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都在叫它下架?
今晚我们聊聊最近的热播剧《偷偷藏不住》。
它的热度,大家也都有目共睹,网上铺天盖地的播出数据,各种破纪录,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对这部剧价值观的质疑,或者更准确的说,一种讨伐,给大家看下豆瓣评论区的前几条热门留言就很清楚。
而且这些要求下架作品的讨伐声音,及其背后的反感和愤怒,已经远远压过了以往偶像流量剧必然带来的粉丝骂战,这种特殊是我们决定写这篇文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从更专业的角度去论证剧集本身的价值取向,只是以影视从业者的角度,让大家能够透过这些现象去看到——
《偷偷藏不住》之所以会让人产生“是否美化某种意义上的犯罪”、“是否诱导未成年早恋”的疑虑,背后其实是影视工业中的顽疾与通病在网文IP影视化炮制过程中的又一次放大。
尽管它成功完成了流量收割,但却是对艺术创作的再次背离。
《偷偷藏不住》
还是先简单说说《偷偷藏不住》的故事内容。
它改编自作者竹已连载于晋江文学城的同名言情小说,讲述了桑稚(赵露思饰)在初中时期对大学生段嘉许(陈哲远饰)产生好感,在她成年之后,她的暗恋逐渐发展成两人明恋的故事。
网文和影视剧其实都在讲同样的内容,同样是跨越年龄的暗恋。
但为什么前者招致的批评更多在于文字低幼、人设无脑和油腻,而针对后者的挞伐则集中在“诱导早恋”、“迎合恋童癖好”的价值取向方面?
若暂且抛开影视剧优越于小说的传播效果不谈,我们就拿这里的国产剧《偷偷藏不住》本身作为案例,那它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段就是对上述问题的其中一项回答。
也就是前面说的,影视创作痼疾的暴露与放大。
要如何理解呢?
我们可以拆分成下面几个小问题。
国产剧可不可以表现未成年人的暗恋?
《偷偷藏不住》这部剧存在哪些创作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是否有碍于对未成年人暗恋情愫的表达?
第一个问题,其实都算是常识了。
去年在批评院线电影《暗恋·橘生淮南》时有提过,暗恋的本质是我和你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内里的,是彼此共有的一种情结,一种天然懵懂的悸动。
我们也可以透过暗恋,窥探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以及体察未成年迈向成年的过渡时期的自我意识觉醒。
当时那篇文用电影《我心雀跃》作为正面案例,通过女主刘唯唯表面的眼神变化、动作呈现,到更深层也是更隐晦的性意识萌芽,来说明电影把暗恋诠释为关于情感、关于性、关于个体的生命进程。
这里的刘唯唯也是一名高二学生,让她产生暗恋情愫则是成年老师。
但电影从始至终都把刘唯唯作为主体,它只是一面镜子,借由暗恋折射少女个体的成长和绽放。
艺术作品始终是现实生活与舆论环境的突破口,也是前两者之余的出口,它有限度,但也有突破传统与保守的自由,既有呈现日常、主流、多数的责任,也有触碰仪式、边缘、少数的包容,创作内容自然也就包括但不限于未成年人的暗恋。
回过头来,《偷偷藏不住》这部剧显然完全可以去诠释未成年人的暗恋。
且它还可以利用影视剧在叙事空间上的优势,去完整勾勒女主桑稚在初中-高中-成年的人生进程中,阶段性的情感变化与延续性的成长脉络。
但问题就在于,《偷偷藏不住》非但没有平视少女心思和成长,反而在成年人的叙事偏好下,放大男女关系。
暗恋也就不再是去往个体内心的通道,而成了橱窗里的展示商品。
这也是接下来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偷偷藏不住》这部剧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最直观的是角色塑造,一边是女主的低幼化,一边则在刻画霸道男主,这是最传统也是最俗套的关系模式。
