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内存的新战争:韩国人还能赢多久?

内存的新战争:韩国人还能赢多久?

公众号新闻


本文来自公众号硅基研习社


2020年5月,一年两度的英伟达GTC大会由于疫情原因无法举办,英伟达官方索性连线上直播都懒得走形式,发布会改为播放CEO黄仁勋在自家厨房拍摄的视频。

视频中,老黄从灶台里掏出了当晚的主角:基于7nm工艺的A100 GPU

黄仁勋“预热”A100 GPU

这颗芯片和今年3月发布的H100 GPU一起,成为了大炼AI的入场券,直接把英伟达送上了万亿美元市值。伴随单价25万人民币的H100 GPU供不应求,背后的另一个大赢家也慢慢浮出水面:韩国内存厂商

A100和H100的显存模块并没有采用常用的DDR/GDDR内存,而是HBM内存。目前,能够稳定量产HBM的厂家,只有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

相比DDR/GDDR等路线,HBM大幅度提高了内存带宽,完美贴合了AI训练对数据传输效率近乎病态的追求。

所谓带宽,可以简单理解为内存读取/写入数据的效率,一般带宽越高,数据的吞吐能力就越强。英伟达针对美国禁令专门推出的特供版A800、H800 GPU中,主要缩水的部分就是带宽,只有原版GPU的3/4左右。

包括内存在内的存储芯片是当之无愧的“半导体石油”,市场规模长期占据整个半导体市场近三分之一。广义的存储包括内存、硬盘、闪存等门类。

不过由于产品高度标准化,每隔几年就要来一次价格战,上演大鱼吃小鱼的戏码。在市场规模较大的内存和闪存两个门类,经过多次价格周期,主流玩家已经所剩无几。


这两年原本是存储市场的冬天,DRAM和NAND芯片价格持续下探,SK海力士连续亏损两个季度,三星一季度净利润更是暴跌86.1%。原本大家都在节衣缩食过日子,但AI训练的热潮让原本不温不火的HBM内存逆势增长,成了全村的希望。

在消费电子时代大杀四方的韩国内存,似乎又成了AI时代的第一个赢家。


日本人先动的手



HBM内存的前身3D DRAM内存,诞生在韩国芯片产业的死对头日本。

2009年9月,日本存储大厂尔必达宣布,成功开发了业内首款3D DRAM。尔必达成立于世纪初日本半导体产业风雨飘摇的年代,由日立、NEC和三菱三家企业的存储部门组合而来,肩负着重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使命。

结果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需求萎缩叠加三星逆势扩产,尔必达积累了天量的亏损和债务,命悬一线。

作为公司掌舵者,坂本幸雄深知尔必达难以在大规模生产能力上战胜三星,于是选择与日本官方合作,加快鲜有厂商涉足的3D DRAM的研究,从技术上反攻韩国人。同一时期,东芝在技术路线上类似的闪存门类,成功量产了全球首款3D NAND闪存,无疑大大增强了尔必达的信心。

所谓3D DRAM/3D NAND,可以简单理解为将很多块DRAM/NAND芯片像盖房子一样垂直堆叠起来。东芝的第一块3D NAND就通过自研的BiCS技术,垂直堆叠了8块NAND芯片。

从2D DRAM到3D DRAM;图源:Business Korea

3D堆叠的优势在于,可以在不增加芯片面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大容量和带宽,而且不需要先进制程。另一个思路则是用更先进的工艺制程,可以做到同样的效果,但成本会大幅增加。这在成本决定输赢的存储领域,无异于饮鸩止渴。


尔必达的另一个算盘在于,为当时方兴未艾的移动终端市场做准备,实现弯道超车:

作为iPhone的内存供应商,坂本幸雄深知智能手机、平板、超级本这类便携设备的市场潜力,3D DRAM封装体积小、功耗低的特点,与移动设备便携省电的诉求,几乎是天作之合。

2011年6月,尔必达宣布,由4片DRAM堆叠而成的8G内存颗粒已经进入送样阶段。尔必达通过直通硅晶穿孔(Through Silicon Vias;TSV) 技术,在堆叠芯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内存带宽,相比传统的8G DRAM,芯片面积缩小了70%,预计一年后就可以量产。

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年之后,尔必达没等来3D DRAM的订单,反而等来了公司的破产。

