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胜利难以指望:俄乌冲突不会成为苏芬战争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不希望看到俄国在这场战争中遭遇重创,所以,很多朋友期望俄乌战争出现苏芬战争式的转折,即俄国最终凭借耐力和人力优势,哪怕承受巨大的伤亡和战术劣势,但最终可以压垮对手的抵抗。1940年的苏芬战争,1.9亿人口的俄国以巨大的伤亡代价最终压垮了人口只有300万且孤立无援的芬兰,最终赢得战争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忽略了两个非常不同的现实。
第一,今天的俄罗斯民族社会风貌与1940年的苏联存在很大的不同,战争耐力谈不上强悍。不仅仅俄罗斯人口数量低于当年的苏联,而且其人口出生率远低于当年的苏联,年轻人受教育程度远高于当年的苏联,城市化程度远高于当年的苏联。
1940年的苏联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极低、生育率极高、城市化程度低下的半现代化国家,大多数人从未享受过物质生活的美好。这是斯大林大元帅深谋远虑刻意设计的结果,此种社会形态,使得苏联具备极其强大的战争动员和战争承受能力,能够默默忍耐一切苦难和牺牲,无怨无悔的盲目信任政府,从而具备无可匹敌的战争潜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大元帅先后动员了3000万苏联年轻人走向战场,驱赶每一个妇女和老人走进工厂,付出了2000万人伤亡的代价,最终以无上的耐力赢得战争。
今天的俄罗斯民族完全不同于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人,大多数俄罗斯年轻人饱尝美好的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唯命是从的纪律,更谈不上在战场上为国牺牲了。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斯大林随手能够召集1000万俄国年轻人走向战场,但今天的克里姆林宫竭尽全力却只能调集最多40万人奔赴乌克兰前线,甚至为此征收监狱刑徒,这种军事悲剧背后,乃是俄罗斯民族战争精神和社会组织的堕落。
而俄军在战场上进展缓慢,本质上是这种动员能力虚弱的体现。
第二,乌克兰人口规模至少10倍于芬兰,而且具备强大的外部财政、军备援助,这是其与芬兰当年情况完全不同的地方。
1940年的芬兰人口只有300万,军备动员潜力有限,而且当时的西方列强互相残杀,英法德意美等西方列强虽然普遍同情芬兰,却因为互相征伐而自顾不暇,德国甚至支持斯大林对芬兰的进攻,而英法则很难有余力支援芬兰,当时芬兰唯一可靠的外部支持来自邻国瑞典,但也助益有限,芬兰实际上是孤立无援的面对斯大林的进攻——这就是斯大林在外交上非常成熟的地方。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力远比今天俄罗斯强大的苏联打赢苏芬战争只是时间问题,战争的结果从来没有悬念可言。
但这一点并不适用于俄乌战争。
所以,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以看出,俄乌战争对于俄罗斯来说乃是一场非常艰难凶险的考验,在这场战争中,克里姆林宫很难避免痛苦的结局,这一点是基于现实而非幻觉。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