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免费听 | 包青天是福尔摩斯的前辈吗?
侦探小说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即便不是推理迷,也大多数看过一两部侦探小说,或是悬疑推理影视剧。听说过诸如柯南·道尔、阿加莎、东野圭吾等等推理小说作家。
其实侦探小说对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1896年才首次通过翻译进入中国。
据侦探小说藏书家华斯比的考据和整理,中国人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侦探小说是在1909年,即清朝宣统元年开始连载的《中国侦探:罗师福》,作者署名“南风亭长”。这位作者也许是福尔摩斯探案故事的书粉,他给自己小说中侦探取名“罗师福”——也就是“师从福尔摩斯”的意思。
从一开始的模仿福尔摩斯探案系列,到有越来越多中国元素的本土化创作,侦探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包青天是福尔摩斯的前辈?
谁是“民国侦探小说第一人”?
侦探小说的罪案空间和手段有哪些?
南方周末最新推出28集音频课——《名侦探的诞生:解读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走进民国侦探小说史,认识中外侦探小说黄金一代,拆解推理故事常见套路。
课程已在南方周末App上架
南周年会员
▼扫描下图可免费领取▼
如何判断一名侦探小说作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比较简单粗暴的来说,或许有两条可以参考的标准,一是其作品的销量,二就是读者对其塑造侦探形象的热爱。
前者比如“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个非常流行的民间说法,就是说她的作品的全球总销量超过20亿册,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同时“阿婆”侦探小说的影视剧改编也一直不曾断绝,她的代表作之一《尼罗河上的惨案》2022年就又被改编为电影上映。
另外则如被戏称为“畅销君”的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当你走进国内很多书店,在门口的黄金展示区,一般都少不了“畅销君”作品的影子。
而如果回到民国时期,问当时读者最有名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是谁,那么所有人几乎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程小青。
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在《礼拜六》、《申报》、《侦探世界》等50多家民国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并先后结集为70多种单行本出版或再版,其中1941-1945年由世界书局陆续出版的《霍桑探案全集袖珍丛刊》为该系列小说的集大成,全套丛书于1946年全部出齐,共三十册,收录侦探小说七十三篇,总计约二百八十万字,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民国时期中国本土侦探小说创作出版的“最大规模工程”。
那民国时期的读者喜爱“霍桑探案”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呢?这里仅举一例,略作说明。
程小青的好友、民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侦探小说作家张碧梧曾写过一部“霍桑探案”的“同人小说”《双雄斗智记》。该小说正如其名,主要写侦探霍桑大战“侠盗”罗平的故事,大概类似于现如今的名侦探柯南对决怪盗基德。
当时读者看《双雄斗智记》,总觉得张碧梧将霍桑写得实在是太过蠢笨,因而联名写信向《半月》杂志主编周瘦鹃表示不满。
而在张碧梧《双雄斗智记》小说连载最后,罗平也确实被霍桑设计活捉,关入了监狱之中。这一小说最终结局的出现,多少和读者的强烈要求有一定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看到的粉丝呼声影响了剧情走向。
程小青在在民国时期究竟有多红?
他是如何成为”民国侦探小说第一人“的?
他的作品”霍桑探案“系列和”福尔摩斯探案”有什么不同之处?
南方周末最新推出28集音频课——《名侦探的诞生:解读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走进民国侦探小说史,认识中外侦探小说黄金一代,拆解推理故事常见套路。
南方周末年会员
▼点击下图可免费领取▼
中国古代就有讲包拯、狄仁杰破案故事的公案小说。这些小说最初在勾栏瓦舍,也就是茶馆天桥一类的地方作为说书人的故事素材讲给大家听,后来渐渐被记录、整理成文字,集结成短篇小说集,乃至发展为长篇小说。
这些小说的命名也往往有着统一的格式,基本上是负责破案的朝廷命官的姓氏加上“公案”两个字。比如讲包拯包大人破案的故事就叫做《包公案》,讲狄仁杰狄大人破案的小说就叫做《狄公案》,此外还有讲海瑞破案的《海公案》,讲施仕伦破案的《施公案》等等,种类非常多。
在题材上,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是讲关于罪案与破案的故事。但两者之间又有很多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侦探小说则更关注查案者的“才干”,典型的例子当属人尽皆知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小说中福尔摩斯有很多不良嗜好,为了破案有时候也不惜耍一点阴谋诡计,但他就是善于观察犯罪现场并进行过人的逻辑推理,甚至直接被比作一架用于推理的机器。
而明朝人写包公破案的小说中,包大人经常是借助冤魂托梦或者阴风指路来获得破案灵感,以至于出现了“案不破,鬼相助”的民间说法。更有甚者,在一些包公案的故事中,还出现了包拯“白天断人,夜里断鬼”的故事,他俨然在阴阳两界都能够惩恶扬善。
其实,当时人们大量创作公案小说,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教化读者,也就是通过案件里包大人料事如神、无案不破,来提醒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要作奸犯科,不然必定会被识破,然后受到惩罚。
而西方侦探小说,最初是作为娱乐消遣读物出现的。当时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逻辑推理不仅是人们工作中的思维工具,也成了他们休闲时的益智“玩具”。
这种小说在晚清时期传到中国,就出现了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到侦探小说的过渡,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包拯与福尔摩斯交接班”。
南方周末最新推出28集音频课——《名侦探的诞生:解读百年中国侦探小说》,走进民国侦探小说史,认识中外侦探小说黄金一代,拆解推理故事常见套路。
南方周末年会员
▼点击下图可免费领取▼
(推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