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爱你,就会多像你
H最近和老公吵了一架,老公一生气,说了好多大实话:
“你为人强势,得理不饶人,爱钻牛角尖,听不得别人意见,而且说话做事都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丝毫不给别人留面子。“
老公说到最后一句,H心里咯噔一下,这说的怎么好像自己的老妈——做事爱钻牛角尖,说起话来咄咄逼人,而且总是喜欢拆别人的台。
H小时候,挺看不惯老妈这点的。
比如有一次家庭聚餐,她老爸和亲戚聊起了足球联赛,正热火朝天地评论某某球员发挥失常,她老妈突然喷了一句:“快得了吧,要是你上场,还不如人家呢!”
H虽然年纪小,却也看得出老爸脸上青一块红一块的恼怒之色。
H爸为人老实,有了不爽也不发泄,这样反而更激起了H的保护欲,讨厌老妈对老爸的无端指责,反感老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更不喜欢看到老妈当场拆老爸的台。
可是没想到,数十年以后,H自己也变成了这样的女人。
成长过程中,很多朋友都意外地发现:我们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
S最近发现,自己总是喜欢对妈妈大喊大叫,她不喜欢自己对妈妈发脾气的样子,事后觉得抱歉,觉得后悔,但是火上来的时候,又控制不住。
直到有一次,老爸因为一点小事和老妈起了争端,他对着老妈咆哮的样子像极了崩溃时的自己,不,应该说,自己对着妈妈大喊大叫的样子像极了狂躁不安的老爸。
S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明明是同情老妈的,明明是不能接受老爸没来由发疯的,而自己却没有站在老妈这边,反而是复制了老爸的模式,经常夹枪带棒地对待老妈。
心理学中常说,孩子会复制家长的行为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他们熟悉的。
但是很多孩子长大成人,离开家很久以后,见过了大千世界,见过了形形色色的人,甚至他们读过了大量的心理学,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了自己关于是非对错的判断,他们明明不认可父母的做法,为什么还会在潜意识里复制他们的行为呢?
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下,答案就很清晰了。
比如S不赞同父亲总是大喊大叫,她可能会觉得遇到矛盾,有更良好的沟通方法,也信仰人应该有一定的涵养。
那么她会采用一种平静温和的方式处理和母亲之间的摩擦,但是当她真的这么做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的父亲是错的。
当你走入一种新的模式,必然要推翻一种遗传过来的旧模式,当你要推翻它的时候,就相当于否定了这个模式,意味着对父母的背叛。
孩子在骨子里都深爱着自己的父母,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觉得父母是最好的,是最完美的,他们会对父母有一个传承,不管正确与否都拿过来复制粘贴。
虽然长大后,在理智的作用下,很多人会发现父母也有不当之处,希望自己不要像父母一样,甚至他们在表面上是非常抵触,怀着强烈的批判态度,但是在很多即时反应的当下,潜意识会迅速把他们推向深爱的父母当年的样子。
就像很多成年人非常反感父母当年打自己,但是现在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拳脚相加。
就像很多人明明看不惯父母小家子气,自己却也常常陷入斤斤计较和吝啬算计。
w家6岁的孩子有一次教奶奶学英语,奶奶发音不准,孩子教着教着渐渐烦躁起来,声音也越来越大:
“red,red,都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呢?”
“笨死了,我真没见过你这么笨的!”
“哎呦,教你学英语,真能把我气个半死。”
w刚想教训孩子,不应该对奶奶说话那么没礼貌,但是她忽然发现,孩子口不择言的措辞,孩子不耐烦的态度,孩子大吼大叫的表现与自己教他时的样子如出一辙。
她坐在隔壁的房间里,整个人僵在床上动弹不得。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她所有的伪善和不堪,这场景让她不寒而栗。
孩子有多爱你,就会有多像你。
尤其是当孩子继承了父母很明显的缺点,却无法治愈和改善的时候,背后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爱。
虽然这种爱带着盲目,带着荒唐,却也证明了,父母子女亲缘一场,除了骨血上一脉相承,潜意识里更有巨大、坚固的连结,让彼此不可剥离。
只有少部分的人,通过自我成长,通过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接纳,敢于褪去父母行为模式的枷锁,重塑自己的人生。
但是这期间,他们有过多么艰难的挣扎,有过多么沉重的自责和矛盾,我们却不得而知。
孩子如此爱我们,所以我们怎么忍心传承给他们那么多糟糕的行为模式。
让他们长大后,用“愚孝”去传承,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继续酿造出种种苦难;
又或者用“背叛”去改变,但是在自己的蜕变中始终背负着歉疚与无奈。
做父母,本来就不是一件小事。
为人父母最神圣之处,在于自孩子出生之日起,他们背后就多了一双眼睛。
时时监督,时时效仿,像众生膜拜神一样的,不假思索地传承与复制。
父母自暴自弃,孩子便不思进取。
父母言行粗俗,孩子便鄙俚浅陋。
父母贪得无厌,孩子便自私狭隘。
所以父母最不该有的姿态,就是自由散漫,为所欲为。
修行是父母的必修课。
修正自己的言行,后代才有儒雅的修养;修正自己的思想,后代才有良善的心地和宽广的心胸。
让自己为人端正,谦逊向上,自己的子孙后代才可能德才兼备。
我们总说,孩子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能辜负父母的爱。
其实,父母更不该辜负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从来都是更加没有理智,更加没有条件。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
殊不知,孩子的深远不在他处,而在眼下每一个有父母陪伴的时光里。
父母在他们幼年写下的每一个细节都将是一粒种子,决定他未来颓萎干枯还是繁茂参天。
希望我们对“父母”二字,都能生出敬畏来。
作者:月下客,资深亲子教育作家,潜意识图卡疗愈师。擅长讲述走心、接地气的育儿故事,给父母以启发,已出版《最好的养育,是让孩子做自己》《失去自我的爱,是对孩子最深的害》公众号:月下客育儿智慧(ID:yuexiake001)
↓点击“阅读原文”,从原生家庭回归当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