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DeepCool Assassin IV 评测
序言
九州风神旗下的所有风冷散热器中,其最强大的旗舰地位一直是以阿萨辛系列保持着.阿萨辛系列自2012年初代的亮相,历经多代发展迭代,到了今天已经来到了第四代.那么今天就来让我们看看这新鲜出炉的第四代九州风神旗舰Assassin IV.
产品规格
规格上,九州风神阿萨辛IV采用了偏置双塔结构,配备了7根6mm纯铜抗重力复合型热管,无外侧以及后置风扇的状态下实测体积为164mm x 147mm x 116mm,共装有53层的铝制散热鳍片,并且配有焊接铜底.塔身外观则采用了全黑化处理以及包覆式外罩设计.风扇方面则配备了一把14cm异形风扇以及一把12cm风扇.
产品解析
这代阿萨辛4外包装方面与冰立方家族采用了相同的设计风格,为牛皮纸盒外套白色封套.
附件方面包含一本说明书,一把六角和十字双头螺丝扳手,一管九州风神DM9硅脂,刮刀与清洁布,以及一个风扇安装框以及扣具包.
扣具方面支持AMD AM4/AM5平台和Intel LGA115x/1200/1700/20xx平台.
散热器整体正面.整个塔身都处理为黑色,风扇已预装在塔体上,且做了全方位的一体式外壳包覆,采用与冰立方系列相似的方正设计语言,在外观上一体性很强.
散热器整体侧面.
散热器整体背面.
散热器正面出厂为裸露鳍片状态,在表面设有冰立方家族化的矩阵式鳍片方格元素.
在散热器正面可以使用附件中提供的风扇框额外再增加一颗12cm风扇,但没有配送风扇.
风扇框背面.
在边框周边设有卡扣装置扣入散热器正面外壳,并可提供多级的上下高度调节.
螺丝孔位只支持12cm风扇.
风扇安装在框架的外部.
安装于散热器正面的效果.
配合塔体外壳里隐藏式的内扣支持多级的高度调节.
拆除后置风扇的散热器背面.
背面的鳍片表面为锯齿波浪状设计.
后置风扇预置为快拆式的模组框架结构.
框架的两边设有密集的网格挖空装饰,除开辅助出风用途以外也是九州风神如今一贯常用的装饰风格.
采用内六角自攻螺丝固定.
框架背面.
两边的框架侧面各设有两道卡扣用于固定在散热器背面外壳上.
散热器背面塔体外壳内设有两档的插槽位置可选择.
可通过插入的位置来决定悬挂高度.
安装于散热器背面的效果.
后部风扇本体,为一颗12cm PWM反叶风扇.标称转速500-1700RPM,最大风压2.1 mmAq,最大风量58.06 CFM,采用FDB轴承.
无光的反叶风扇设计.
在正面的四角螺丝孔贴有橡胶垫圈以避免与模组框架产生共振.
去除风扇后的塔体本身,侧面/顶部/底部均被一体化的装甲外壳包裹.
塔身侧面,为两侧塑料与中间金属片的拼接材质.
金属片上同样留有九州风神家族化的密集型方形开孔,除装饰作用外也为中部风扇提供辅助进气用途.
塔身顶部的的设计风格与侧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不过在右下角侧面设有九州风神的LOGO灯,开机后会亮起青蓝色的灯效,并可根据两种速度模式变换明暗效果.
右上角的速度模式调节开关,可选择全速模式与安静模式.全速模式可提供1700rpm的最大转速,而安静模式最大则提供1350rpm的最大转速.
顶部的金属顶盖部分可以单独拿下,通过磁吸固定.
打开顶盖后可以看到是中部14cm风扇的安装位置.
风扇采用抽拉式快拆方案.
移除风扇后的散热器中部.
风扇本体,为一颗14cm PWM异形风扇.标称转速500-1700RPM,最大风压2.44 mmAq,最大风量79.1 CFM,采用FDB轴承.
