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和狼谁吃家畜多?铲屎官来告诉你答案
本文来自姚蒙老师给月捐人做的线上讲座。姚蒙老师是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她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野生动物研究,这里是世界上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之一,但是因为高山密林阻隔,想要看到动物的真身并不容易。
想知道它们吃什么,怎么做到各吃各的,和平共存,有个简单又高端的办法——捡屎。
在本期讲座中,姚蒙老师给猫盟月捐人分享了她所在的团队通过“捡屎”获得的野生动物的食性秘密,以及高原上的食肉动物对于生态系统的长远作用。
ps:猫盟每月都会邀请大佬为月捐人分享一线生态和保护知识,如果你是月捐人,但还没有进群,可以联系猫盟AI(微信号:cfca-lvlv),加入月捐群,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听。
注: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作者PPT或由作者供图
我是学分子生物学出身的,求学期间接触野生动物领域比较少,直到到博士后阶段,我想寻找能让我以更大热情投入的领域,经过一些曲折,在2010年进入北大进行科研工作,那时才真正进入到了野生动物生态研究的领域。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把以往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积累运用到了野生动物的研究中。
姚蒙老师野外工作留影
说起大型肉食动物丰富的生态系统,大家都会首先想到非洲。不过,全球大型食肉动物最丰富的地区,其实是我国的西南山地,包括横断山区还有喜马拉雅东南部地区。
全球陆地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的地图,这张图中,颜色越红的地方,大型食肉动物的种类就越丰富
“七猫之地”新龙,就是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区域之一(新龙县为什么能有7种猫?) ©心悦
在全世界大型食肉动物都在快速消失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中国西南山地保有这么丰富的食肉动物群落呢?这里的生物是怎么共存的呢?
说到共存,我们最重要的观察维度就是食物资源,因为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吃是生命中的首要任务,所以动物的食性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利用DNA研究动物的食谱
对于动物界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非常有限。有些生态系统,比较容易直接观察,像我们熟知的非洲大草原的生态系统(之所以熟知就是因为容易直接观察),只要在那里待得够久,就一定能看到捕食者在吃那些食草动物。
但是,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就没有这么容易“熟知”了,尤其是像我国的西南山地,高山深谷,人迹罕至,有非常茂密的植被,不具备观察条件。而且野生动物密度也远没有非洲大草原那么高,基本上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
要想在西南山地的树林和山地里找到动物,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心悦
传统方法是利用动物粪便中残留的一些硬质的物质来研究——比如说爪、毛、角质等等,这些物质食肉动物不能完全消化,在显微镜下观察粪便样本,就可以把一根一根的毛、一块一块的爪分开来,对它们逐个进行形态学的鉴定——比如根据皮毛的鳞片排列、颜色等等分析是哪种动物。
但这样的方法效率非常低,经过消化以后,动物组织的形态肯定会发生变化,识别难度非常大。
野生动物研究少不了便便的功劳
如今,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基于粪便里的DNA来进行分析,得到猎食者和猎物的信息。
这样的研究方法不再依赖研究者自身的经验,而且适用于所有的食物类型,根本留不下硬质残留的肌肉、内脏,也一样会残留下DNA信息,可供分析。
说起粪便,我们有句开玩笑的话说“粪是一枝花,科研全靠它”,在我们很难直接观察的情况下,很多对野生动物的知识都是从粪便得来的。
传统研究方式vs现代研究方式
粪便中有很多种不同的DNA,它含有捕食者自身的DNA,可以用来进行物种鉴定,还可以分析一些遗传信息。比如我做过的白头叶猴的种群遗传研究,都是利用粪便做的,对这些保护动物,不可能捕捉、抽血,都是用粪便来进行研究分析。
同时,动物粪便当中还有来自被捕食者——猎物的信息,可以通过DNA分析捕食者的食性。另外,粪便中也含有肠道微生物、寄生虫的DNA,又可以提供一些野生动物的健康状况信息。
对粪便样本做分子分析的流程可以简单分成几步,上面讲到的第一步是样品采集,第二步是对样本进行实验室处理,提取DNA,再用科学的方法把我们想要的这些DNA扩增出来,让信号增大。
提取粪便里的DNA
