为了能够用过硬质量击碎“政治正确”的优秀作品。
动画版平行宇宙的设定,也让去年真人版《蜘蛛侠:英雄无归》中“三蛛同框”成为了经典画面。
从平民英雄、邻家少年的风格确立之初,“蜘蛛侠”就成为了最平易近人的一个超级英雄。他和普通少年一样有着日常的烦恼,但也用过人的智力和体能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蜘蛛侠”这一形象风靡全球60年之后依然引领着流行文化的话题方向。在狂欢之下,也有不少人在思考这个“旧瓶”中装的是否依然是几十年前的古老故事和价值观?2023年,人们期待着什么样的超级英雄电影?超级英雄电影,我们看腻了吗?
从“蜘蛛侠”的诞生,到最新的“平行宇宙”系列热潮,我们希望对这个问题一探究竟。
当200多位“蜘蛛侠”出现在同一个世界,会发生什么?
《蜘蛛侠:纵横宇宙》给出了答案。近日,这部《蜘蛛侠》IP的最新作上映,“蜘蛛侠”这一熟悉的超级英雄形象再次回归大银幕。这一位被粉丝们亲切地叫做“小虫”的超级英雄,常年盘踞在漫威角色人气榜前列。靠着漫画、真人系列电影,以及包括安德鲁·加菲尔德等三位演员的演绎,“蜘蛛侠”这一形象早已在流行文化中深入人心,连同那些经典画面一起成为了一代代人的共同记忆。珠玉在前,《蜘蛛侠:纵横宇宙》承担的期待自然而然地变多了。作为“蜘蛛侠宇宙系列”的第二部动画电影,它承接了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的故事,将继续探索这一超级英雄形象的边界与求变。女性、亚裔、朋克蜘蛛侠等相继出现。这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当今的舆论场,抛开其酷炫华丽的画风、音乐,这部《蜘蛛侠》的内核是否在真正拥抱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是只流于表面的身份政治探索?提起美国超级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DC的超人,或者是漫威的钢铁侠、美国队长。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大多实力强悍,招式酷炫。同时,悲惨跌宕的身世经历又为角色增添了更多的厚度与魅力。但纵观“蜘蛛侠”这一角色,他似乎与这些设定都不太沾边。一开始,“蜘蛛侠”并非被作为主角来考量的。1962年8月,他首次出现于漫画杂志《惊奇幻想》(Amazing Fantasy)中。后因受漫迷们欢迎,于是出现了以他为主角的首部“蜘蛛侠”漫画——《惊奇蜘蛛侠》。上世纪60年代,主流的超级英雄漫画仍在塑造强大、高尚且复杂的人物,他们高不可攀,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云泥之别。这时,斯坦·李却想创作一个生活化的、有着普通人生活与烦恼的英雄。“我自己比较喜欢有血有肉、有性格缺陷的超级英雄形象,如果只是会在天上飞来飞去拯救全世界,那就太悲惨了。”
接受采访时,斯坦·李也多次坦言,在他创作的漫画角色中,自己最喜欢蜘蛛侠。他把彼得·帕克视为孩子。“他是个孩子,我不宠他,宠谁呢?”
斯坦·李的宠爱,让彼得·帕克成为了漫威漫画中的宠儿。《蜘蛛侠》IP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对这一独特的超级英雄形象的塑造。他是美国漫画中的首个青少年超级英雄。在“蜘蛛侠”之前,超级英雄几乎全以成人身份出现。他们深陷于成人世界的争斗与阴谋中,整日与恶势力拔河。在这些故事里,青少年最多以英雄助手的身份参与到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中,如绿叶衬托红花。而从《惊奇蜘蛛侠》开始,彼得·帕克便开始以主角身份进行自己的英雄故事。抛却了苦大仇深、拯救地球以及宇宙的传统英雄叙事后,斯坦·李打造了一个高中生、话痨、Geek(极客)形象的平民英雄角色。彼得·帕克虽然有超能力,但并没有超人、雷神那么逆天,也没有钢铁侠那样的“钞能力”,就连发射蛛丝的装置都是彼得自己制作的。单论科学才能和灵活的头脑,彼得·帕克绝对称得上是最有Geek精神的超级英雄。虽然披着超级英雄的外皮,但《蜘蛛侠》系列的内核一直都是美式青春故事,也因此显得更为平易近人。在打怪之外,彼得·帕克的日常和大多数美国高中生没什么差别,校园生活里的打闹、恋爱以及青春期中的家庭矛盾。“彼得还在经历青春期,年轻人会与他产生共鸣。他要谈恋爱、要拯救世界,还要做功课。”
从平行宇宙到纵横宇宙,