风扇两侧底部的正反面设有减震胶垫.
风扇上部的金属快拆支架.若是用户在使用中想要另行更换风扇,首先其选择风扇必须与该支架的造型保持匹配,且还得保证其扇框造型与其塔体两侧外壳相衬,方可有换扇的可能.
通过两侧的卡扣固定于塔体外壳内.
支架采用内六角自攻螺丝固定.
其固定处两侧内部并没有减震垫.
在支架的中心还留有孔洞露出风扇原本的气流方向标识,以提示用户不要装反方向.
塔体底部同样有底板框架包覆.
底板框架根据塔体结构与风扇轮廓做了的避让定制.
其依扇框轮廓设计的方式,再加上顶部快拆支架以及塔体外壳的造型限制,也基本上告别更换其他品牌型号的风扇了.小编尝试过更换猫头鹰NF-A15风扇以及利民的TY140风扇,均以失败告终.
在底部位置还留有一根一分二4pin线材,用于串联起两个风扇,并应用于其顶部的速度调节开关.
塔体的正反两面底部均没有设计高马甲内存挖空区.
通过拆除塔顶以及塔底的八颗内六角螺丝就可拆下其外壳,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一般无此必要.
拆卸下的一体式外壳以及底板.
一体式外壳内部.
中间的两颗磁铁用于吸附可拆卸顶盖.
在两边侧边则可以看到其前后部的快拆式卡扣设计.
上下两档的后部快拆机构.
以及多档高度可调的前部快拆机构.
顶部则是档位调节安装区域.
拆除所有外壳的塔体本身,正面.
塔体侧面,可以看到采用了非对称式塔体设计.
塔体背面.
因为有一体式外壳的设计,因此塔体本体就没有额外的顶盖设计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后部塔体较厚,中部稍稍呈弧度内收,且热管呈交错排布;而前部塔体则较薄,是完全平直的设计,热管则是一字型平直排布.
双塔面向中部风扇的没内侧鳍片倒是都设有锯齿状花纹设计.
全黑化的铝制散热鳍片.共设有53层(共106片)鳍片.每片厚度约为0.40mm,每片鳍片间隙大约为1.85mm,属于常规的鳍片厚度与主流间距范围之间.
鳍片采用较为普通的穿Fin的鳍片安装方式.
双塔的鳍片侧面均是通过折Fin + 两道扣Fin的工艺,抗变形能力较为不错.
两塔的侧面外向鳍片则是做了部分的挖空,推测是为了避让其外壳框架内构.
双塔鳍片最宽处约为140mm.
前部塔体深度约为31mm,后部塔体深度约为60mm,双塔之间的空隙为29mm.全塔总深度为110mm.
但实际使用套上外壳的话,总深度约为116mm(不含后部风扇).
总宽度约为147mm.
塔体顶部最高为164mm.
7根6mm黑化纯铜复合型热管,采用轴心向后一点点的偏轴设计.
前部塔体的热管为一字排开造型.
后部塔体的热管则为交错式排布.
CPU接触面采用了焊接铜底底座工艺.
在底座的四周边缘基本看不到焊料溢出的痕迹.
底座表面采用镀镍工艺,但为非镜面.
底座和热管垂直的方向有着一定凸起.
和热管水平的方向略有一点点凸起.
在出厂时底座上已经预置扣具..
安装解析
AMD AM5平台所需附件.
与大多数散热器一样,首先得拆除AMD主板自带的挂式扣具,但保留其背板.
将AMD平台螺丝拧入原装背板的孔位中.
在双头螺丝上放置两片固定扣具,并通过四颗螺帽进行锁紧.
取出中央风扇,放上散热器,通过其空隙锁紧其扣具两边的弹簧螺丝.
最后再装上两枚风扇即可完成安装.
以M-ATX版型为例,进行高马甲内存兼容性测试.
正常情况下可以完全避让开最内侧的内存插槽,且余量较大.
若是额外加装前置风扇,需将风扇安装位置抬起一部分.
