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清华复读14年,两度放弃985名校,父亲去世、母亲年迈,35岁的他今年终于想通了?
今年是35岁的唐尚珺,第15次走进高考考场。
考前一天,他发微博给自己打气:“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他是“高考钉子户”里最有名气,也是最有争议的。
一来是因为,他复读一直瞒着家人,谎称自己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很稳定。
二来,他不是没被录取过,但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他通通都不肯去。
这么多年来,有人夸唐尚珺纯粹、执着,觉得他追求理想的清华大学,不在乎外界的眼光,很是难得。
更多的人是骂他、笑他,认为他对日益年迈的父母、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负责,是逃兵,更是作秀。
那么,唐尚珺为何要这样?他想要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唐尚珺生长在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上面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
因为超生,唐父丢了工作,全家靠种甘蔗、刮松脂为生,几个孩子从小都要跟着干农活。
陷于贫苦的泥沼,唐尚珺迫切地想要逃离。
小时候,他从村里大人口中听到了一段“清华传说”,说是有人考上了清华,毕业后当了官,还出钱给村里修了路,成了十里八乡都仰慕的“能耐人”。
从此,“知识改变命运”成了唐尚珺的信仰。
小升初那年,他以乡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上思二中,背上包走上求学之路,他既兴奋又忐忑。
中考前一个月,他生了场怪病,脑袋昏,眼睛也看不清。医生怎么也查不出病症,说应该只是神经衰弱。
这么一来,考试就耽误了,唐尚珺只好复读一年。
后来他说,或许命运的考验从这时就开始了。
第二年,他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钦州二中,当地有“考上钦州二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清北”的说法。
于是,唐尚珺成了村民吹捧的“小能耐人”,他也因此逐渐迷失,高中三年“总想着玩”,成绩直线下滑。
2009年,他第一次高考,总分372分,三本也进不去。
他连高考志愿都没有填写,直接提出复读,“读完这一年,明年考上就不读了。”
带着三姐给的3000元,他回了钦州二中。
第二次高考,总分405分,没过二本线,全家都觉得没必要再读下去。
唐父东拼西凑了五千元,领着儿子去了南宁的一所技校,叮嘱他学好技术,以后好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在学校晃悠了半天后,唐尚珺办了退学,再一次回到了钦州二中。
他想,如果每次都能提高几十分,迟早会考上理想大学。
只是他彼时不知,复读这条路他会走十几年,而圆谎,也不比圆梦轻松到哪里去。
第三次高考,475分,比一本分数线差31分。
第四次,505分,还是二本。
第五次,537分,终于超过了一本线。
由于“志愿填报失误”,唐尚珺没能去上学。
所幸的是,确实如他所料,成绩每一年都在进步,只是“清华梦”已经成了他心底不能说的秘密。
那是2013年,出成绩后,他掏空兜里的钱,买了张去北京的站票,来回56个小时,就为了参观清华大学。
他想,要是能考上,站再久都是值得的。
一年后,唐尚珺第六次高考,573分,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
而他的同窗,参加过10次高考、32岁的吴善柳,被清华大学录取。
一时间,唐尚珺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决定继续复读。
不过那时,他面临着一件更棘手的事——
如果当初没有退学,那一年应该是他工作的第一年,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要生活费,还得开始补贴家里。
无奈之下,唐尚珺趁着暑假赶紧打工赚钱。
另一边,学校传来了好消息:复读学生的入学成绩超过一本线,就可免除学费、住宿费,另有每月400元补贴。
唐尚珺定定神,告诉父母自己毕业后在南宁的一家电子厂上班,每月工资1600元,管吃不管住。
随后,他回到了高中课堂,课余时间就去打零工。
从此以后,他和在外打工的人一样,每年只有春节才返乡。
回家前,他会特地换上深色衣服,以便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一些。