金融危机后,三星依靠体量优势在内存价格低谷期疯狂扩产,顶住亏损进一步拉低价格,将竞争对手挤压出去。同在韩国的海力士半导体就因为债台高筑,在尔必达破产的同一年被SK集团收入囊中,成为了如今的SK海力士。

考虑到三星的反周期屠刀砍起来连同胞都不放过,利润率更微薄的尔必达处境可想而知。坂本幸雄在破产发布会上的一句“尔必达技术水平很高”,浓缩了所有的落寞与不甘。

伴随尔必达的坍塌,被寄予厚望的3D DRAM也随之沉寂。虽然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市场增长迅猛,但绝大部分产品都采用了成本更低的LPDDR(Low Power DDR)内存。3D DRAM作为一种非常超前的技术理念,在昙花一现后便被束之高阁。

直到2015年,另一个与尔必达处境极其相似的公司,把这项技术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


美国人来了



2015年6月,AMD在洛杉矶的贝拉斯科剧院发布了其新款旗舰显卡:Fiji架构的Radeon R9 Fury X。

在这块GPU的封装基板上,除了GPU芯片,只有供电电路和输出接口器件,原本围绕在GPU芯片周围的显存芯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和GPU封装在一起,由多颗显存芯片垂直堆叠而成的显存颗粒,整块显卡的面积大幅度缩小。

在发布会上,AMD也给这种新型显存取了个新的名字:HBM(High Bandwidth Memory)

AMD的Fiji系列显卡将显存与GPU封装在了一起,大幅缩小了芯片面积

2006年,AMD豪掷54亿美元收购了GPU公司ATI,希望凭借CPU和GPU的集成路线,扭转与英特尔竞争中的颓势。然而此后几年,CPU产品线的存在感一度只剩下网络段子,收购而来的GPU也一如既往的被英伟达按在地上摩擦。

伴随Tesla架构和CUDA平台的推出,英伟达大有一统GPU市场的气势。以9800GT为代表的Geforce 9系列显卡,一度成为国内网吧的一代神卡。

2012年,苏姿丰在AMD股价最低点接手后,把大部分资源倾斜到了公司的老本行CPU业务,面对英伟达在GPU市场越来越夸张的市场份额,AMD也寄望以新技术作为突破口弯道超车。

这个突破口,就是当时GPU领域正在暴露的痛点:带宽。

GPU和CPU都遵循着冯·诺依曼架构,其核心在于“存算分离”——即芯片处理数据时,需要从外部的内存中调取数据,计算完成后再传输到内存中,一来一回,都会造成计算的延迟。同时,数据传输的“数量”也会因此受限制。

举例来说,可以将GPU和显存/内存的关系比作上海的浦东和浦西,两地间的物资(数据)运输需要依赖南浦大桥,南浦大桥的车道数量决定了物资运输的效率,这个车道数量就是内存带宽,它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也间接影响着GPU的计算速度。

1980年到2000年,GPU和显存/内存的“速度失配”以每年50%的速率增加。也就是说,南浦大桥车道拓宽的速度,远远无法满足两地物资运输的增长,这就导致在游戏等高性能计算的场景下,带宽成为了越来越明显的瓶颈。

CPU/GPU性能与DRAM性能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AMD的思路很直接:把浦东和浦西拼起来。

AMD的设想是将DRAM芯片和GPU芯片封装在一起,相当于把浦东和浦西拼在一块,彻底车道拓宽运输问题。但传统的2D DRAM由于芯片面积大,封装在一起难以控制功耗和发热问题。而多颗DRAM垂直堆叠,就成了最完美的方案。

于是,沉寂了多年的3D DRAM技术以HBM的新身份,又一次站上了台前。

将显存从主芯片外移到主芯片旁边

早在2008年,尔必达攻坚3D DRAM的同一时期,AMD就与海力士半导体结为联盟共同攻克HBM。当时,全球范围内只有东芝和海力士拥有3D NAND闪存的堆叠经验,但东芝在2001年就退出了DRAM业务,海力士成了AMD唯一的选择。

2015年前后,4K分辨率开始普及,AMD希望借助4K游戏对带宽的需求,抄一波英伟达的后路。随后,搭载AMD Fiji的Radeon R9 Fury X,功耗比超越了英伟达同年的Kepler架构新品,首次在纸面性能上压了对手一头。


但遗憾的是,由于老旧的GCN架构拖后腿,没能让HBM的好处完全凸显出来。同时,相对主流的DDR/GDDR路线,HBM的高成本问题依然难以解决,无法在消费级市场大面积铺开。