下一步,我们会用DNA序列测定的方法,得到遗传物质的编码,再通过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分析。这一过程中要用到“DNA条形码”,因为每个物种DNA的序列是特异的,就像商品条形码一样。
现在有很多储存物种DNA信息的数据库,我们可以把DNA序列和数据库进行比对、检索,从而知晓这些DNA来自什么动物。
DNA条形码
在西南山地捡屎
我们的研究地点就是刚才所说的西南山地,一共找了三个比较典型的山区研究,分别是岷山、邛崃山和沙鲁里山。
西南山地的地图
大猫的小贴士:大家熟悉的九寨沟、唐家河就属于岷山,因大熊猫而著称的卧龙在邛崃山,猫盟之前讲过的“七猫之地”新龙县就在沙鲁里山区域(《1097坨粑粑告诉你,西南山地的猛兽谁最猛!》)。
从东往西,海拔高度逐渐上升,人类活动干扰越来越弱。越往西,汉族人口比例越低,藏族人口的比例越高。靠近成都平原的岷山周边,海拔低,主要是农业区,而川西横断山区主要是牧区,当地藏族群众主要从事牧业。
这三个山区环境的梯度差异,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变量,可以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具体情况。
我们找到的粪便样本
这就是野生动物的粪便,旁边放着卫星定位系统参照,比较粪便样本大小,卫星定位系统上也显示了样本采集的位点,海拔高度、经纬度这些信息。观察粪便外形,能判断是什么动物拉的,但准确性不是很高。即使是野外经验非常丰富的人,信心满满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动物的粪便,我们还是会把粪便样本进行DNA提取测序,确定它是来源于什么物种。
因为一些物种的粪便外观非常近似——食草动物跟食肉动物区别固然很大,但食草动物也有很多种,粪粒形态非常相近。食肉动物之间也难以分辨,虽然豹子的屎会大一些,豹猫的屎要小一些,但这坨屎保存不完好,就很难判断是谁的。
知道粪便的“主人”之后,我们会按“主人”把这些样本分类,进行食性分析。
各种各样的动物粪便
我们列出了在三个山区采集的样本的食肉动物种类:
岷山是海拔最低、人为活动干扰最强的,这个地方只有豹猫和亚洲金猫。豹猫是小型的哺乳动物,亚洲金猫稍微大一些,是中等大小。
在邛崃山,除了两种小型食肉动物——豹猫和赤狐以外,在高海拔区域还发现了雪豹的粪便——那些地方人比较少去,还有大型食肉动物生存。
在沙鲁里山,发现了更多种类的动物粪便,从小型、中型,一直到大型的都有,比如小型的有豹猫、赤狐,中、大型的有欧亚猞猁、狼、豹、棕熊。
西南山地的食肉动物
除了这些野生食肉动物以外,还发现了狗——当地牧民普遍养狗,而且不把狗关在家里,让它们自由活动,它们有时候在村庄旁边溜达,有时候也会成群结队跑到林子里、山间。我们在山野中很容易采集到家犬粪便。
我们在三个区域花了六年多时间,一共采集了1700多份动物粪便,有1400多份粪便得到了准确的物种鉴定结果,其中有1100多份来自食肉动物,最后获得了近1000份食性样本。这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最大的,也是首次食肉动物多个物种群落水平的食性分子数据,有很重要的意义。
涉及各种食肉动物的食物网
这里展示出来的,是岷山、邛崃山和沙鲁里山三个山区各自的食肉动物食物网结构。深蓝色条表示的是食肉动物,色条长度跟粪便样本的多少有关系,因为每个物种的数量不一样,采集到的粪便量也不一样,下面的每一小条表示一种被鉴定出来的食物。
我们在三个区域一共鉴定出了95种不同的脊椎动物:64种哺乳动物、27种鸟、1种爬行动物,还有3种鱼。这个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食物资源非常丰富。
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小条有不同的颜色,每个颜色代表动物分类中的目。在岷山的生态系统里,啮齿目和兔形目——鼠兔和其他一些兔类,构成了岷山食肉动物的食物最主要的组分。
到了邛崃山,除了啮齿类、兔形目以外,还有一些偶蹄目,也就是大型食草动物,代表它们的蓝绿色也比较宽。小型的食肉动物主要吃小型的食物,而大型的偶蹄目被大型食肉动物捕食,跟这些偶蹄目有关的主要是雪豹。
雪豹:潇洒离去 ©猫盟
而在沙鲁里山也有类似情况,捕食啮齿目和兔形目的,主要是豹猫、赤狐,这里也出现了偶蹄目物种——这些黄色的部分是家畜,在食肉动物食物里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还有奇蹄目的马。
下面展示了沙鲁里山典型生态系统里的食物照片,一共有60种食物,我选择性地放了一部分。占比较高的有鼠类、旱獭,还有鼠兔、高原兔这些兔形目动物,还有野猪,有牦牛、马等家畜,还有野生有蹄类,比如白唇鹿、毛冠鹿。还有一些鸟类,比如白马鸡。
这张图上我想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家犬的食物里也有很多种野生动物,这显示狗可能对当地野生动物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三江源的食肉动物的食物网
西南山地的“动物饭店”
我们要用统计学的方法,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我国西南山地复杂的食物网关系。
