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世界很美,万事万物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彰显存在。风拂过,有轻柔的触感;一簇鲜花,伴随一阵清香,这些感受往往相伴发生。而对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来说,他感知世界的方式有些不同——“你说草,我就看见绿”。9岁因为眼疾失明后,视觉的世界从他的生活里被抹去。9岁以前的世界仍然储存在脑海中,却渐渐模糊。9岁之后的世界里,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交织在一起,影像以另外的形式出现了。想象力补全了他的世界,也让他感受到了故事的另一半,画面之外的空间同样无穷无尽,在那里,他可以自由地创造、吟唱。上周,小米携手周云蓬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摄影展览——「周云蓬:无目的摄影」2023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特展。通过镜头的拍摄,那些发生在现实世界的瞬间被定格,他的朋友们会把照片上的内容讲给他听,那种全身心沉浸在这个世界里的感受是奇妙的。 「周云蓬:无目的摄影」2023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特展这是周云蓬重新找到的属于生活的另一半,路边的烟火、行人的笑闹,以及远处的晚霞再次完整地回到他的身边,摄影超越了视觉,“好像潮水淹没了天空”。如果用一段话来概括周云蓬此前的人生,可能是这样的:1970年在沈阳出生,幼时被发现眼疾。7岁在上海做完手术,隔着纱布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灯。9岁彻底失明,15岁学会弹吉他,19岁考入长春大学中文系。25岁来到北京,开始在街头卖唱。34岁,他在自己的歌《沉默如谜的呼吸》里写,“我怕时间将一切锈蚀, 而让追寻者独自锃亮”。此后的20年里,他断断续续地唱歌、写诗,没有放弃过表达。
周云蓬曾做过相当长时间的边缘艺人,他表演的地方往往是酒吧和街边,观众是喧嚣的人群。他在西藏待过很长时间,唱歌给人听,也给牦牛、天空和大地,走在牦牛群里,他体会到了纯粹的韵律,“牛铃就像进到一个泉水,或者从一个落差很大的石头上流下。千百滴泉水叮叮咚咚,它自己是一种节奏了”。在陌生环境里怡然自得,敏锐地感知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周云蓬被放大的天赋。看不到是一种结果,但失明更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比白天到晚上,是缓慢的,不是一个瞬间产生的,但这种痛苦让人永久回味”。失去视觉后的人生并不容易,周云蓬也曾面对命运的分岔。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工厂领取保障金,又被父母期待着去学习盲人按摩,掌握一份坚固的技能,但那样的生活痛苦无望,周云蓬决定离开,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走入这个世界,把它尽力拓宽一分。看不见之后,周云蓬的心里生出一股渴望,要让自己的身体在不断运动中,一点点地接受外来的讯息和新鲜的部分。好在,他还能走路、能听、能嗅,每到一个城市,他会认真分辨人们不同的口音。火车从江上穿行,他能感知到它在过桥时声音的空洞。接触世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周云蓬甚至能够对文字产生一种嗅觉上的好感。读古诗词的时候,他会用耳朵听音阶,发现《诗经》里充满了植物的象征和比喻,“我后来到南方旅行,闻到香樟树,就是《诗经》的味道。那个香是淡淡的,有点苦,又不是非常浓,但是弥漫到整个空间,无处不在”。在游记《绿皮火车》里,周云蓬写,“我终于一个人面对世界了,拿出事先买好的啤酒和煮鸡蛋,喝上两口,于是世界就成为我哥们儿了,和我在一起”。他如愿地细细品尝着百般滋味,身体感官被彻底打开,能够随时随地地感受到生活里的细枝末节,而那里蕴含着绵延的生命力。所有感觉交融在一起之后,世界才算真正降落在他的身上。七年前接触手机摄影后,周云蓬在音乐与文字之外,找到了另一种释放感受力、与生活交流的方式。正如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所说,“相机是处于渴求状态之中的意识的理想手臂”。周云蓬对生活的好奇与渴望,经由摄影记录成永恒,而这恰恰是如今很多人都忽略的东西。快节奏的功绩社会、符号化的虚拟世界茧房、缺失价值感的时代“空心病”,构成了乏味的日常。感官经验在退化,对多元的包容度在降低,与具体的他者的联结在消逝。长此以往,我们将可能变得冷漠麻木,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周云蓬用摄影提醒,如何去重拾对生活的感知。首先是回到物理空间,构建起在地的联结。他喜欢探寻城市角落中小小的菜市场、书店、商店等等,打开听觉、嗅觉、触觉的综合感官,走走停停,随时随地按下快门。