苹果的MacBook曾推出过一款HBM显存的机型,选配价格感人:


AMD厉兵秣马多年,最终换来了一个铩羽而归的结局,但HBM的春天却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意外到来。


韩国人的游戏



2016年,谷歌的AlphaGo在全球社交媒体的注视下,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深度学习横空出世,将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变得触手可及。

抛开文艺作品的滤镜,深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和概率论,其核心在于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模型,确定函数中的参数,在决策中带入实际数据得到最终的解。在这当中,承担模型训练的就是AI芯片。

理论上来说,数据量越大得到的函数参数越可靠,这就给AI芯片的数据吞吐量及数据传输的延迟性带来了挑战。这也是AlphaGo使用英伟达的GPU作为模型训练芯片的原因:

在当时,没有什么芯片比英伟达的GPU数据吞吐量更高、更适合训练模型的了。

但这还不够,因为AI模型对算力的需求正在以月为单位指数级暴涨,OpenAI在2018年发布过一份报告:AI算力需求每个月翻番,这是被芯片行业奉为圭臬的摩尔定律花费18个月才能完成的事情。


于是,原本在GPU/CPU上只是稍显棘手的性能瓶颈,放在AI芯片上,就变成了刻不容缓解决的大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诞生的HBM,其高带宽、低延迟的特性,几乎是为AI芯片量身定做的。

2017年,AlphaGo再战另一世界围棋冠军柯洁,训练芯片却换上了自家研发的TPU。在芯片设计上,从第二代开始的每一代TPU,都采用了HBM的设计。

同一时期,英伟达紧跟AMD推出了针对数据中心和深度学习的新款GPU:Tesla P100,搭载了三星的首个第二代HBM内存(HBM2)。

目前,面向高性能计算市场的GPU芯片,几乎都配备了HBM内存。

伴随AI的快速繁荣,存储巨头们围绕HBM的竞争也迅速展开,但主角只有韩国人。

2010年,三星就紧随SK海力士开始了HBM内存的研发,并在2016年抢先SK海力士成功量产HBM2,将每个HBM堆栈容量提升至8GB,此后又率先量产第三代HBM的青春版HBM3E。

2021年10月,一直紧咬三星的SK海力士又成功量产HBM3,重新夺回主动权。

韩国公司你追我赶的时候,内存三巨头之一的美光却因为技术路线判断失误意外掉队,成为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

2022年,全球50%的HBM出货来自SK海力士,40%来自三星,美光只有10%(TrendForce口径)。TrendForce预测,今年SK海力士会将占比进一步扩大至53%,三星将拿下38%,美光则将下滑至9%。

至此,HBM彻底成为了韩国人的游戏。


韩国人做对了什么?



存储曾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一块金字招牌,在经历了美国人领导20年(1966-1986)、日本人垄断的12年(1986-1998)后,已经迎来韩国人统治的第25年。

提及韩日在半导体产业的多年鏖战,三星“越亏越投”的反周期大法似乎是绕不开的环节,但这并不足以概括韩国人从落后到反超的原因。

存储芯片是一类特殊的芯片产品,它需要技术上的领先,但新技术的普及又需要下游终端市场的带动。同时, 由于产品高度标准化,再高端的技术路线也需要与成本相权衡。

HBM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由于长期缺乏规模足够大的下游市场,导致HBM一直无法普及,直到深度学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点。

即便在日韩存储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时期,韩国公司的思路依然是:不花费太多成本研究最先进的技术,只需要做到“日本人有的我们也有”。

2007年,东芝率先量产了3D NAND闪存,尔必达随后成功试产3D DRAM,但三星和SK海力士迅速推出了类似的技术,并且依靠更强大的生产能力与产业链覆盖实现了反超。

由于HBM大多需要与GPU/CPU封装在一起,涉及到制造、封装等多个芯片生产流程,并非存储企业单兵作战可以解决。尔必达当年虽然做出了3D DRAM的技术方案,但在最关键的良率爬坡环节,不得不向台湾地区的代工、封装企业求援。

比起三番五次求日本银行业贷款支援的尔必达,韩国公司无论是资源整合能力,还是对本国产业链的号召力,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几乎都独一无二,在SK海力士开发HBM的过程中,就有多家韩国本土供应商加入,大大加快了开发进程。

虽然HBM目前的市场规模还不到整个存储芯片市场的1/10,也不乏其他技术竞争,但决定其能否普及的成本问题,恰恰却是三星和SK海力士最擅长解决的——依靠大规模生产能力快速降低成本,拉高其他公司参与竞争需要的投资门槛。