首先我们分析了食肉动物的体形跟猎物多样性的关系。猎物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认知,比如从分类学的多样性角度,就是食肉动物吃了多少物种,还有系统发育多样性,就是食肉动物吃了多少在演化上不同类别的猎物。我们发现,随着捕食者体重的增加,猎物多样性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捕食者的体形越大猎物的多样性越低。
之后,我们用比较精密的统计学方法来看不同物种食性的差异,进行比肉眼观察更加科学、标准化的分析。
图中分别显示了岷山、邛崃山和沙鲁里山三个山系,每个图里的颜色就代表一种肉食动物:岷山是豹猫、亚洲金猫这两种,邛崃山有三种,沙鲁里山有七种。图中每个点代表一个粪便样品。
不同食肉动物的食性
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代表了不同种的食肉动物食物的多样性,空间越大说明食物的多样性越高,两个色块之间重合的部分,显示了这两个物种食性重叠的部分,而色块不重叠的部分是这个物种独特的食物。
我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所有物种之间都存在食性的显著差异,所以它们的生态位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
首先是这几种中小型食肉动物,这两个山都有豹猫、赤狐,最宽的部分都集中在体重比较小的动物。而大中型肉食动物,比如金猫、猞猁、豹,还有雪豹、狼、狗、棕熊,它们的食物主要集中在体形比较大、体重比较高的部分。中小型食肉动物跟大型食肉动物的猎物体重是明显分离的。当然,不同物种的情况也不太一样。
捕猎者的大小与食物多样性的关系。中间葫芦状的是频率高的位置,也就是动物吃这样大的猎物比较多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用线性的关系去分析,看捕食者的体重跟猎物体重有没有相关性。我们可以看到捕食者体重从轻到重,在图表中从左到右的线是直线性上升的,也就是说捕食者越大,猎物也越大。
我们改用直线图看一下
有一些物种会偏离这条直线,比如狼和狗的数据明显是在线上方,我们的理解是,可能狼和狗因为集团捕食,而不像雪豹都是单独活动,有利于猎捕相对更大的食物。
棕熊在这条线的下偏离更多一些。棕熊是非常机会主义的捕食者,虽然它是这个体系里体重最大的食肉动物,却利用一些体形相对小的食物,比如旱獭。棕熊会花好长的时间挖一个旱獭洞,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没有这种情况的。当然棕熊是杂食性的,还吃植物。
棕熊 ©猫盟
总之,虽然数据基本上吻合了线性的关系,但不同的动物可以采用更多样化的捕食策略,实现更多样化的食性生态位。这可能也是它们能共存的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分析了食肉动物的取食偏好。分析猎物在当地种群的数量分布,和食肉动物的捕食量,就能体现它到底是偏好这个食物还是回避。
食肉动物的取食偏好
这个图显示的是四种沙鲁里山的大型食肉动物——豹、狼、狗和棕熊对不同的有蹄类猎物的倾向性。图表中蓝色表示对食物有回避倾向,而红色表示偏好倾向,就是喜欢捕食这个物种。
图里有一块特别集中的红色,代表的是狼、狗和棕熊对牦牛、牛、马这些家畜有很强的偏好性。
当地藏族牧民群众对于家畜主要是散养散放,尤其牦牛的数量很大,基于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对食肉动物猎杀家畜相当宽容,这些家畜为这些大型野生食肉动物提供了很重要的食物补充。
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狗除了捕食家畜以外,对岩羊也有很强的偏好性,而岩羊也是很多其他有大型食肉动物的食物——像狼也比较喜欢,这也说明狗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和危害。
岩羊 ©猫盟
在我们的管理中要注意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在蒙古进行的研究里就有观察记录到,在草原生态系统,狗成群地攻击野生有蹄类,在很多牧区对野生动物的危害比较普遍。
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我们把食肉动物分成大型、中小型,再加上被捕食者,一共三个层级,大型食肉动物主要是猎杀大型有蹄类,包括家养和野生的。小型的肉食动物主要吃小型哺乳动物,像啮齿类、兔形目等,还有一些鸟类。
在食物资源上的这种分离,可能使不同类型的肉食动物更好地在生态系统中共存。不同的物种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取食策略,进一步加大它们之间的差异,减少竞争,可称为“和而不同”。
-End-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守中国荒野
.........关于西南山地,你还可以读.........
更多:
云猫 | 云豹 | 老虎 | 华南虎 | 华北豹 | 豹猫 | 宠物豹猫 | 荒漠猫 | 猞猁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四川金钱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黄鼠狼 | 野猪 | 豹吃牛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 猫盟周边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