此时其风扇安装框架会略高于塔顶,对美观度有所影响.
塔身后部在不安装风扇的情况下与I/O装甲位置空隙本身已经不大.
但依旧可以齐平安装后置风扇.若是碰到部分主板I/O装甲非常巨大,也可以通过选择抬高插槽方式避免.
Intel LGA1700平台所需附件.
Intel平台的背板材质为金属.
首先需要在背板四角上选择相应的孔位.
把调整完的背板放置在主板背面.
在主板正面将四个Intel平台螺栓拧入背板孔位上.
将两片固定扣具分别放置在螺栓上,并通过螺帽锁紧.
但是在准备固定散热器时,这块ITX规格的ROG Strix Z790-I主板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兼容现象.
左边热管会与立体式M.2装甲产生干涉.
右侧热管也会与主板顶部的供电散热装甲产生干涉.
更换另一块ITX规格的ROG Strix B760-I主板,虽然没有了立体式的M.2装甲,但依旧出现了不兼容问题.
问题依旧是右侧热管与主板顶部的供电散热装甲产生干涉.因此对于使用华硕ITX主板的用户来说这款散热器基本是无缘了.
在更换了第三块ITX规格的MSI Z790I Edge WiFi主板后,终于得以继续安装.
取出中央风扇,放上散热器,通过其空隙锁紧其扣具两边的弹簧螺丝.
最后再装上两枚风扇即可完成安装.
可以看到在这块主板上M.2的立体装甲较为低矮,方可满足其规避需求.
虽然可以安装,但在侧面依旧已经触及了M.2装甲侧面,好在只是刚刚挨到,并不影响使用.因此对于ITX用户们来说该款散热器的兼容情况一定需要慎重考虑.
这块主板的顶部供电散热模块同样较为矮小,因此可以规避其热管位置.
在不装后置风扇的情况下,塔体距离I/O装甲已经非常贴近.
但依旧刚好可以以齐平方式安装上后置风扇.
以ITX版型为例,进行高马甲内存兼容性测试.
内侧的内存插槽可以实现正常安装,但会与其外壳轻微接触.
若是额外加装前置风扇,需将风扇安装位置抬起一些高度.
但抬起后在外观美观度上会有一定的影响.
测试平台
散热器
DeepCool Assassin IV
Pccooler G6 BK
CoolerMaster MasterAir MA824 Stealth
Jonsbo CR-1000 EVO ARGB
Jonsbo CR-3000 ARGB
Phanteks Polar T6-120
Phanteks Polar S4-120
Phanteks Polar S5-120
Noctua NH-D15 chromax.black
Noctua NH-U12A chromax.black
测试环境
室温22℃(±1℃)
硅脂
DeepCool EX750
风扇
DeepCool Original 14cm + 12cm PWM Fan
Pccooler Original 13cm PWM Fan
CoolerMaster Mobius 135 + CoolerMaster Mobius 120
Jonsbo Original 12cm PWM ARGB Fan
Phanteks M25-120 PWM
Noctua NF-A15 PWM
Noctua NF-A12x25 PWM
平台
处理器: Intel Core i9-13900K @5.0Ghz/4.1GHz @210W
主板: MSI MPG Z790I Edge WiFi
内存: DDR5 16G
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11 22H2
软件: AIDA64 ExtremeEdition V6.88.6400
性能测试
CHH评测室散热器测试策略如下(应用于风冷):
为了提供类比,故额外提供了使用NF-A12x25/NF-A14的数据(由于该风冷中部设计较为特殊,因此本次测试不进行换扇测试);
主板BIOS为设置i9-13900KF全核心至P-5.0GHz/E-4.1Ghz @1.110v,TDP变量控制在210-215W左右,其余均为默认;
风扇转速全部手动恒定在固定转速11.5-13.0cm风扇采用1300rpm, 13.5-15.0cm风扇采用1000rpm及所用风扇的最高转速;
满载烤机软件为AIDA64自带"系统稳定性测试",仅勾选"Stress FPU",采用AVX2设置;CPU温度采集自AIDA64自带"感应器"中的"CPU Package"数据.