有些讽刺的是,用大规模生产能力将诞生在美国的新技术快速产业化,恰恰是日本存储芯片在80年代大放异彩的原因。90年代后,日本社会普遍不满足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成功,尤其是以贝尔实验室为代表的大公司研究院模式,更是被日本反复学习效仿。

对技术的崇信可以在一些产业获得巨大的成功,比如至今仍被日本垄断的半导体材料。但在存储市场,技术并不是唯一的胜负手。

尔必达的3D DRAM纵然在移动设备上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但并没有阻挡成本更低的LPDDR方案迅速普及。当更适合AI的HBM迅速增长时,日本人早就下了牌桌。正如汤之上隆在书中概括:

日本人通常把性能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往往忽视生产成本。这是因为日本人拥有一种独特的感性认识,他们习惯将技术和金钱划清界限,主张技术神圣,金钱肮脏。

技术的领先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但一个产业的拔地而起,既需要产业链的合理布局,又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密切协作,以及技术与商业上的反复权衡。日本在技术上一度领先,但韩国人最终获得了商业的胜利。

坂本幸雄反复念叨的“尔必达技术世界第一”并没有什么问题,直到破产那天,尔必达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储备依然领先韩国人。但在京畿道城南市三星电子总部彻夜的欢呼声中,他的不甘与叹息是如此不值一提。

参考资料

[1] “HBM”词条,SemiWiki

[2] HBM需求激增 SK海力士受益,TrendForce

[3] HBM提供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提升,NetworkWorld

[4] 人工智能推动HBM增长,EETAsia

[5] 内存革命:存储巨头争霸HBM,TrendForce

[6] 数据中心即将进入HBM3时代,半导体产业纵横

[7] HBM在AI系统中的问题,Semiengineering

[8] HBM会替代DDR 成为计算机内存吗?EETAsia

[9] 为什么存储器会成为阻碍AI发展的难题?雷锋网

[10] 厂商戮力开发新应用 晶片立体堆叠技术未来可期,新电子杂志

[11] TSV 3D IC面临诸多挑战,DIGITIMES

[12] 一文看懂3D NAND Flash,超能网
[13] 3D DRAM Makers Inch Closer To Production,SemiEngineering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韩国人的游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抖音打响AIGC内容监管的第一枪,“AI孙燕姿”们还能火多久?H100 供需分析:芯片战争将持续多久?内奸和双面人,还能蹦跶多久?运维干到35岁, 还能干多久?金融租赁的利差生意还能维持多久?球道御衣黄我回来了!聊一款大屏幕大内存的笔记本宣战微软:马斯克的新战争五问vivo造芯:手机厂商自研芯片,还能做多久?支付战争:中国能否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 经济学人社论一粒卖到760元,20年狂涨20次:以提价保营收,“药茅”神话还能讲多久?芯片“刺客”冒头,万亿英伟达还能狂飙多久?越来越贵的共享充电宝,还能活多久?残酷的现实,燃油商用车还能活多久?仅仅一年,上千家店亏损、倒闭、转型:失控的“剧本杀”,还能疯多久?暴亏20亿,排队退卡!五一最惨巨头,还能苦撑多久?业绩持续下滑!700亿巨头“大模型”泡沫还能持续多久?24GB内存手机!一加 Ace 2 Pro再曝,不是融合的虚拟内存"中特估我一股也不想要!"基金经理分歧来了,这波行情还能持续多久?七绝 早春天气有感 (通韵)捂紧钱包后,“假钻”施华洛世奇还能坚持多久?俄乌战争:普京的十大错误对中国未来作战的重要警示内忧外患,法国还能扛多久?年收益率5%的美元存款,还能挺多久?霸字源考新一代笔记本内存标准将至,威刚展示全新 CAMM 内存模块俄罗斯诗歌的特点(摘抄)G7最好想想朝鲜战争:斗争中打不赢的,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消失36年,归来无妻无子,费翔的那把火还能烧多久?​核心业务增速放缓,亚马逊的增长故事还能“讲”多久?直播预告:中特估还能火多久?中方股东出让全部股权!这家日系品牌在华业务重大变更!去年销量仅1.1万辆,还能挺多久?《花尾渡》(小说) 第六章 又一神秘人北大亲自辟谣,研学团们还能骗多久?今晚直播倒计时:中特估还能火多久?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