于是他捕捉到了菜市场忙着上货的小贩、书店里摆放得鳞次栉比的书籍、在酒吧吧台独坐的年轻人。大部分时候他只是默默观察而不打扰,偶尔也会和遇到的陌生人聊家常。人类学家项飙提倡构建的“附近”正是如此——在生活空间(a lived space)与不同的人频繁相遇,增加看到多维世界的能力(capacities of seeing)。除了发现被忽略的“附近”,周云蓬也珍视与朋友相处的点滴。导盲犬熊熊陪伴了他七年,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之一。赶路时落在熊熊耳朵上的光斑、在家休息时熊熊憨态可掬的表情、和熊熊一起散步时的天空,这些有温度的生活细节都在影像中定格。原来,摄影最需要的不是贪婪的目光,而是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在周云蓬看来,宏大的东西让人疲惫,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才是伟大的。特别是当这些细节经朋友解读出来,他会得到极大的鼓舞。爱上摄影后,周云蓬经常把照片发给朋友分享,从朋友的口中再感受一次生活的伟大。民谣歌手钟立风,认出了周云蓬一张人像摄影作品的主角——江湖酒吧老板的女儿小棉花。照片里的小棉花正在用乌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看着周云蓬。肉嘟嘟的小脸蛋上还有一个小红点,像是被蚊子咬了一口。抱着她的人只露出半个脑袋,看不真切,像是酒吧老板天晓。钟立风给老板打了个电话,问抱着小棉花的人是不是他。老板回复道:“是我,是我!这你都看不出来吗,长得那么帅!”周云蓬被这个插曲逗笑,发微博感谢老友“亲爱的小钟”倾情解说他的照片。由此,影像超越视觉,变成了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语言。摄影师艾略特·厄维特说:“摄影是观察的艺术,是如何在平凡中发现有趣事物的艺术。这跟你看见什么没关系,而是你怎么去看它。”“看不见”恰好赋予周云蓬独特的视角,让他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再借用朋友的眼睛努力回看。因为“看不见”,奇妙的偶然性常常发生。最早的一次在吴哥窟,周云蓬拍下了一双游人的脚。在整张照片的构图中,脚的上面是裙摆,下面是石板路。和他同行的朋友很惊喜,这不是人们通常会选择的拍摄角度,但同样是美的。吴哥窟里多的是倾斜的石柱和塔门,周云蓬拍摄时没有办法将镜头端平,正好用倾斜的镜头呈现倾斜的景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般配了”。从此之后,周云蓬爱上了这样的偶然性。他可以不用赋予任何意义地拍摄,只忠诚于自己的感官和直觉,去发现生活中的另一种真实。周云蓬的好友、乐评人郭小寒,讲过周云蓬在瓦尔登湖游历的故事。作为梭罗的忠实读者,周云蓬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沿着结冰的瓦尔登湖慢慢地走。突然,他摸索着蹲下来,捞起了湖水里的一块冰,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威士忌里,就这样继续边走边喝。加冰威士忌的味道,就是周云蓬视角里的瓦尔登湖。所谓的视角,并不一定要依托视觉。“我们于日常世界中认出多少神秘,便在多大程度上进入神秘。”归根结底,视角的关键,仍然在于感知。周云蓬曾经在诗里写,“春天责备我不开花,不繁茂,即将速朽,没有灵魂”。只有心盲的人,才无法长出视角。通勤路上错过的夕阳、陪在身边却被忽视的家人、有趣却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太多珍贵的东西,都可能被我们视而不见。而摄影,可以帮我们打开心扉,从日常琐碎里寻回感知。就像思想家罗兰·巴特所说“摄影是不期而遇,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这种真实会带给人惊奇和震颤,让人无法逃避。这与周云蓬“无目的摄影”的拍摄理念不谋而合——“第一层意思是没有事前的构思和设想,拍到啥算啥,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第二层意思是我看不见,我要拍照”。小米影像观「超越人眼 感知人心」正是鼓励大家不要被拍摄技巧等束缚,举起手机记录当下的瞬间,体验心灵的震颤。 一张照片所承载的,不仅是“人眼所见”的生活表象,更是“人心所愿”的涌动暗流。影像变成一种超越视觉的流动的语言,既在眼和心之间流动,也在一颗心和另一颗心之间流动。小米与徕卡携手,用真实的照片呈现真切的生活,让心与心的交流没有摩擦。小米徕卡影像大赛的目的,也在于此。12个辞条主题贴近生活、直抵内心,总有一个会戳中你的表达欲,激发你的创作力。每个人都可以像周云蓬一样,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探寻真实的生活,交流心里的声音。打开手机按下拍照键,故事开始了。
3.周云蓬:离人远了,你就能看见人群|新京报书评周刊撰文:霹雳、豆汁儿
监制:猫不易、郭卢烨烨
封面图:《周云蓬镜头里的故事》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