(下文以及图表中注明的转速第一个为中部14cm风扇,第二个为后置12cm风扇;只标注单个风扇转速则为只安装中部14cm风扇)
作为九州风神最新推出的旗舰级风冷散热器,阿萨辛IV在性能表现上自然是手到擒来.在210w的CPU发热下,与更大尺寸的经典双塔散热器-猫头鹰D15以及近期推出的酷冷八热管新旗舰暴雪T824相比,均处于同级的优秀旗舰级表现.在双风扇1700rpm满速的最大化效能下,可以将CPU轻松的压制至72度,可谓是还有这相当大的超频余量可供挖掘.降低转速至1000rpm/1300rpm下,温度也只上升了四度,幅度相对来说可以说是很小了.再降至双1000rpm的静音转速,温度也并未超过80度,可以说在双风扇情况下,即使是在低转速情况下也拥有着足够使用的风量来使散热器充分散热.而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去除后部风扇,只保留中部风扇的话,在1700rpm满速下依旧有着非常好的效能保持,仅比双风扇的表现上升了2度,而在1000rpm的低转速下,温度上升幅度虽说相比双风扇有所上升,但也只是来到了82度,因此说在底线化的效能情况下依旧有着相对还算宽泛的余量可供挖掘.
而噪音方面,原配的12cm反叶风扇可以说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噪音,即使是在1700rpm的满速下也只有相对轻微的风噪,因此日常使用可以全速域使用.而14cm风扇的噪音则会有些,特别是在满速1700rpm下风切声较明显,降至1300rpm下在正常日常环境下基本听不到,但在安静的场景下依旧依稀可辨,若要完全保持静谧状态需保持在1100rpm转速以下,因此建议日常使用转速上限不超过1400rpm,或是增加转速上升时间延迟.
总结
在风冷散热器全民卷王的今天,我们其实已经很难看到各大厂商再潜心好好踏踏实实的开发新的旗舰级风冷散热器,原因不外乎是前期性能几乎差不多的低价位水冷散热器越来越多,以及风冷在性价比机海战术的道路上越卷越远,研发这种成本又高又耗人力物力的产品难以得到销量的回报等等因素.那么这款历经多年开法才迭代的 九州风神阿萨辛IV,显然不是那么一个主打性价比快销的产品.首先作为一个旗舰级散热器,在性能上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各个转速下均可以保持良好的散热效果.其次,产品在外观以及框架内构上都表现出了一个旗舰级产品相对应的品质,从外在看,其包裹式外罩使得整个散热器融为一体,在视觉效果上消除了风扇塔体,以及挂钩等多个物件组合而成的廉价感,其次内在的设计构造也相当简洁以及使用,包括快拆的风扇式设计和高度档位可调的细节设计,亦或是风扇转速的一键档位切换,都使得阿萨辛IV无论是在安装时还是后期维护等方面都具有着非常轻松愉悦的使用体验,因此从里到外都符合一个旗舰级产品的表现.唯二的缺点可能就是其中置风扇一是在高转噪音方面稍有不足,和若是要更换风扇方面有些不够自由;二是其塔体热管设计对于ITX平台来说不太友好以外,其余方面基本是完美的.
综合的来讲,对于阿萨辛IV此类旗舰级散热器,在性能上其实相比主打性价比的卷王散热器们来说并没有在性能上有特别大的差距,可能仅仅是领先5度上下尔尔,而后者的TDP在满足260w的同时也许仅仅需要两百块钞票即可实现.但旗舰级给予的价值往往并不止在其最核心的地方大秀肌肉,而是在各方面的小细节方面给到一些使人赏心悦目的地方.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风冷爱好者,并且有着”一颗永流传”的良好传统,那么这款九州风神阿萨辛IV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择.
DeepCool Assassin IV 官网链接: 暂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