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火了!定了!……“新闻刺客”正在抹杀“新闻学”?
01
严肃新闻正在经历“生产困难”
张志安认为,严肃新闻正在经历“生产困难”。“严肃新闻,即关乎时政、关乎公共利益的新闻,这种新闻诞生成本很高昂——记者必须抵达现场,取材取证,再严谨核实。在过去,媒体机构一般有深度报道部、国内部两个部门,国内重大事件发生以后,几十家媒体这两个部门的人一拥而上,花很久去做深度报道。现在,这样的工作配置与流程很少见了。”
“从内容供给的角度看,严肃新闻的量少了,相对的,‘熊猫笑了’‘金毛被请出考场’这类社会、民生软新闻变多了。这类新闻生产成本很低,几乎不需要进行采访报道,只需利用网友拍到的素材进行确认、加工即可。”
02
什么原因让严肃新闻“生产困难”
张志安认为,严肃新闻“生产困难”原因指向数字化时代平台逻辑对新闻专业逻辑的影响。
“过去,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新闻学会强调‘5W+1H’要素,形成传统倒金字塔文本结构,这与战争时期新闻电报的功能定位有关,在技术不稳定、环境不稳定的年代,信号很容易中断,所以电报员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最重要的信息发出去,编辑收到以后,再在纸媒上印出来。
“但到了今天,读者可以选择性看新闻,新闻文本结构变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不同于报纸的展示型内容供给(即直接把标题、内容展示出来),公众号文章是内容折叠供给,你要看新闻,得先点开,如果一下子把要素写全了,那对事件不感兴趣的人,就根本不会去点开看。”
“标题党存在很久了,形式在不断进化。过去形式主要是煽情,现在变成了设置悬念。这种手法过去只存在于自媒体,现在主流媒体的一些文章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张志安补充道。
李微敖同样认为媒介载体特质是重要原因。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有一个客观条件改变了——手机屏幕只有巴掌大,根本无法像报纸、杂志、电脑屏幕一样让人一眼看全标题。“之前网易原创内容的负责人曾经告诉我,他们团队专门研究过标题在手机上的呈现效果,发现最长不能超过20多个字——大概是26个字。”
郭可认为,除了媒介特质,受众群体、信息传播速度变化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新闻读者以年轻人为主,主流媒体的标题、选题呈现都要去贴近年轻人的阅读偏好和信息接收心态,哪怕是发布政治性话题,也会用诙谐、轻松的方式输出。”郭可说,“而且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急剧加快,记者和编辑争相‘抢热点’,不会像过去那样反复雕琢标题细节。”
03
主流媒体有必要注重点击率吗?
在很多读者眼里,权威与专业是主流媒体的价值与稀缺性所在,不禁问:点击率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有那么重要吗?
李微敖认为,点击率、流量对主流媒体来说还是重要的。“我们的总编辑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赞同,他说爆文不一定是好文章,但一篇好文章,它的阅读量绝对不会太差。”
张志安也认为,点击率、流量十分重要。“正所谓无平台,不触达。主流媒体在意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第三方平台的影响力与排行,因为目前这些庞大的信息池是媒体传达内容重要、主要的枢纽。”
平台逻辑正左右新闻专业逻辑
在张志安看来,目前平台逻辑在很大程度诱导、左右了新闻专业逻辑,主流媒体生产内容的思维被倒逼,出现了专业逻辑的弱化,显得相对被动。
这种被动,也是因为主流媒体客户端建设“不成气候”,主流媒体“没得选”。建设客户端已成为各家媒体平台的重要工作。浙江宣传于去年发文《新闻客户端不能有“端”无“客”》,文章提到,建客户端,成本高、难度大、回报周期长,但再难也要建,而且要不遗余力建好用好。因为首先,客户端自主可控。其次,客户端功能集成。建好客户端,是一件有意义、利长远的事。
郭可认为,重视数据是有正向价值的,这会迫使从业者不断创新,想尽办法去保持读者粘性。
张志安则提示,网络新闻时代,主流媒体专业性弱化的一个信号就是重视数据演变成“数据迷恋”。因为一旦从业者陷入数据迷恋,就会把“标题党”作为内容制作的常规手法,养成惰性思维,降低专业度。久而久之,媒体公信力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李微敖认为,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直观看到,究竟有多少人在看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判断新闻影响力从定性分析过渡向定量分析,这是一个进步,因为定量分析是比定性更加客观、准确。但如果单纯为了数据,把标题处理得哗众取宠、不知所云,那是非常不恰当,应该被严肃批评的。
行业可尝试怎样的改进?
“强调六要素”变成“坚持一个要素”
新闻生态会进行自我调整
在郭可看来,“新闻学不存在了”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人类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永恒的。也许报纸、电视会消亡,但新闻学不会消亡,它只是会在数字化、社交化时代,在面向新的信息接受群体时,被催生出新的业态,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态调整。
他认为,人们也不必对上述现象过度担忧,因为这种动态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是持续调整。
“标题不论用‘重磅’,还是事关‘3000万人’,并不是一定会让读者产生认同感的,观众对标题与选题有自己的评鉴标准,他们很可能会在点进文章看到正文后产生心理落差,产生‘抗体’。当媒体察觉到公众对于信息摄取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自然会寻找更好的内容生产方式。”郭可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