先说女主桑稚。
不仅是服装造型、言行举止、人物台词等方面都在强化桑稚的低幼感,且演员在某种程度上受限于文本与人设,也在表演方式上加重着角色的低幼化。
高中时期的桑稚一直用夹子音不停叫着哥哥;会抱着娃娃摇头晃头;一边用着智能手机一边又紧捏卡通零钱袋,付钱时低着头,缓慢地一张一张掏出零钱,皱皱巴巴揉成一团,递给在甜品店兼职的段嘉许。
这些一旦与桑稚的年龄、具有一定主见的人设、不听讲也能考第一的聪明机灵相违和,原本想在视觉上凸显人物之可爱与萌态的设计,就会变质为刻意、刻板的低幼感。
演员又在表演维度上加重女主的低幼化。
比如段嘉许给桑稚打电话让她第二天一早出门写作业那场戏。
桑稚出于对段嘉许的偷偷喜欢,整个过程应该会呈现出从意外,到欲抑制又自然溢出的羞赧,再到得知将和对方见面的悸动,如此的情感层次变化。
但对于这段本可以诠释暗恋情愫的心理呈现,演员只停留在非常表层的说明式表演,用左看右看的眼部动作表示紧张,突然吸气起身用于表示惊讶,以及刻意的断句和停顿来说明羞赧。
再说男主段嘉许。
无非就是在爱情幻想加持下不断被美化的男主角,背后也还是那套非常过时的霸道总裁叙事。
给桑稚买牛奶和蛋糕;给桑稚补习功课;在桑稚生理期给她买卫生巾和裙子、送温水等等,这些行为也还是自我感动的那套逻辑。
而且诸如“哥哥先吃”、“哥哥帮你夹”、“是哥哥胡说八道”的台词,如此高频率的“哥哥”自称反而让整个人物变得越发油腻。
甚至他会对还是高中生的桑稚说,“哥哥好什么”、“偷看我那么多次”,言语上的暧昧已经凌驾于两人年龄差而必须示意的合理避嫌,这其实就是创作过程中将男女关系置于优先级的潜意识体现。
《偷偷藏不住》的情节也非常碎片化。
它并没有对情节过程做铺垫和衔接,只是把一件一件在于表现段嘉许照顾桑稚、桑稚偷偷喜欢段嘉许的小事情做简单拼接。
初中时期的桑稚因为上课开小差被老师叫家长,让突然出现在家里的段嘉许帮忙顶替哥哥去学校受训。
到了桑稚的大学时期,就有了桑稚在KTV偶遇段嘉许,段嘉许开车送她回学校;段嘉许去酒吧接喝醉酒的桑稚;两人在跨年夜约饭却意外遇上前来闹事的债主姜颖等等破碎情节。
没有时空结构,没有情节铺垫,我们也只好将其归结于对青春时期意淫出来的场景的搬演,对幻想出来的爱慕对象的再现。
《偷偷藏不住》只是在机械缝合片段式情节,还原男女暧昧场景,制造出更多、更密集的爽点和磕点就完了。
就连形式上的镜头表达也在刻意加重两人的暧昧氛围。
桑稚在各个年龄段与段嘉许的偶遇,剧集都会采用逆光拍摄、柔光效果来亮相后者,再配合抒情的背景音乐,这是青春偶像剧交代男女关系的常用方式,强化偶像光环,迎合所谓的CP情结。
一旦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知,并带着预设去看初中时期的桑稚与成年段嘉许的相处戏份时,加上小桑稚选角所拉大的视觉差,“恋童”的错觉就更加容易被强化。
最后,回到《偷偷藏不住》里的创作问题是否有碍于表达未成年人暗恋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种误导会让人产生浪漫化犯罪的疑虑。
《偷偷藏不住》所注重的是目的与结果,而不是过程,它只用传递视觉上的甜蜜和浪漫,并不是在表达和讲述个体的蜕变和成长,也无关乎未成年人的暗恋。
即使《偷偷藏不住》在文本上近乎少女时期的特定幻想,但影视加工之后,也更直观地掀开了那层性别困境——
桑稚在视觉呈现上的可爱与纯真,仍然无法回避她始终被禁锢在旧模式、旧套路里的事实。
作为男性视角下的理想女性形象,她从始至终都背负着被幼化、被保护的欲望与想象。
似乎没有人把她当作独立个体,真正关心她的情愫,她的成长,她的变化。
我们还是习惯用那句“等你成年后就懂了”的说辞,敷衍和回避她的问题与困惑,如此轻松又如此残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