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上角为「A区国际」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有一门生意,堪称天上掉钱,甚至钱只是最不值一提的,但就这么一个好生意,我们明明有能力做、也有做的必要,却偏偏受制于人,上门求人家。这背后的利益太复杂了,搞排名的获利,还有很多人吃信息差的利,在国内考双一流、985、清北太不容易,但考QS前500、前100又或者前20,那就容易太多了,甚至难度低于国内考一个普通本科。国外大学跟中国大学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不像国内好大学就没有差专业,清华最差的专业录取分最低也得650分左右(不算各种加减分政策),远高于一本线,但国外大学不一样,就算最顶尖的大学也有非常容易进入的专业,就是利用国人对大学认知的不同从中牟利。等到找工作的时候,尤其以体制内、国央企为代表,将QS前500视同为双一流(共147所),把QS前100视同为985可以参与高层次的选调,甚至有的省认QS前10*所,这因人设岗就过于明显了,不止QS,泰晤士、ARWU等排名也大体如此。大学排名尤其英联邦排名就是个生意,充斥着大量主观评价,但过去好歹还要点脸,比如各种水校,也就待在QS50名左右,不显山不显水,好处也占了还不挨骂。今天最新的2024年QS大学排名公布了,彻底不要脸了。(注意QS每年公布的排名都是下一年度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报考)这次中国高校无论大陆、香港、台湾乃至整个东亚高校集体跳水,摘了15所大陆高校对比下前后名次:大学排名有升有降很正常,但这种跳水式的下降就堪称离奇了。先别急着反思,想想为什么,毕竟这次跳水的不仅仅中国,美国也不太好,只不过美国人从来不在乎QS排名罢了。当然最惨的还得是俄罗斯,象征性的在前300保留了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87名),毕竟俄罗斯一所都没有,那也太假了。理解制裁俄罗斯是西方的政治正确,但这也太过了,俄罗斯和前苏联国家大学排名跳水大跳水,这种程度的跌幅也只有当年苏联解体才有可能。先是英国。世界前三英国占了两个,40年没出诺贝尔奖的帝国理工高居世界第6,前100占了17个,这也为持续衰落的大英帝国在纸面上勉强挽回了些尊严。对比下中国大陆前100只剩下区区5所,顺便提一下,北航这所“双一流985”,国内任何榜单排名都在20名左右的大学,QS排名仅为443名,勉强进了前500,不过也可以理解,“国防七子”还想要高排名?澳洲集体“崛起”。8大(QS前100的澳洲大学)排名集体大涨,墨尔本大学竟然高居第14,新南威尔士、悉尼大学也冲进了前20,前20共占3所、前50占6所,差点就超过英国位列世界第二。悉尼科技大学不知道做了啥惊天动地的事,相比2023年榜单前进47个名次,冲进全球前百,至此澳洲大学在QS前100中占了9席,基本相当于中国大陆的两倍。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过是已正常操作,毕竟在当前局势下,英联邦各国想要抢留学生的钱,都可以理解,各取所需,但有一个操作实在太不要脸了。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如果只看QS排名,一定会认为是一所充满生机的大学,排名年年稳步提升,2010年还只是207名,2011就首次进入前两百(位列167名),此后每年都有进步,2019年首次进入前百(位列87名),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直到稳定在65名左右上下浮动。但这所大学真就这么强?这就是前面说的,不显山不显水就在50名左右晃荡,好处全占还不显眼,有很多国内人选择到马来亚大学就读,回来就视同985,费用还低,这几年没少赚国内留学生的钱。出现如此大的变化,肯定是评估标准改了,要不在原有标准下这么大幅度的调整,戏都不演就太过分了。就像某个国家,一旦GDP增长不太理想,就干脆修改统计标准,什么买卖房产、律师费都算GDP,占比颇高,甚至还发明了“虚拟房租”,就算房子是本人购买的,也要单独计算出租金收入并计入GDP。今年是QS排名发布20年来首次调整,在原本六项基础指标基础上新增了三项:国际研究网络、就业成果、可持续性,各占5%。原本的六项也都大幅调整,总的原则就是降低客观、提高主观。“国际教师”和“留学生比例”不多说了,这也是过去中国很多大学想尽办法优待留学生的核心原因,当然症结不是QS排名,而是为什么要以QS排名作为国内评比和招聘的标准,而这两个指标中国大学向来很吃亏,比如能在“留学生比例”这项得分进前300的,只有暨南大学一所。“雇主声誉”、“学术声誉”都是基于全球学者、雇主的调查问卷反馈获得,其实主要是西方学者和企业的主观评定,唯一客观的标准只有“论文引用数”和“师生比例”,但占比不高。就好比某些“萝卜招考”,只要进了面试,无论前面分数拉开多大都可以操作。就拿被国际公认最能体现基础科学研究实力的自然指数作对比,自然指数于2014年首次发布,统计《自然》《科学》《细胞》等全球顶级自然科学类期刊,这个排名的含金量无需质疑。2022年自然指数贡献值全球前十高校,中国大陆占6所。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得分558.22,全球第2)、南京大学(第4)、中科大(第5)、北大(第6)、清华(第8)、浙大(第9);前二十中国有9所,前50有19所,前100有33所刚好占三分之一,前500仍然有121所。QS2024年排名高居第65位的马来亚大学,自然指数贡献值仅仅只有2分,而中国大陆排名第200的重庆师范大学,全球排名875位,得分仍然有6.52分。马来亚大学区区2分的得分,连世界前1000名都进不了,这样一所大学还能排QS第65名?开什么玩笑?QS这个看似全球公认的“野榜”竟然还能得到这么多中国人、这么多机构甚至各级政府的认可,哪里出了问题?解决“卡脖子”,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软性方面也要解决,比如这个大学排名,就很有必要搞一个中国的排名,而国内起码体制内、国央企都要用中国的标准。其实这并不难,已经有很成熟的数据体系,比如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就是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业的央企,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济技术人才合作,拥有大量人才相关数据。国外的各种排名水分实在太大,就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说是权威,但竟然都是瑞士、瑞典、荷兰、芬兰这样的小国排在前面,相比中美的科研规模和领域覆盖能力,这些国家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创新力、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创新成果?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客观衡量真实水平的标准体系。比如大学排名,当然要重视就业和雇主评价,但相比主观的调查问卷,更应该用实际雇佣情况去衡量,真金白银的雇用而且是持续雇用,这才是最好的评价标准。还有就业率,现在高校造假路人皆知,但我们明明有现成的客观数据,也别搞什么“自由职业”“灵活就业”“慢就业”等虚头巴脑的,就用“社保缴纳率”替代,就统计毕业生有多少比例缴纳社保,这个数据还可以每个月公开一次,看看到底谁在裸泳。至于大学的研究能力,完全可以继续沿用自然指数这类客观评估标准,可以根据全球学术界公认,把中文期刊也纳入,毕竟在一些领域,中文期刊已经进入世界前列,比如光学。这个排名,应该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定下客观标准就自动运行,尽可能减少主观评定,甚至可以搞出月榜、季榜、年榜,何必靠外国留学生数量拉排名?需要吸引外国留学生,完全可以给其他优惠待遇,不应该影响到大学排名。办法都有,做起来也很简单,只是利益两字最难,模糊空间小了,牛鬼蛇神又如何藏身,但正确的事情无论再难终究要去做。若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亮右下角的“赞”和“在看”,在右上角为「A区国际」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读者俱乐部年费¥199,优惠价¥99,有兴趣入群请扫码加微信,备注:读者俱乐部。欢迎三观一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