诞生至今,《蜘蛛侠》IP已经走过了60年,人气依旧居高不下。2011年,知名影视与游戏网站IGN将100位漫画英雄进行人气排名,“蜘蛛侠”彼得·帕克位列第三。去年,IGN还将漫威宇宙中的25位超级英雄进行人气排名,“蜘蛛侠”位于第四名,仅次于美国队长、钢铁侠与雷神。高人气之下,“蜘蛛侠”系列每出新作,都会成为影视话题中心。对于创作者而言,在它不变的内核下,如何做好“旧壶装新酒”,成为了最新作《蜘蛛侠:纵横宇宙》需要应对的命题。讨论《纵横宇宙》,需要先把视线拉回到前作《蜘蛛侠:平行宇宙》。索尼打造了一位新的蜘蛛侠,“小黑蛛”迈尔斯·莫拉莱斯。虽然与彼得·帕克的出身不同,但他同样在过着普通的美国高中生生活,直面家庭、恋爱与升学烦恼,需要面对英雄与学生、孩子三重身份带来的麻烦与矛盾。《平行宇宙》的突破,除了酷炫、多变的美术风格外,还在电影里引入了近年来流行的“平行宇宙”概念,让6位来自不同宇宙的、形象各异的蜘蛛侠出现在同一条世界线上。他们之中,有女蜘蛛侠、暗影蜘蛛侠、“蜘猪侠”等奇特等存在。这一举动,放在整个超级英雄界都是炸裂的。即便是前些年,漫威在电影中打造的漫威宇宙让观众大呼过瘾,提高了兴奋阈值,但平行宇宙的设定依然是新鲜有趣的噱头,不同时空交织的故事仍有着很大的吸引力。5年前上映后,《平行宇宙》曾收获了大量好评,知名电影网站IMDb评分8.4,全球近4亿美元的票房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蜘蛛侠》系列漫画 / Erik Mclean on Unsplash到了续作《纵横宇宙》,索尼玩得更疯了。前作中的6位蜘蛛侠还不够看,主创们直接让每一个平行宇宙中的200多位蜘蛛侠同时现身银幕,开启了一场跑酷式的蜘蛛侠大乱斗。其中,猫猫蜘蛛侠、恐龙蜘蛛侠,甚至还有最潮的元宇宙蜘蛛侠,都在大声向银幕前的观众昭告:谁说蜘蛛侠一定得是人了?斯坦·李对于蜘蛛侠的这句阐释,在《纵横宇宙》中得到了跳脱又大胆的实现。
喜欢在电影中加入“彩蛋”的漫威和索尼,这一次也不例外,依旧在《纵横宇宙》里玩了把情怀。延续真人版电影《蜘蛛侠:英雄无归》里三代蜘蛛侠同框的情怀杀,《纵横宇宙》里仍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三蛛同框”。当托比·马奎尔、安德鲁·加菲尔德与汤姆·赫兰德饰演的彼得·帕克先后在“织网事件”中出现时,粉丝们估计都会会心一笑,瞬间get到了主创们隐藏的心思。除去这一粉丝向的“糖衣炮弹”外,事实上,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纵横宇宙》仍有不少值得玩味之处。不得不说,好莱坞太擅长讨好观众了。隔壁的迪士尼在《小美人鱼》里冒着风险选择了黑人演员,将其放入了一个探讨灵魂问题的白人基督教文化故事里,被诟病为过度政治正确。《平行宇宙》与《纵横宇宙》也有类似的做法。作为彼得·帕克的“接班人”,非裔拉丁混血的迈尔斯来自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少数族裔家庭。无疑,他属于漫威漫画世界中的又一位少数派英雄,但电影并未展现他的个体身份政治困境,也并未在种族文化、命运上多有着笔。一切都只像是一个符号般套在了迈尔斯身上。除了“小黑蛛”迈尔斯,片中的女蜘蛛侠格温、无政府主义朋克蜘蛛侠,印度亚裔蜘蛛侠等,无一不是好莱坞在身份政治议题下所创作出的产物。他们的形象指涉不同方面,大多却也沦为了背景板,走马观花地展示着一些俏皮的梗与政治意味浓重的玩笑话。一切似乎点到即止。如果说是否在政治正确上讨好观众这点是见仁见智,那么如何继续在超英电影框架上寻求突破,则是不争的命题。即便拿下了IMDb9.1的高分,以及全球范围内的高票房,部分观众对《纵横宇宙》仍存有批评。除去比前作更华丽、更多尝试的画面外,故事的核心仍落入到了超级英雄电影的窠臼,即宿命论。在电车难题前,蜘蛛侠选择抗争命运,本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回光返照,却在传统英雄叙事的套路中削弱了力度。加上影片中不断出现的美式说教与鸡汤,让近几年饱受批评的超级英雄电影模式更添了一些乏味与空洞。4年前,知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曾被问及如何看待漫威式的超级英雄电影。他用了一个比喻,将它们比作“主题公园”,剑指其重复、空洞与无聊的问题。随后,马丁又在《纽约时报》上解释,什么是电影,至少是他看来的真正的电影:“电影是关于启示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启示。它是一种艺术形式。”
这一问题,是悬在超级英雄电影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纵横宇宙》也不例外。当电影里的宿命论、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美式青春故事不再新鲜,甚至变得乏味、陈旧时,“蜘蛛侠”系列能否继续让观众满意,则是一个问题。
你最喜欢哪一个蜘蛛侠呢?
1.马丁·斯科塞斯:《我为什么说漫威电影不是“电影”》2.澎湃新闻《专访“漫威之父”斯坦•李:最爱蜘蛛侠》本文转载自新周刊旗下公众号“硬核读书会”,在阅读中关注全球思想,测量时代体温。公众号:硬核读书会(ID:hardcorereading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