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破7,跟你有毛线关系啊!
人民币破7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网友私信问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很简单:跟你有毛线关系
实际上,"7.0关口"在实际意义上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任何所谓的"整数关口"都只是短期内的心理预期。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关口被打破时,是因为大家把它看得很重要,所以一旦突破,就会引发一致性的恐慌情绪,从而实现价格趋势的自我实现。
但是,当一个关键点被反复突破后,大宗交易商就不会再太在意了。就像一座城堡,它的威慑力和寄托来自于从未被攻陷的信念,但一旦被攻破,实际上也就没什么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民币破7这件事,央妈的态度非常淡定,甚至懒得拿出工具来干预,这着实让人思考。
在人民币升值的过程中,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已经多次强调,今年的货币政策方向并不是让人民币升值,而是想办法压低汇率。
顺便吐槽一下,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央妈在强力干预汇率时,有人说"这违反市场规律,央妈管得太多,应该放开",但现在央妈真的放开了,市场定价权交给了市场,结果又有人大喊"我们太惨了,央妈也不管",貌似是同一批人。
不管怎么说,不管干还是不干,总有人要说错。
而从最表面的角度来看,我们想一想,现在最需要的是让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呢?
你不能一边挥舞着外贸数据说中国经济不好,需要改善,一边又说人民币贬值不好。
对于两个相关的事情,我们不能战术性地选择性地看待对吧?
从贸易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贸易结构发生了客观变化。
以前我们的主要贸易对象主要是欧美国家,但从今年一季度的外贸数据来看,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额明显下降,而对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额却大幅增加,几乎填补了与欧美贸易的差距。
而且这些贸易中有很多是在货币互换协议的框架下完成的,我们的贸易结构正在从对西方国家的从属型贸易转变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输出型贸易。
大量美元收入的减少必然会导致人民币在银行间市场上重新评估。更低的贸易成本有助于激活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积极性。
再吐槽一下,当我们讨论西方贸易结构时,有人大喊着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高汇率会让老百姓吃亏,压制外贸出口让企业没饭吃。
但是等到我们转向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时,又有人看不起这些国家,喊着汇率贬值了,外贸不行了,我们吃亏了,对不对?
似乎这些人还是同一批,真是神奇。
我从事外汇交易和经济研究已经有14年了,说实话,我真不知道如何用"汇率绝对值"来证明国内经济好坏。
比如说,如果汇率下降是因为国内经济衰退,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找不到什么必然的逻辑关联。
拿日本举例,日本经济弱吗?
我想大家都不会这么认为,虽然日本不景气,但它仍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但是如果用"人民币汇率绝对值"来解释的话,难道日本现在不是已经赤地千里、生活无着吗?
实际上,如果要判断汇率是强势还是弱势,应该看比较性,因为汇率本身就是相对的。
比如,2019年到2022年,人民币破7贬值,而美元指数维持在约102点左右。
而2022年到2023年期间,美元指数已经强势冲击到了114.7的高位,但人民币仍然保持在7的水平上。
从人民币的走势幅度我们可以观察到,现在的人民币并不是太弱,而是太强了。
如果汇率继续保持这样的高水平,对外贸压力将会变得巨大。
那么为什么人民币保持如此强势呢?
有时候我们需要反思,但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质疑而没有实质性的逻辑关联,那就有点欺负人了。
来说说最近经常被用来恐吓读者的一些数据吧。
首先是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突破20%的数据。
嗯,20%确实很高,也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困难的一个证据,经常被拿来说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不招工。
但我们需要看看数据,首先你得知道这个数据是指什么?
我敢打赌,你家孩子16岁就已经大学毕业了吗?
实际上,16至24岁年龄段的毕业生中,大学和大专生只占不到24%,而76%是高中辍学者。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年龄段是22至26岁,他们的失业率是4.32%,是连续五年来的最低水平。
又是一种战术性不考证。
再来说说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0.4至48.8,跌破荣枯线,有人说中国消费不行了?
欺负人也要有个限度,也要看看对象,用来欺负那些对专业知识不太了解的粉丝真没意思。
什么是制造业PMI呢?