然后买一些年货,还得记着把有“钦州”字眼的购物袋换掉,“不然被家里看到会解释不通。”
纵使万般掩饰,唐尚珺也曾差点露馅过。
复读期间,他曾两次遇到姐姐,都只能以同学聚会为由搪塞了过去。
后来有次堂哥去南宁出差,想约他吃饭,可电话一直打不通。
年夜饭席间,表格数落他:“不能进城就忘了本,你以后不管成了什么人,都要记住家里人。”
唐尚珺心里五味杂陈,但无言以对。春节一过完,他就赶紧离开了家。
后来他说,春节还好,暑假才难熬,毕竟学校放假了,宿舍没得住,家又不能回。
这样“东躲西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16年。
唐尚珺考出了八年来的最好成绩,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系录取。
老师劝他:“人生能有几个七年呢?是时候朝前看了。”
唐尚珺被说服,并鼓起勇气,要向家人坦白一切。
唐母不识字,捧着大红色的录取通知书看了许久,没责怪他,“瞒着我不怪你,我还是开开心心的。”
唐父当时已是肺癌晚期,只说:“感觉病情都减轻一半了,心里很高兴,他的毅力还是很值得钦佩的。”
开学前,唐尚珺带着父母一起去了趟北京,看了天安门、爬了长城、吃了烤鸭、逛了逛政法大学。
唐父很自豪,嘱咐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
不久后就是报到日,当天,唐尚珺去学校感受了一圈,就回了钦州。
因为他看到复读群里的一条招生广告:600分以上的复读生可获得2万元奖励,如果第二年考上清华,就能拿到60万元。
唐尚珺领了钱,一部分给父亲治病,剩余的用作复读期间的生活费。
后来几年,他对外的身份是“政法大学高材生”,实际辗转于广西几所奖金丰厚的民办高中,成了一名职业复读生。
高考结束后,就做几个月的家教,然后复读,课余时间会看看股票和基因,也能挣到点钱。
两年后,唐父去世。
自625分后,唐尚珺的成绩起起伏伏,也曾考过五百多。
直到2019年,他考出了645分,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他说专业不合适,没去学校,又走进了复读的死循环。
后来,因为新媒体和短视频的传播,唐尚珺屡次复读的故事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
唐母已经年过70,不关心儿子能否考上大学,只想他能尽早娶妻生子,过上正常的生活。
老师劝他,清华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加上听闻吴善柳毕业后在中学当老师,而且同学都说,现在很多大型企业都不招35岁的基本员工了。
唐尚珺陷入了迷茫。
他写道:“现在的生活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窘迫境地。犹如困在泥潭中,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又陷入更深。我如何不想脱身,迈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的开始。”
去年,唐尚珺第14次高考,597分,被上海交大录取。
他还是选择了复读。
“我也想过假如当初如何如何,那么今日又如何如何。可人生又哪来那么多假如?纵使结果不如我所想。亦是无怨无悔。”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唐尚珺的微博简介写着这么一句话:未在适当的年纪做该做的事,非执意为之,只后知后觉。
他是清楚的,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风景。
2014年时,为了借钱,他联系了初中最好的朋友何汉立。
当时何汉立在电视台工作,听完他的经历,拍了部纪录片《高十》。
片中,唐尚珺酒后自言自语:“心中的梦想,老是驱使我去做那些事。我现在都怀疑,那句‘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了。但我不能回头了,只能再走一段,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会比以前好很多。”
前不久,今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了,网上满是唐尚珺分数和是否继续复读的猜测。
他出面辟谣,只说比去年的597分“好了一点点”,并说打算不再执着,“暂告一段落”,去大学读书。
至于专业,他优先考虑农学和师范,和自身经历更契合,也更好就业。
这个暑假,他回了趟老家陪伴75岁的母亲,之后便开始兼职赚钱。
他说,八月份会带母亲“出去看看世界”,“不然以后难有机会。”
你怎么看待唐尚珺瞒着家人复读14年?点个在看,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