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别忘了给视角学社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6月2日晚,一位网友晒出了一个长达6分钟的答辩视频。视频中,老师认真负责地点评学生的论文,从论文的角度给予了点评。
如果你问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现在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他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写论文!在这场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事中,除了哀嚎写论文写到痛苦的学生,还有那些被学生的论文折磨得几近崩溃的导师们...…在B站上,一个年轻的大学老师发布了一段时长五分半钟的视频,在伤心柠檬头面具的掩饰下,她含着泪水诉说着自己的遭遇。 “我从来不喝酒的,但是今晚不喝点我真的有点过不下去了。” 在弹幕哈哈声中,只有同为论文导师的网友们在评论区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慰问。交过论文的人都知道,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憋出一篇注水论文,而是当这篇东拼西凑的论文需要接受专业人士的毒打。当导师们看到语序颠三倒四、格式错漏百出的论文初稿时,第一反应都是在办公桌上摸索红笔。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增删批改,扭酸了脖子用尽了墨水,才意识到不对劲。“糟糕,我是一个传播学教授,怎么变成语文老师了?”越想越气,难免会带着情绪拍桌子,瞪着眼睛愤怒地咒骂,“小学生的作文都没这么糟糕!”有时候,学生交上来的论文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导师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内容开始偏离主题。原本认真起草的开题大纲仿佛被遗弃一般,结尾更是完全偏离了论文的主题。就好像你参加拔河比赛,拔河到一半,队友却突然松手,你还在原地费力地拉着绳子,而他已经开始跳皮筋了。当看到学生在自己面前用尽所有修辞技巧,一边归纳总结论文的核心思想,一边试图解释调查数据的混乱时。他们内心往往毫无波澜,只会“耐心”地问上几个问题:
“说得很好呀,很有道理呀,但怎么和你写的论文看起来不太一样呀?”对于善于总结和归纳的导师们来说,在多年的指导学生经验中,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套专业话术。简单来说,他们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论文内容的不满。这套专业话术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先给出一个平和的评价:“你的论文还不错,但可以再做些改进。”当学生愿意接受修改时,导师们就会表达真正的吐槽:“你应该更加下功夫,明白吗?”尽管这种方式看起来有点阴阳怪气,但我建议大家不要过分苛责导师们。至少他们还是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懂得通过各种迂回的语言艺术来顾及学生的心情。毕竟,还有一些导师并不善于言辞,也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些导师只能通过修改批注来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想法。更有甚者,由于没能做好表情管理,间接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心理阴影。据当事人表示,如果按照“笑一笑十年少”的标准来衡量,导师当时可能直接笑回到了幼儿园。对于有羞耻心的正常人来说,面对导师看论文看到“爆笑如雷”的这种场面,有点难以接受。在回家缓了好几天之后,学生都不敢再去导师的办公室。而更可怕的是,一些导师本身就不善言辞,不擅长表达。当他看到学生交上的初稿摘要部分有三分之一是重复内容时,他只能默默站起身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闭上嘴巴,保持沉默,不要试图以谦虚的方式接近导师。让他们自行处理吧,你无法想象自己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有多么让人火大。不能怪导师们的各种反应挑战着我们的心脏,削弱了我们的学术自信。从网友们的吐槽中也能看出,无论导师是直接批评还是嘲讽,归根结底都不能怪别人,只能怪“我自己就是一个学术垃圾”。可怜的导师们被逼得变成了阴阳怪气的十级学者,没有一篇水货论文能逃得了干系。有人说,在提交论文时,最好采取自我贬低的方式直接坦白,这样导师们就不会忍心批评你了。当看到自称学术垃圾的同学出现时,导师们只能辗转反侧,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道:“没事,还不算是真正的学术垃圾。”然而,当他们安慰完学生之后,打开论文才发现孩子不是谦虚,而是真的“垃圾”。他们经历了从学生到出师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终于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然而,导师的职业生涯中永远无法逃避的一道坎就是指导学生的论文。著名刑法人罗翔老师所说:“教学生改论文,不如自己写论文。”纵观无数论文导师的血泪史,这句话是有着充足理论依据作为支撑的。大家都知道,三月下旬是论文截稿期的高峰期,全国的学生和导师都处于一种煎熬中。学生们奋力撰写论文,甚至在网络上寻找“能让我三天编出两万字”的灵丹妙药。与此同时,导师们也头疼不已,恨不得拿鞭子追着学生们催促。在论文截稿期,十个大学老师中会有十个会回答你,给学生催论文和改论文。前者至少还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即使生气也可以用“孩子太小不懂事”的说辞来自我安慰。而后者面对的则是一个打不得骂不得的成年人,需要在催促学生的同时保持适度,同时还要运用全部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挑战。当然大部分时候,这帮成年人面对这些挑战时,并没有比学龄儿童更加成熟。
至少在开始动笔方面,他们也会陷入拖延,宁可抠手指甲或者频繁上厕所,也不愿意开始写作。江湖上那句“敌不动我动”的箴言,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并不成立。因为无论你如何催促,对方总是采取一种静观其变的态度。交稿时间经常会被无限顺延,面对催稿,对面只能痛苦地表示:“我真的真的想要这个文凭。”他们会思考自己是否适合做老师,以及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份工作。本来期望潜心学术、教书育人,现在却每天忙于催促和修改论文。每天都盯着日期计算修改的截止时间,担心无法赶上对学生交来的烂摊子进行重写。他们可能会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焦急地望着天黑等到天亮,才会发出一条询问:“初稿怎么样了?”转眼间,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学生已经将这个消息挂在朋友圈上。有些导师在催促学生时,发现自己看起来与怨妇没什么区别。更荒谬的是,有些导师催促学生提交初稿的过程,甚至要从添加学生为好友开始。书都已经读到研三了,这三年的师生之情和时光,终究都是错付了。即使经历了艰难的催促阶段,当导师们真正收到那篇费尽心力写出来的初稿时,他们的历程并没有结束。在某种意义上,当你拖延和敷衍的时候,导师们也许正趁此机会进行一些心理建设。有时候,缺乏进度也可以看作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是最好的进度。然而,一旦导师收到那篇经过多次修补、修缮和拼凑出来的初稿,面对的挑战就比“等待”两个字更加严峻了。在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论文修改战役中,往往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往往并非是学术水平的差异,更涉及到观念上的碰撞。导师无法接受学生写得一团糟的论文,在校期间没有专心研究,只想凭借文凭找实习或进入大公司的功利心态。然而,那些看似摆烂的学生实际上也在面临着自己的困境和压力。
如果实习表现糟糕,那将会影响到工作,而如果论文写得糟糕,则无法顺利毕业。毕竟,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学生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写申请邮件,发誓要拜倒在导师们的门下。在这种反复横跳之中,学生和导师都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在现实的困境中,那些在网上分享的"神仙导师",似乎有些不真实。
他们被描绘成能够彻夜修改论文、在答辩现场以一敌六的全能主角,这种形象似乎离现实有些遥远。实际上,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神仙导师,也没有那么多学术天才。更常见的情况是,只有一批批普通的学生,让导师们在日复一日的相爱相杀中,发出那句所有人都很熟悉的感叹相关阅读:
研究生导师的“难言之隐”:我不得不做恶人
研究生与导师的三种关系:子弟与父兄,雇工与雇主,盗贼与仇雠
突发!IB课程首次公开允许学生用ChatGPT写论文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