还是那句话,你要分析一个数据,首先要知道这个数据代表什么。
"中国PMI"只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了"中采PMI"和"财新PMI"两个指数。
这两个指数都属于制造业PMI,但中采PMI的数据涵盖了重工业和基础建材,反映的是基建投资和大型工程需求。
而财新PMI的数据涵盖了轻工业和民生消费工业,反映的是消费需求和出口。
借用申万宏源研究所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采PMI指数回落至48.8的同时,财新PMI指数却上升了1.4,达到50.9。
实际上,只要稍微了解一点PMI构成,就能从数据中看出目前的情况是国有大型基建投资退潮,而国内消费和外贸却在复苏。
用中采PMI的数据来证明国内内需不行,这是一种战术性的不考证。
再来说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四个月下降,与美国的CPI相比看起来很弱,消费和投资似乎遇冷了?
嗨,又是老生常谈了。
欺负人啊!还是战略性不考证……
只是单纯地拿中国的CPI与美国的CPI对比,并假装它们是同一性质的指标,没有告诉你中美两国的CPI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那么中国的CPI包括了哪些内容呢?
食品占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14%、房屋租住价格占13%、交通通信占10%、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10%、衣着占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占6%、烟酒及用品占4%。
而美国的CPI呢?
房地产交易价格占44.38%、交通运输占16.7%、食品占14.4%、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占8%、教育与通信占5.8%、娱乐占5.3%。
从CPI的构成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的CPI主要反映的是食品、租房、交通、文化、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指标。
而美国的CPI第一大项是房地产价格占比44.8%(注意是交易价格,不是租房价格),其次是交通运输,食品和医疗占比较低。
中国的CPI是反映底层人民生活压力的指标,而美国的CPI则更多地反映了上层富人的金融活跃程度。
越是贫困的人,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高,而越是富有的人在资本投资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高。
中国的CPI是为底层人民服务的社会指标,美国的CPI是为富人服务的金融指标。
CPI增速连续四个月下降,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正在缓解,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经济就会崩溃了吗?如果想让经济好,就得让老百姓过苦日子吗?
这样的分析是不合适的吧?
CPI的增速必须要控制下来,如果中国的CPI快速上升,那并不是消费激活,而是在剥夺底层老百姓的利益!
CPI的上升意味着底层老百姓必须将更多的收入甚至存款用于维持生计,这将使他们无法有余钱用于消费,也永远不会有机会变富。
闭着眼睛不关注CPI的构成和属性,换概念来忽悠人,这就是在欺负老实人了。
当被问及困境时,就拿出一句"中国的CPI不科学,避重就轻"来搪塞,这真的很无聊。
我再说一些可能会被骂的话。
金融研究报告是写给谁看的?
是写给真正的投资人、有钱人看的。
自媒体公众号是写给谁看的?
是写给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看的。
欺负读者没有专业知识,以欺骗的方式输出恐惧和焦虑,来赚钱,这不是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经济的问题从来不是老百姓的债务过高的问题,而是老百姓的收入太低的问题,是经过通胀稀释后真实收入多年来一直没有增长的问题!
2000年的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几乎可以买一平米的房子,现在哪个普通工人敢说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平米房子?
某些人最近说的一句"救经济先救房地产"简直是突破底线的胡言乱语,为了赚钱,不惜背弃原则。
再降低利率,再推高房价,然后刺激底层老百姓再卖身一次,最后用低利率制造的通胀再次剥夺他们的利益。
钱到底流向了谁?钱从谁的口袋里掏出来了?
刺激房地产肯定能刺激经济,但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上层人群服务的。
我们想要的经济复苏不是以牺牲贫困人群为代价的,不是用底层老百姓的辛勤劳动换取上层精英的狂欢。
我们需要经济的复苏,但是这个复苏应该是基于底层人民真实收入水平的提升,而不是通过剥夺他们最后一丝血汗钱来实现的。
我们不能让经济复苏变成一场"富人的狂欢,穷人的噩梦"。
还有一点,经济研究报告和分析应该是客观、准确的,而不是为了赚钱而以欺骗为手段。
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客观分析,而不是被战术性的不考证所迷惑。
所以,让我们一起对那些战术性不考证、欺骗读者的行为说不,让真正的专业知识和客观分析在经济领域发光发热。
让我们为底层老百姓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让经济复苏成为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的机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